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说对提升自闭症幼儿口语要求能力的成效研究

2018-01-07 16:53
关键词:个案自闭症物品

熊 利 平 谭 秋 梅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康复科学系,上海 200062; 2.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3.广东省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广东 523000)

仿说对提升自闭症幼儿口语要求能力的成效研究

熊 利 平1,2谭 秋 梅3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康复科学系,上海 200062; 2.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3.广东省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广东 523000)

要求作为语言行为的一种,对自闭症幼儿表达自我需要以及同外界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一名自闭症幼儿为个案,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的A-B-A设计,旨在探究仿说对于提升自闭症幼儿口语要求能力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仿说能较好提升自闭症幼儿的口语要求能力。

自闭症幼儿;仿说;口语要求;成效

一、研究背景

自闭症(autism)又被称作孤独症或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发布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标准,将其核心症状概括为:(1)社交沟通方面存在持续性缺陷;(2)受限或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1]7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缺陷使其无法顺利与外界沟通,甚至最基本的自我需求都无法表达,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要求(mand),是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语言功能划分的6种语言操作行为(要求、命名、复诵、交互式语言、逐字读和转录)中最基本的一种。斯金纳将其定义为发生在动机出现的环境下,并以强化物得以满足为目的的重要言语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为“我想要 XXX”[2]。Sundberg和 Michael[3]认为,要求不需要社会强化,对儿童有着特别的价值,应该作为首先教给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行为。同时,家长和教师也深受自闭症儿童要求这种最基本能力欠缺的困扰,因为大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长此以往,导致自闭症儿童以问题行为表达需求。因此,要求即需求表达训练成为自闭症儿童沟通训练的关键领域之一。

针对无口语或口语非常有限的自闭症儿童,国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运用扩大与替代沟通手段(AAC)训练他们表达需求的能力。冯雅静和胡晓毅[4]在一篇研究综述中,仅选取国外2000年后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运用AAC对自闭症儿童需求表达能力进行单一被试干预研究的文献就有21篇,其中15篇中的被试使用AAC表达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胡晓毅及其研究团队[5] [6]也在此领域做了一些探索,结果显示被试使用AAC表达需求的能力提高,甚至有的被试运用口语表达需求的次数也有所增加。

要求可以以口语或非口语的形式发出,但口语要求更便捷、精准,适用范围更广。即使对无口语或口语有限的自闭症个案,运用AAC进行需求表达也只是阶段性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者和家长都希望他们能发展出更便捷的口语沟通方式。有口语能力的自闭症,也可能因沟通动机缺乏,或无法将语义与语音有效连接,而较少主动用恰当的口语表达需求。因此,通过增强物调查,找到自闭症儿童喜欢的人、事物和活动,引发其沟通动机,并施以强化,满足其沟通的功能尤其重要。同时,在语音与对应的事物间建立联系也必不可少,而仿说增强物的名称能很好达到上述目的。

模仿是儿童学习生活、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幼儿获得语言的最初方式,语言模仿是儿童模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7]。通过模仿环境中的语言,幼儿很快习得母语。当然,这种模仿并不是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所认为的那样,仅是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只要功能上相似即可。[8]

仿说即模仿他人所说的话,既是母语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中也被广泛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训练。大量研究显示,仿说有助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互动性语言。[9] [10][11][12][13][14][15]其中部分研究比较了仿说和其它提示策略的效果,研究结论不一。陈志良[14]发现命名提示和仿说提示效果相当,牛瑞花[15]的研究结果表明,仿说和仿说结合命名的提示策略都能增进自闭症儿童互动性语言,但仿说即时效果更佳。要求作为更基础的语言行为,仿说应该也能提升其水平。Kodak等[16]的研究表明,要求结合仿说和命名结合仿说策略能引发单纯的要求或命名训练无法引出的自发要求和命名(unprompted mands and tacts)。开宜萍[17]提到通过模仿、仿说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但未做严谨的实证研究,也未具体针对要求这一语言行为。邵伟婷等[18]将PECS和语言行为训练法(主要采用复诵即即时仿说带要求的策略)结合训练一名无口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一年的训练后个案沟通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要求方面,能用口语要求“好多鱼”“陈皮”等几种个案长期喜欢吃的东西。但大量研究证明,PECS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口语发展,所以个案能使用口语提出要求是PECS的功劳还是仿说的作用在该研究中并不能清楚界定。

总的来说,实践中仿说常用于教导自闭症儿童表达需求,但很少有系统的设计和实证本位的研究支持。因此,本研究采取单一被试实验研究法,以一名自闭症幼儿为被试,以仿说为干预手段,以提升被试运用口语表达要求为目的,调查儿童的强化物,系统设计干预计划,严谨实施干预并搜集数据,以考察仿说是否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口语要求能力。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一名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自闭症的2岁2个月男孩小爱(化名),现就读于重庆某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自确诊后,作为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父母阅读大量自闭症相关书籍,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共同承担着照顾和康复小爱的责任。

根据《自闭症综合行为评估表》的测试结果并结合平时观察和对家长的访谈发现,小爱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达到同年龄儿童的水平。总的来看,沟通方面非语言要求与反应发展较好,具有一定听-接受性的能力,有部分说-回答问题的能力,有部分使用文法规则沟通的能力;具体到要求和口语表现来看,能够用非口语(用手指)方式要求想要的物品,能发baba/mama/pian(薯片)/hai te(海苔)之类的音。而且个案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说明个案具有发音的能力和学习所需的模仿力,所以研究者将干预目标确定为通过干预能够用口语要求喜欢的物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中的A-B-A倒返设计,包括基线期、干预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研究的自变量是仿说干预,因变量是自闭症幼儿独立口语要求的能力。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为: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独立用口语要求想要的物品。整个研究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干预人员和记录者确定,以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研究工具

1.自闭症综合行为评估表

此表由台湾彰化师大凤华教授团队参考斯金纳的语言行为及夏福尔等的发展概念编制,可评估0-12岁儿童社会情绪、沟通、认知、适应行为及动作发展五大领域情况,评估结果可适用于课程设计。本研究主要用于评估被试的沟通情况。

2.增强物调查表

选用凤华教授团队所编的《增强物调查表》,以了解被试的偏好,以作为干预的内容和干预的增强物。

3.自编独立口语要求记录表

记录被试在基线期、干预期和维持期独立运用口语要求喜欢的物品的次数,为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四)干预过程

1.确定干预计划

要求可分为简单要求(要求喜欢的物品或事情,要求不见了的物品或去除厌恶的事情)和对信息的要求两大类,本研究的被试为年龄尚小的幼儿,所以从要求喜欢的物品开始训练。从前述的评估和观察访谈结果可知,个案具有发音的能力和学习所需的模仿力,所以干预目标确定为:独立运用口语要求自己想要的物品。

个案想要的物品既是干预中要求个案仿说的内容,也是干预的增强物,所以必须是个案非常想得到的东西,这样才能引发他的要求动机。通过《增强物调查表》了解个案喜欢的物品和活动,最喜欢的前7种为:棒棒糖、牛肉干、鱼干、滑滑板,开小火车,躲猫猫和能发声的玩具。在干预的过程中,个案的喜好物有所变化,为维持其沟通的动机,根据干预者的观察和与家长交流,陆续增加了海苔、薯片、巧克力、小猫、警车、敲球台等。

仿说可以是对语音、字、词、句子的模仿,可以是即时的、完全的仿说,也可以是即时的不完全仿说甚至延时仿说或选择性仿说。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本研究中的仿说指对字、词的即时仿说。至于口语的质量,本研究并不要求很高的清晰度和精确度,只要个案能说出与增强物名称接近的音,能被干预者和家人理解即可。如用“片”代替薯片,海苔发成“hǎite”都是可接受的。

确定干预目标和干预内容后,先不进行仿说干预,在基线期,在确定的时间段每天(共8天)观察记录个案独立用口语要求的情况;再对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仿说干预(每周4次课,每次课15分钟),观察记录个案在15分钟内独立要求的次数;之后撤除干预,进入三周的维持期,在确定的时间段每天(共12天)观察记录个案在自然情境中独立用口语要求的情况。本研究中,只有个案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自己说出想要物品的名称才能算作独立口语要求。

2.实施干预

(1)基线期

基线期为期两周,每周4天(周一、二、三、四),共8天,每天15分钟,时段固定。教师呈现多样个案喜欢的物品,让个案在有动机的情况下选择。个案选择后不能立即得到物品,需等待2S。教师观察2S内个案是否会说出想要物品的名称,若个案2S后说出想要物品的名称,则记为独立口语要求;若个案2S后没有说出想要物品的名称,则让个案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如拍手)后再给他,此种情况记为未独立要求。

(2)干预期

干预期为两个月,每周4天,共32天。干预过程中,教师呈现多样个案喜欢的物品,让个案在有动机的情况下选择,个案选择后不能立即得到物品,需等待2S。若个案在2S内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则给予个案该物品,并记作独立口语要求;若个案在2S后没有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则教师说出该物品的名称“XX”,个案仿说后可以得到该物品,此种情况记作未独立要求。干预时间为每周一、二、三、四的上午9:30-9:45。干预的初期,增强物近距离呈现给个案,随着干预的进行,逐步增加学生和增强物之间的距离,直到个案视线内看不到增强物时也能说出该物品的名称。

(3)维持期

维持期为三周,每周4天,一共12天。此阶段不再提供仿说干预,每天在固定时段在自然情境中观察15分钟,记录个案独立要求的次数,以考察干预的维持效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次干预研究从2016年10月中旬持续到2017年1月下旬,收集了52天的数据,其中基线期8天,干预期32天,维持期12天。

表1 研究对象各阶段独立口语要求平均次数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个案在基线期独立用口语要求物品的次数非常少,保持在2-4次,平均仅2.88次。说明个案有一定意识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要求,但还处于极低的水平。

随着仿说策略的介入,个案独立用口语要求物品的次数随之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个干预阶段平均达10.59次,与基线期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从干预期的不同阶段看,刚开始介入仿说时个案独立要求次数一般为4-6次,到第二周最后一天达13次,前两周平均7.25次。3-6周稳步增长,平均达9.44次。最后两周增加迅速,平均16.25次,最高22次。说明仿说策略能有效地促进自闭症幼儿独立用口语要求物品。干预后期的增长速度较干预前期明显加快,可能是因为干预到一定时间,个案的要求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为后期的干预提供了基础。干预后期有两个明显的下降点,第一次明显下降可能与个案生病,动机和情绪都不在状态有关。第二次可能是因为增加了增强物和个案之间的距离,甚至是增强物不在个案的视线内,个案需要时间适应。

维持阶段,个案独立口语要求次数最初有个明显的下降,最低值为6,和刚开始干预时的水平相当。这样的结果可能与突然撤除干预,个案还未适应过来有关。之后迅速上升,保持在10次以上的水平,平均13.33次。虽然低于干预后期的水平,但与整个干预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维持期的数据是在自然情境中获得的,说明运用仿说策略提升自闭症幼儿口语要求能力具有一定的维持和迁移效果。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仿说能有效提升本研究中的自闭症幼儿独立用口语要求喜好物品的能力,并具有即时和维持效果。但本研究仅一名研究对象,个案仿说的物品名称也有限,且因研究时间限制,并没有做跨情境的实验研究,所以结果要审慎推广。以下为本研究总结的一些值得类似研究借鉴和后续研究探索之处。

(一)充分利用增强物调动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动机

自闭症儿童沟通上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动机缺乏,通过增强物调查所选择的增强物应该是他们最喜欢的物品或活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沟通动机。本研究的干预之所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干预内容为能引发儿童强烈沟通动机的增强物,此物功不可没。另外,儿童喜欢的东西会随时间变化,干预者和父母要敏于发现,即时做出调整。

(二)积极引导家长参与

自闭症幼儿的干预应是高强度,他们可能终身都需要干预。本研究干预时间非常有限,也未做多情境的泛化干预,可能导致个案已具有的能力因得不到继续干预而退化。因此,可以教给家长干预方法,在教师干预时家长可以协助,其它时间家长作为主力对孩子实施干预,以保证个案干预的强度,加速个案习得新技能。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干预,这种跨情境、生活化的干预更能起到泛化的作用。

(三)后续研究值得探索之处

本研究只做了一名自闭症幼儿的仿说介入,效果不错。首先,这一方法是否适合其他特征类似的自闭症幼儿?后续可选择更多个案,做跨被试的单一被试实验研究。其次,干预所学能力用于实际生活中更为重要,研究还可拓展为跨情境,尤其是自然生活情境中的干预研究。再次,因为个案的特点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仅要求个案仿说增强物的名称,且未要求语音的精准。后续研究可以将要求和语音矫正结合,逐步提升儿童语言的清晰度。也可以考虑口语能力较高的个案,从语言维度深入下去,从字词到简单句甚至复杂句。第四,探索仿说和其它策略结合提升自闭症儿童要求能力的效果。前文提到有仿说和要求或命名结合能引发单纯要求或命名训练无法诱导出的自发要求和命名,但该研究并未探索单独的仿说策略是否也有此效果。牛瑞花比较仿说和仿说加命名策略对自闭症儿童互动性语言的效果,结论是都有效,只是仿说即时效果更佳。那么,在要求这一语言行为上不同的策略效果如何,有必要做更多的比较研究。

[1]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张道龙译.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Skinner B.F.Verbal Behavior[M].MA: 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92.

[3] Sundberg M.L.,Michael J. The Benefits of Skinner’s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2001.10.

[4] 冯雅静,胡晓毅.国外扩大替代性沟通系统对自闭症儿童需求表达技能干预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4,(6).

[5] 胡晓毅,范文静.运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改善自闭症儿童需求表达及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

[6] 胡晓毅,刘艳虹,范文静等.运用语音输出应用软件塑造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7).

[7]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8] 陈琦,刘懦德.当代教育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9] Watkins et al.Teaching Intraverbal Behavior to Severely Retarded Children[J].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1989,7:69.

[10] Finkel et al.A Comparison of Textual and Echoic Prompt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ntraverbal Behavior in a Six-Year-Old with Autism[J].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01,18:61-70.

[11] Vedora et al.Teaching Intraverbal Behavior to Children with Autism[J].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09,25:79-86.

[12] Ingvarsson et al.A Comparison of Prompting Tactics to Establish Intraverbal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44(3):659-664.

[13] Valentino et al.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Echoic Prompts and Echoic Prompts Modeled Prompts on Intraverbal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2,45(2):431-435.

[14] 陈志良.命名提示和仿说提示对学龄前泛自闭症障碍儿童互动式语言行为教学成效之比较[D].台北市立大学,2015.

[15] 牛瑞花.自闭症儿童互动式语言教学干预的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16] Kodak et al.Acquisition of Mands and Tacts with Concurrent Echoic Traiing .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9,42(4):839-843

[17] 开宜萍.向无语世界说“再见”:孤独症儿童早期语言康复的个案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18] 邵伟婷,徐胜,张敏.低功能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报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5).

ResearchonEchoicInterventionEffectonVerbalDemandofInfantwithAutism

Xiong Liping Tan Qiume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62;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s one kind of verbal behaviors, demand is important for infants with autism to express their need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Using a single subject reversal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tudy is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choic intervention on the verbal demand ability of infants with autism. The finding shows that echoic interven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verbal demand of infants with autism.

infant with autism; echoic; verbal demand; effect

朱丕智]

2017-10-14

熊利平(1975—),女,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特殊儿童语言学习与康复。

G76

A

1673—0429(2017)06—0087—06

猜你喜欢
个案自闭症物品
称物品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