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电影:摇摆在“真实”与“刻意”之间

2018-01-02 10:40宋东晓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真实

宋东晓

【摘 要】1960年法国纪录片大师让·鲁什创作了开创“真实电影”先河的纪录片——《夏日纪事》。“真实电影”是否“真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纪录片《夏日纪事》为例,从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真实电影”的“真实”与“刻意”。

【关键词】真实电影;《夏日纪事》;让·鲁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88-02

1960年,法国纪录片大师让·鲁什拍摄了纪录片《夏日纪事》。《夏日纪事》中采用的街头访问的对话方式、音画同步的技术,对当时既有的纪录片拍摄模式造成了强大冲击。《夏日纪事》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开创了“真实电影”的先河。[1]

“真实电影”是法国的电影流派之一,指的是摄像机主动介入参与到被摄环境中去,成为“在场的”、“参与的”摄像机,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具有互动、引导的关系。

前苏联纪录片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的理念,是让·鲁什非常欣赏和他推崇的,他指出,“电影眼”的理念是个有开拓性的幻想,它预见了“真实电影”。“电影眼”理念指,摄影机在人们允许的情况下,诚实、坦率地记录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不掺假,不矫揉造作。让·鲁什反对“说明式纪录片”,尽管这是当时纪录片的主流拍摄形式。[2]他指明,电影解说词通常对画面意思的理解并无益处,可能会导致主题模糊不清。这样,电影就不称之为电影,而是以电影画面作为背景的演讲课或者演示课,而这种演示本由电影画面自己就可以完成,不必多余赘述。[3]

在这样的意识指引下,1960年夏,让·鲁什与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开展了一场关于“你幸福吗”的“社会调查”,并将这份“社会调查”剪辑成片,于是便有了这部真实电影《夏日纪事》。

《夏日纪事》有较完整的情节,采用“顺叙”的结构。影片开始是让·鲁什、埃德加·莫兰与玛瑟琳“谋划”街头采访,紧接着是在巴黎街头随机采访,后由随机采访转为室内固定人群的采访,影片的最后将这些被访者聚集到一起观看采访影片,并对其真实性进行探讨。片中的“主人公”玛瑟琳既是采访者,又是被采访者,由她的视角和故事,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采用音画同步的技术,所看即所听,所听即所看,视觉与听觉对应,真实感更加突出。

影片开始,是由玛瑟琳与助理带着收音设备充当记者的角色上街随机采访,问题都是之前设定好的“你幸福吗”?这部分的影片非常的真实,真实点体现在,首先,被访者都是毫无准备,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他们的惊讶、紧张、闪躲等窘态,娓娓道来的人非常少,大多数的人都是只言片语,甚至有很多人都拒绝接受采访。街头访问将大量“否定拒绝”公示在观众面前,从采访内容的角度出发,这些单个的叙事片段可谓“毫无价值”。看似叙事表现内容的“失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街头随机访问不确定性的体现,是真实的表现特征。[4]其次,是分镜头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全景甚至是隔着马路所拍摄的远景,极少出现近景、特写镜头,镜头的构图也十分不讲究,采用跟随式拍摄,镜头常出现抖动。这也是访问的真实性的体现。

由于街头随机访问所收集到的信息质量不高,影片中期,访问开始由街头随机转向室内访谈,到影片中后期,访谈已经变成了一桌子人的讨论。访谈人物、地点事先约定好,内容是否也是事先定好我们无从得知,但从人物、地点的事先约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室内访谈实际上是一种“角色搬演”,真实性已经出现了偏差。镜头采用固定式,很稳定,多用近景或特写,表现人物神态和动作细节,镜头切换频繁。在对黑人的采访中,采访者位置偏高,黑人位置偏低,这导致二人在对话时不是水平视角,而是采访者在上、被访者在下的俯仰视角,这会造成采访者咄咄逼人,对被访者进行牵引式谈话的感觉。同时,采访者不断地对其回答进行打断、引导。这虽然是真实电影的特点,即摄像机和导演进行主动参与和介入,但是,这容易使观众产生在真实与刻意之间摇摆不定的微妙感觉。许多采访镜头中,采访者表现的太过于自然,如影片第17分钟,摄像机直接记录被访者起床的镜头以及起床后吃早餐、穿衣出门等,这很显然是导演组所要求的“摆拍”,被访者动作连贯自然,看起来就像一个老到的演员。这些都将真实电影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该影片中有许多特色的镜头,如13分50秒左右的场景转换,对画家夫妇采访结束后,画家开始放音乐,镜头不断拉近到唱片上的转动凸点,下一个镜头切换到另外场景墙上的海报特写,再拉远到办公室内讨论的镜头。这不同于街头采访不同场景的直接切换,而是有意的做出场景过渡。第18分钟左右的工厂拍摄,没有画外音做解释说明,而是完全靠镜头的真实记录去交代环境,用镜头说话,记录工人的忙碌与休闲。《夏日纪事》很注重对细节的捕捉,如影片第41分钟,被访者转动水杯的细节特写,第44分钟,被访者双手紧握细节的特写,1小时左右被访者手抖的细节,这都生动地表现了被访者在肢体语言上体现的紧张情绪,非常的细腻、真实。

《夏日纪事》在影片中后期也十分讲究构图美感,如第55分钟左右玛瑟琳走在街头时的独白,玛瑟琳从左方向向右方向走,摄影师将玛瑟琳置于画面左侧的黄金分割点,极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又将右侧画面大量留白,伴随着玛瑟琳的喃喃自语,给观众在心理上带来“她永远都走不到尽头”的悲凉的感觉。之后画面切到玛瑟琳的面部特写,将她痛苦的神情完整地体现,接下来是在桥洞下逆光拍摄玛瑟琳的剪影,明亮的背景和漆黑的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镜头逐渐拉远又停下,伴随着主人公的剪影摇摇晃晃,独白的声音也越来越痛苦,是一种毫无镜头下的伪装的、真实的真情流露。

真实电影,也有直接电影的影子。二者最大的區别就是,直接电影采用放任、不干涉的态度,所拍即所得。《夏日纪事》在摄像机与导演主动参与介入的情境下,也存在着少许直接电影的特点。比如,对玛瑟琳街头独白的放任、不打断。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充足的时间去沉默、去思考。

在影片的开头,让·鲁什曾对自己的拍摄理念做出了阐述:在镜头前刻意表演的出来的,并不能称得上是“影片”,“影片”应当时展现在镜头前的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摄影机不再是无意识的拍摄机器,而是事件的引发因素,由被动变主动。[5]

《夏日纪事》有真实的人物反映、真实的细节表现、真实的情感流露,同时也有刻意的情节设计、摆拍。但这是能说明,“真实电影”在“真实”与“刻意”之间摇摆,不能说“真实电影”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周旋。因为真实电影是允许摄像机主动介入其中,因此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主观的人为因素,真实电影依然在尽力表现真实。

参考文献:

[1]张江华.影视人类学及其影片性质论述[J].民族研究,1994(6).

[2]陈刚.你幸福吗?与真实电影纪录片[J].现代传播,2013(12).

[3]让·鲁什撰写.摄影机和人[J].蔡家祺译,载:[美]保罗·霍金斯主编.影视人类学原理[M].王筑生等编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83,93.

[4]陈芳.寻求“双向认同”的“真实叙事”——让·鲁什《夏日纪事》叙事策略分析[J].思想前线,2011(1).

[5]陈刚.你幸福吗?与真实电影纪录片[J].现代传播,2013(12).

猜你喜欢
真实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究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