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基于不确定性竞争环境的创新新范式

2018-01-05 11:21胡丹丹杨忠
社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

胡丹丹 杨忠

摘 要:本文在回顾国外经典创新范式的基础上,结合以腾讯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实践,提出“微创新”这一基于中国情境的全新的创新范式。微创新是在中国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竞争环境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策略和战略选择。本文阐述了微创新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和特征,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创新;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中国情境

中图分类号:F0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1-0041-08

作者简介:胡丹丹,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杨 忠,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江苏 南京 210093)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升人民福祉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企业积极践行创新发展观,创造性的组合与优化资源配置,在国内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60总裁周鸿祎就曾指出“企业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理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概括来说,中国情景下的创新探索强调从小处着手、快速迭代、持续改进,是一种“微创新”。这种微创新模式不仅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而且启发了理论界对创新理论的再思考和再探索。基于此,本文将对微创新的内涵、特征等进行归纳与界定,以期完善现有创新理论体系,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

一、已有创新范式的文献回顾

创新的研究肇始于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最早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研究,并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熊彼特在其成名巨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创新被界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新的生产方法、生产新产品、打开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以及产业的重新组织五种创新范式[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5月版版。。此外,熊彼特还严格区分了“发明”与“创新”,强调只有实现了商业化的发明才能被称之为创新,并提出创新的动力来自企业家精神。现在回首,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石重构的经济发展理论对各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分别结合各国情境提出了多种创新范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创新范式如颠覆式创新、延续式创新、突破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等,厘清这些创新范式的内涵特征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微创新的内涵及其独特性。

(一)基于市场视角的颠覆式创新和延续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或破坏式创新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提出,用来描述对现有主流市场上在位企业的竞争力起到破坏作用的创新Christensen C.M.,Clayton M.,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Christensen通過对硬盘、钢铁、汽车、零售业等产业中新进入者对在位企业“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案例追踪构建了基于成本约束模式的颠覆式创新理论。该种创新范式主要是指拥有较少资源的企业,期初定位于被在位企业忽视的低端市场或者潜在的新市场,随着产品和服务性能的提高,最终吸引主流消费群者完成对在位企业部分甚至完全替代的过程。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虽然颠覆式创新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得到明晰和统一,但学者们普遍认可颠覆性创新低价格、简约性能、新特性、低利润、小市场等核心特征。如表1归纳了国内外对颠覆式创新特征的代表性观点。与颠覆性创新相对应的创新范式是延续式创新,它是指按照既有用户群体认为更好的产品价值维度进行产品性能的改良,为主流用户群提供更大效用的创新。因此,延续式创新针对主流市场中当前用户最看重的,效用最高的性能不断改进,可以是渐进式的,比如微小的工艺改善;也可以是突破式的,即在原有技术轨道上的跳跃性改进。

Christensen的研究表明:在位企业之所以被新进入企业颠覆,就是因为陷入长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流程-资源-价值(PRV)模式不能自拔,以至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只聚焦现有产品主要性能改进的短视和惯性将成为企业适应新环境的束缚,由此造成被颠覆的失败Christensen C.M.,Raynor M.E.,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在位企业要想保持其市场地位必须要能克服自身的短视和僵化,采用各种方法主动调整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实现“颠覆颠覆者”。因此,颠覆式创新的颠覆者可以不局限于新入企业,相反可能是善于颠覆自我的在位企业。不难看出,颠覆式创新和延续式创新是基于市场视角对创新进行的分类,技术不是区分二者的标准,是否构建新的PRV模式以满足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才是区分两者的标准。

(二)基于技术视角的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

突破式创新又称激进式创新,由Abernathy和Utterback最早提出概念和框架,强调使用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概念创造一个新市场的过程Abernathy W.,Utterback J.,“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Technology Review,1978,80(7):40-47.。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对突破式创新的概念细化和拓展。通过文献整理,笔者对已有代表性观点总结如表2。各国学者对突破式创新的界定虽各有侧重,但在某些方面已达成一致观点:如突破式创新产生的标志是产生脱离原有技术轨道的新技术,带来产品的功能指标大幅提升或成本大幅降低;再如与其他创新范式相比,突破式创新具有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非连续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以及高风险性等显著特性;突破式创新能产生新的价值网络,带动整个技术竞争节点、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的重塑和再造等。与突破式创新相对应的创新范式是渐进式创新,它是对现有技术的微小改变和调整,是一种基于现有知识、资源和能力的改进型创新(Dewar&Dutton;,1986)Dewar R.,Dutton E.,“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an empirical analysis”,Management Science,1986,32(11):1422-1439.。虽然渐进式创新没有显著利用新的科学原理,但随着时间的流失也会产生累积性的经济效果。

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区别可以借助技术轨道的概念来理解。技术轨道是基于一种技术范式的常规的问题解决活动的模式,它代表了一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沿着一种技术轨道的技术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渐进式创新是为企业在一种技术范式框架下沿着既有技术轨道进行技术探索的“常规”程序;而突破式创新是打破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跨越技术发展某个阶段的“非凡”突破。学者们通常用几条不同的S线来描绘技术跨越过程,两条S线的交叉点即跃迁点可视为一种技术发展轨道跃迁至另一种技术发展轨道的转变点Olin T.,Shani A.B.,“NPD as a sustainable work process in a dynamic business environment”,R&D; Management,2003,33(1):1-3.。正是在该点的技术突破带来了技术的不連续发展。所以,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区分的关键在于技术轨道的轨迹是否发生跃迁。

(三)文献述评

颠覆式创新的研究视角聚焦新入企业挖掘边缘或利基市场颠覆在位企业的过程,而突破式创新更强调技术轨道的跃迁对产业格局的重构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本文认为这两种典型的创新范式分别以市场开发和技术突破为分类依据,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思路。上述两种创新范式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即创新发生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在创新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变迁才有稳定的参考体系。然而当下中国企业所处的是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更加剧了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显然,随着创新前提假设的改变,创新范式和创新理论必然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同时,学术界对创新范式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国家,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经济学理论以来,基于欧美国家情境下的创新范式不断涌现,而针对中国新兴经济情境下的创新范式研究不足。因此,学术界亟待在新的创新情境下基于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构建中国本土的创新范式。

二、微创新:一种中国情景下创新范式的新探索

(一)微创新的背景: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悄然到来,技术变革和技术扩散呈指数型增长,原先基于工业逻辑的线性增长已完全被非线性、非连续性增长模式所取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陈春花:《理解变化,以未来决定现在》,《清华管理评论》2017年第6期。。移动互联技术在赋予人类强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界用UVCA(volatility、uncertainty、 complexity、ambiguity)形象的描绘这个风云变幻的数字化时代,并一致认为快速变化、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是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显著特征。查兰将不确定性可以分为经营性的不确定性和结构性的不确定性,其中源于外部环境根本性变革的结构性不确定性往往给组织带来致命的挑战,并对组织的经营战略产生质的影响查兰著:《求胜于未知:不确定性变革时代如何主动出击变中求胜》,杨懿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因此,包括竞争环境在内的结构性不确定性必然会给组织创新带来新挑战,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竞争对手的无界性:“互联网+”具有的连接一切、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特征,使得各行业间的跨界合作和竞争成为产业发展主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业间融合的程度和范围进一步提升,企业所处的行业边界不断被重新界定,竞争对手也随着行业边界的打破变得模糊和难以预料。组织如何理解与竞争对手的动态关系并针对对手采取与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创新策略成为组织创新实践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二,竞争手段的多维性:一方面,技术变革为市场竞争带来了更为强大的“武器”,诸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竞争策略和行为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诸如共享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的涌现使价值链不断被重构,这也带来了竞争手段和竞争方式的多样化。与竞争对手之间多回合、高频率的竞争互动和对抗将成为组织常态。商场如战场,如何利用灵活多变的创新策略避开对手的强势和利用他们的弱点,出其不意致胜是组织创新实践面临的又一艰巨挑战。

第三,竞争格局的多变性:竞争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来源于市场中参与者力量的动态平衡,正如前文所述,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对手来自不同领域,竞争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企业想要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DAveni的研究表明,组织竞争优势无法长期保持,必须通过一系列短暂优势来获得一种长期主导位置或实现长期生存目的D'Aveni R.A.,“Waking up to the new era of hypercompetition”,The Washington Quarterly,1998,21(1):183-195.。基于此发现,长期竞争优势难以获取,短期竞争优势取而代之,这造成了创新实践中组织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变化多样。在多变的竞争格局中,周密组织计划的效用被显著降低,创新实践对速度、周期、频率等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微创新的内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转型发展期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中国需要弥补前两次工业革命落下的课程,缩小与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正积极把握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力争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领跑者。可以说,中国正处于“追赶”与“超越”并行的特殊发展时期。这决定了中国企业将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挑战。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以创新保持竞争优势是组织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腾讯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成就表明:与以上创新范式的视角不同,微创新既可聚焦利基市场,也可直面主流市场,且创新形式不拘一格,更侧重技术在某个关键节点的应用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并通过持续迭代和系统化组合造就如微信这样具有颠覆性功能的产品。本研究认为:微创新是在移动互联网情境下诞生的一种创新范式,它是组织在快速变化、高度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谋求生存,获得竞争优势和长足发展的一种竞争策略和战略选择。相较国外创新范式,这种中国情境下的创新范式更能适应移动互联时代高度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微创新要求组织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警觉,变中求机: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管理者能够预测的周期越来越短、预测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正因如此,保持对外部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前瞻性預测显得尤为重要Richard A.B.,Michael A.H.,“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S):7-19.。很多学者认为不确定性是一把双刃剑,既让组织难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同时也蕴含着大量机会,善于识别和把握机遇的企业终将获得竞争优势。微创新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动的敏感性,快速探测和识别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抓住创新机遇。已有的微创新研究表明:微创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在用户需求的微小变化中寻找创新的突破点金错刀:《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印刷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周鸿祎:《欢迎来到微创新时代》,《中外管理》2010年第11期。。除此之外,在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情境下,组织为了保持竞争地位优势,还需敏锐的捕捉和预测竞争对手的创新动向并予以响应。丰富的管理实践也显示:组织的微创新行为在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并非完全依照事前规划展开,而是在与对手竞争互动的博弈过程中萌生。如微信发展刚起步时,面对米聊、新浪微博等竞争对手,微信先从模仿开始随后迅速赶超,可以说步步微创新都是针对已有产品功能缺陷的致命打击,最后通过新增“摇一摇”、“扫一扫”、朋友圈、语音视频聊天等功能一举击败竞争对手。总之,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创新范式微创新不仅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需求,更要密切监控竞争环境和格局的变动,对竞争对手的风吹草动保持警觉,知己知彼方能抓住机会赢得优势。

(2)微创新要求组织快速响应,关注当下:今天所有做任何商业活动时,都要加上时间轴。企业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争夺用户的时间窗口的周期都在缩短。Eisenhardt认为,环境的不稳定和激烈的竞争虽然能够创造大量的机会,但也使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持续Eisenhardt K.M.,“Making fast strategic decisions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9,32(3):543-576.。在不稳定的环境中,企业要想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行动速度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很多情势下只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快的速度行动,就能赢得竞争优势。在超级竞争环境下,时间已成为组织创新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企业对外部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必然要求原先较长的创新周期被若干短频快的创新组合所取代。微创新从小处着眼,创新周期短,就是为了确保组织在当下现有资源和能力约束条件下快速行动起来,以防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赶超。作为一种创新思想,微创新注重当下的“小赢”,以每一步当下的探索和积累走向未来,即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也正如卡尔·维克所言:一旦取得一个小赢,那么组织会指向另外一个小赢的方向。产生了一个解决方案,那么下一个解决方案也变得更为可见。

(3)微创新要求组织随机应变,保持灵活和柔性: Teece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基础能力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因此,在复杂、混沌的动态环境中组织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动态能力。无论是创新内容还是创新过程亦或创新资源上微创新都体现出极大的灵活和柔性以应对不确定性。在创新内容上:微创新不拘泥于创新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发生在产品功能、包装设计、技术改进、管理流程任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赵付春:《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在创新过程上:微创新是一种高度参与的全员创新观,以充分释放每个员工创新潜力和凝聚集体创新智慧的形式对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保障微创新在各种时空条件下不断涌现,微创新的组织多以松散耦合的网络型代替原本金字塔式的结构,并鼓励创新项目小组、跨职能工作团队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态促进全员协同创新。在创新资源上:鉴于微创新是一种开放创新观,组织的创新资源不必完全来自企业内部,如腾讯的“开放创新平台”上汇聚了上下游供应商、用户、合作伙伴、研究机构等创新的多元互补性资产。组织可在不同的情境下迅速整合内外创新资源以克服自身在创新过程中复杂性技术、关键性资源和知识匮乏的困境,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跨界竞争的能力。总之,我们认为很难界定微创新具体是哪种类型的创新,它是一种能够灵活的根据竞争情势的需要快速组合资源即兴创作式的创新策略。

(4)微创新要求组织持续不断的创新,以战术行为推动战略变革:在动态变化和无法预测的竞争环境中,组织必须不断的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以弱化竞争对手的优势李文静:《超级竞争行业组织变革的挑战:文献综述》,王慧译,《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微创新强调从小处着眼,专注一个方向,但并不意味着一炮走红,一招制敌,为了适应多变的竞争格局并有效应对竞争对手的进攻,微创新要求组织保持一定的创新节奏,持续不断改进不可懈怠。更为重要的是,微创新绝不是一个个应用简单累加,而是一整套动态联系的应用策略的系统组合,通过巧妙的协同和加速效应引爆系统性、结构性的变革。如微信“整合”的微创新战略,不只使用某种单独模式开展微创新活动,而是将基于功能、技术、定位、模式、外观、服务、渠道等多个层面的微创新成果整合起来,通过持续的“整合”与“迭代”产生质的飞跃,甚至跨界颠覆了其他移动类产品罗仲伟、任国良、焦豪、蔡宏波、许扬帆:《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管理世界》2014年第8期。。因此,微创新能推动组织自下而上,通过持续的累加式和微调式的变革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最终推动组织战略变革。

(三)微创新的特性

作为组织应对快速变化、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的创新新范式,本研究进一步将微创新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

(1)快速迭代性:快速迭代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开发方法和模式。微创新打破传统的瀑布式产品开发流程,通过若干个完整的短周期的迭代完成产品的开发。快速迭代性体现了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特点:第一,在这个“恐慢”的时代,创新的速度是组织应对外部变化的重要能力,“快”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第二,微创新的迭代过程本质上是组织对充满不确定性环境的探测和适应的过程,在与外部环境高频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认知,打磨产品;第三,快速迭代的迭代周期短,创新投入小,试错成本低,不失为一种应对高风险环境的稳健的产品开发模式。不难看出,微创新的快速迭代性折射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创新理念的改变:由原来“打造完美的产品,一举推出一鸣惊人的产品”转变为“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2)全面开放性:微创新的全面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组织内外边界的开放和跨越。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边界的本质是组织与周围环境间的界限Scott W.R.,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and Open Systems,London:Routledge,1992.,旨在与外部参与者建立关系和互动的行为Marrone J.A.,Tesluk P.E.,Carson J.B.,“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member boundary-spanning behavior”,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6):1423-1439.,并可从宽泛意义上分为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在封闭的组织中,其内部沟通合作、外部资源整合的的频率及效率往往比较低,因而使组织缺少应对动态外部环境必须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丁雪、杨忠、张骁:《组织无边界化变革:情境与策略的匹配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为了突破封闭组织的创新困境,微创新作为一种开放式创新,强调创新源自于合作和跨越专业和组织边界的知识。组织内,打破“部门墙”,建立跨部门边界的创新项目小组,鼓励内部合作和工作轮换,激励人人参与创新。组织间,通过有效的跨边界活动整合跨边界知识,帮助组织整合内外部的创新输入以增强组织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甚至跨界竞争的能力。微创新的全面开放性同样体现出新情境下创新理念的转变:一则,由原来“专家創新”转变为“人人创新”,即响应Von Hippel所主张的创新“民主化”Von Hippel E.,Democratizing Innovation,MIT Press,Cambridge,USA,2005.;二则企业的创新模式已由“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

(3)单点突破性:微创新不是大规模的创新,而是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某一点,寻求“单点突破”。周鸿祎认为,微创新需要从小处着眼,需要找到能打动用户心里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能四两拨千斤周鸿祎:《欢迎来到微创新时代》,《中外管理》2010年第11期。。可见,“小处”、“那个点”、“一个问题”都是指微创新中微小且关键的点。只有找到这些“微小”的“一”才能“见微知著”,在条件具备时引爆创新系统的整体能量马晓苗:《企业微创新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实现机理》,《商业研究》2015年第1期。。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看,复杂系统对某些参数和部分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作用于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发生变化,其作用将在系统中放射式的传播王其藩著:《系统动力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因此,准确定位和验证这些关键点是微创新成功的关键。微创新单点突破性也映射出组织创新的理念由原来“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式创新转变为“积小胜为大胜”的累进式创新,而这与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结 语

本文在回顾经典创新范式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实践归纳出中国情境下的创新新范式——微创新。本文认为:微创新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它是组织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谋求生存,获得竞争优势和长足发展的一种竞争策略和战略选择。本研究对微创新的产生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关键特性逐一分析,并提炼出中国式创新理念的发展和演变,丰富了基于中国本土情境的创新理论,也为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学界对微创新的研究才刚起步,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更多中国企业案例,聚焦微创新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机制展开研究。基于中国情境开发微创新测量量表,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微创新的路径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微创新实践提供更具体有效的指导。

(责任编辑:潇湘子)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overseas classic innovation paradigms,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emerging internet enterprises represented by Tencent, brings up the term “micro-innovation”, a brand new paradigm in Chinese context.

In the fast-paced mobile internet era with a myriad of uncertainties in China, micro-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strategic choice for enterprises to confron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d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imes background, implication and features of micro-innovation and looks into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Micro-innovation; Uncertaint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inese context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Hays Plc CFO,Paul Venables
不确定性:《终局》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试论福楼拜小说的创新性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桩板式挡墙施工风险评估
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我见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