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荒诞美学风格

2018-01-02 10:40王博谈顺琴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荒诞

王博 谈顺琴

【摘 要】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2016年上映,冯小刚和刘震云的强强联合,加之故事本身的荒诞幽默以及对官场众生相的生动演绎,一经上映便引起热议。电影聚焦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揭示出荒诞的社会现状,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呈现出对荒诞生存状态的反思精神及独特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荒诞;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84-02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这是一部充满荒诞性与讽刺性的影片,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揭示出了荒诞的社会现实状况。通过主人公李雪莲十几年的上访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展开,揭露出了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官场的种种作风习气,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呈现出对荒诞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及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用喜剧表现悲剧

冯小刚的电影一直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他常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感同身受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的电影总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的种种表现,突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①而这一点,恰好与作家刘震云的创作风格不谋而合。因此,冯小刚与刘震云结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用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悲剧,形成了强烈冲击直达观众心底。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喜剧性恰好体现在与社会生活的高度贴切。整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官民对话、上访情形、领导讲话、会场氛围等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情景。所以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喜剧。影片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喜剧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越真实越荒诞。比如,一些官员堂而皇之的推卸责任、官官相护,以及他們说话腔调、行事做派,会场上众多官员跟风鼓掌的细节等,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喜剧性的效果。这种喜剧性正好来源于与真实生活的高度相似性,而不是戏剧表演的夸张性。这种喜剧感源于生活本身,源于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因而当它在大银幕上被高度还原时,作为纯粹观者的我们与电影中的生活拉开距离,由此可以更为冷静客观地审视,情节呈现越直白,喜感越强烈,对日渐麻木的神经刺痛也越剧烈。

电影《为不是潘金莲》多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所处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人真实地反映出来。女主角李雪莲用十余年青春奔走告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反抗——胡搅蛮缠,只要遇上自己觉得可以解决她问题的官员,她就不分地点场合的进行诉说自己的“冤情”。而各级官员则是密谋勾搭,不作为,可恶之极。直观又形象地反映了在官僚作风和男权思想的笼罩下,社会底层女性的辛酸与无奈。从被前夫秦玉河算计开始,李雪莲一直处于卑微被动的局面当中,并且整个人生都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下,这也是社会底层中小人物,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写照。《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在荒诞中叙写社会现实,在欢笑之后是一声对生活的无奈叹息。

二、用荒诞刻画现实

电影中不管是法院院长还是县长,众多的男性官员解决不了一起李雪莲的离婚案,表现得畏首畏尾,和勇往直前有担当的男性形象相差甚远。但是李雪莲这一没有文化的乡村妇女,顶着“潘金莲”的骂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却又特别真实实在。电影中,不论是高官还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他们都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代入感较强。这不仅是因为故事的素材来源于日常,更是因为讲故事者的立场在民间,电影关注现实,刻画出普罗众生,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着意于刻画现实,但处处充溢着荒诞与滑稽。李雪莲和秦玉河本是为了在县里分得一套房子商定假离婚,但秦玉河却另寻新欢并且结婚生孩子。李雪莲为此感到非常不公,于是决定告状。但假离婚在法律上是不予认可的,她执拗地希望政府可以判定以前的离婚是假离婚,再和秦玉河真离婚。李雪莲为了伸冤,一路奔走告状,从县里再到市里,最终在拘留所里被关了七天七夜后,她不想再折腾了,只想让秦玉河说句公道话承认假离婚就可以了。但秦玉河却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这样一来,李雪莲不仅仅要证实两人之间是假离婚,还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为此李雪莲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闯进了人民代表大会现场,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于是顺藤摸瓜将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各级官员一并拉下马。李雪莲上访这一荒诞事件突显了严肃而又荒诞的主题。

纵观这部电影,“潘金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而是一个暗指女性美丽风流,而又心狠手辣、荒淫无度的符号。主人公李雪莲足足用十几年来自证清白,但“潘金莲”这顶帽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摘下来过。最终,因秦玉河的意外去世而结束了这场长达十余年的告状。李雪莲十几年的期待成空,只能背负着“潘金莲”的骂名过一辈子。她十几年的告状成了一个笑话,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事情的结果与她艰辛漫长的努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将荒诞的美学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整部影片的叙述中,诸多官员也是无奈甚至是困惑的。电影中县长郑重叹息,“李雪莲一直以来闹的是离婚的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各级政府怎么插手到人家的家务事里了?并且越来越深;李雪莲是一乡村妇女,她的一举一动怎么就牵着各级领导的鼻子走了?这个过程是怎样演化的呢?大家到底怕什么呢?”②借郑重之口表达了各级官员的无奈和困惑。

在电影中荒诞、滑稽、讽刺的故事情节,将当下社会的生存现状细致地描绘出来,用荒诞的故事表达严肃的主题,流露出对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风格。

三、用多种修辞手段强化荒诞

(一)隐喻。《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无时无刻都通过用视觉隐喻含蓄地表达出整部影片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在电影中,“牛”的隐喻极为重要。李雪莲对牛的依赖,正是因为“没有说话的人了”。牛是她日常生活的情感寄托,也是我们唯一能够了解李雪莲的媒介。牛不仅仅是倾诉者、支持者,更是李雪莲数十年的伸冤过程中唯一“证人”,所以当那头牛死去的时候,李雪莲就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地步。最终因为实在无助委屈而崩溃得大哭起来。正因为有了李雪莲对牛的这种特殊的情感寄托,她的形象才会被刻画的入木三分,通过牛让观众理解她的苦楚与辛酸,理解她那颗要讨回公道的心。

(二)反讽。反讽最大的特色在于“内外产生分歧,表里不一,即言在此而意在彼”。③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主要使用多种反讽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揭示影片的主题,推进影片情节结构的变换与开展。影片中官员的名字值得玩味,如王公道、董宪法、贾聪明,荀正义,史为民、储清廉等。严格来说这些官员都不是贪官,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与“公道、正义、宪法、为民、清廉”等背道而驰。王公道并不公道,董宪法无所事事,这类名字的运用形成强烈达到对比,产生了独特的反讽意味。另外影片中出现的地名如永安市、光明县等,表面反映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期望,但结合现实包含讽刺。另外还有情景反讽,指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搅扰,是一种预料之外的事件,使观察者期望落空的过程。电影一开始是李雪莲烟雨中乘舟泛湖的情景,小桥流水、阴雨绵绵、青山绿水等都是独属江南的美景,优美的景色与李雪莲漫长而又艰苦的告状之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另外电影中王公道前后三次关于与李雪莲的亲戚关系的态度变化也加强了电影的反讽意味。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运用隐喻、反讽等多种电影修辞手段,用喜剧的形式讲述悲剧故事,用荒诞刻画现实,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并使用多画幅形式、方圆变换的镜头,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韩露.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6(7).

[2]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2,120.

[3]佘向军.小说反讽叙事艺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126.

猜你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荒诞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我不是潘金莲》多维度打造“三部曲”
《我不是潘金莲》做出勇敢可贵的探索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