戏剧外译之西方视角

2018-01-02 10:40余秀芬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意识

余秀芬

【摘 要】1731年法国人马若瑟改译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揭开了中国戏剧外译的序幕,西方汉学家及戏剧翻译在数百年的移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剧本选择、翻译技巧、文化意识等等方面都有强烈的西方意识本文试从文本和理論两个角度阐释西方视角的定义和概念,以期对中国典籍外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戏剧外译;文化意识;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30-01

一、西方视角的概念及应用

戏剧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不仅涉及源语-目的语的意义对等,还涉及到文化内涵、文化概念及文化信息的输入等。文化翻译论的代表人物苏珊·巴萨奈特屡次强调戏剧翻译的难度及可行性:“戏剧翻译是翻译领域研究问题最多,最容易受到忽视的领域之一。”她用“迷宫”一词来评价当前的戏剧翻译,充分说明了戏剧翻译的困难度和复杂性。具体说来,“它主要表现在戏剧翻译概念的混淆纠葛、可读性(readability)与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之间的矛盾、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与原文文化特征忠实传递之间的冲突。”(赵征军:2013)一般情况而言,文学翻译涉及从源语-目的语的单一语言文化系统,通过解释和说明就可以厘清文字之间转换的单一符号系统中所产生的大部分“意义模糊”现象;而戏剧翻译面临的问题则复杂得多。

首先,戏剧翻译要求译者对戏剧不仅仅对剧目本身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其所涵盖的大量的“副文本”和时代及剧情背景能够恰如其分的进行转码。其次,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有强烈的表演力和张力,而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观众对剧情的解读和欣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舞美效果的要求,译者多采用摘译、选译甚至改译的方法,如马若瑟翻译《赵氏孤儿》只译出了宾白,而省略了唱词和诗白,在译名上也不甚统一,伏尔泰于1785年将《赵氏孤儿》译为《中国孤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混淆。

19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戏剧的翻译不断增多,巴赞于1838年编撰《中国戏曲选》收录了包括《窦娥冤》等多部作品。进入20世纪,西方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移译从好奇性转向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求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凋敝的欧洲经历文化幻灭、文化自弃、文化荒原的阶段,急需外来文化“修正”和“填充”,中国戏剧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欧洲文化的“启蒙者”。如艾克顿英译《牡丹亭》选段之《春香闹学》,张心沧选译《牡丹亭》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艾克顿曾游历中国多年,并与京剧名家相交甚笃,深谙中国文化;而张心沧教授为英籍华人,对戏剧的认识入木三分,他们的翻译代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西方意识与东方戏剧翻译传入

塔拉·约翰逊在《文化适应: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中所提到的,“文化适应是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在不断地进行第一手接触时所产生的文化特征的交流;任何一个群体或两个群体的原始文化模式都可能改变,但这些群体仍然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都是一种变量,其随着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文化内容的特征、习俗和关注点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弱势文化的特点会受到压制甚至消弭,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埃文·佐哈儿的多元系统论也对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西方文学及戏剧研究者如白之、张心沧、宇文所安等所翻译的作品已经成为经典,而中国本土所翻译的作品若想得到西方主流思想界的认可还需要时间和以及文学及戏剧评论家的推介。吕世生(2013:83)从“忠实理念的历史局限性”“戏剧文本翻译的独特性”和“中西两种翻译实践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对中国戏剧外译的双重制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重视“忠实”“契合”等,在戏剧翻译上也采用相同的策略。而西方在戏剧翻译上则以“灵活性”和“接受性”等为指导原则,强调“以观众为中心”,重视观众对剧本的理解和文本的接受程度。

自熊式一翻译的《王宝钏》以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关汉卿戏剧选》,到中国戏剧文化走出去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丛书计划》,中国在戏剧外译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所出版的文库之内容体例、剧本照片、戏剧知识等加以重新编排和调整,使读者对京剧文化有着更明晰的认识。

总而言之,作为念词、唱白、唱腔、舞美艺术及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戏剧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将这一瑰宝向海外传播,不仅能够促使我们将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整理和整合,更能够使更多的海外华人及戏剧研究人士进一步的挖掘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们在进行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要先对西方文化届广泛传播的译本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其文体、编排规律及策略、翻译原则;其次要研究读者,对读者群体、阅读偏好、阅读策略等方面进行细化及量化考核;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适合外译的戏剧进行筛选,对剧本进行合理的重新编排和重新结构,使其更好的适应读者和市场的双重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外译戏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M.Tara Ed. Accultur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ie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3]吕世生.18世纪以来“走出去”的中国文学翻译改写模式[J].中国翻译,2013.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文化意识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