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篆刻流派肇兴的原因

2018-01-07 11:04李一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明代流派篆刻

李一帆

摘 要:明代篆刻发展迅速,文人开始大量参与到篆刻活动中来。篆刻流派从明代开始出现,作者在韩天衡先生从篆刻艺术自身发展的因素出发,提出的印人、印材、印论、印谱这四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当时的复古风气、文人结社运动、分宗观念、市民经济的发展、地域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明代篆刻流派肇兴的因素。

关键词:明代;篆刻;流派;复古

人类使用印章的过程是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演进的。就目前可见的实物而言,印章的使用大约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是作为陶土印模使用,也有类似族徽标志的用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大量出现,功能用途开始扩大到权位的授予、地位的证明等。

开始时,玺印多是官方使用,材质、内容有着严格的制度约束,无论是铜质或是其他材质的印章,都会有专门的工匠负责制作。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印章的品质,另一方面也使玺印的制作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到了汉朝,玺印的制作技术和数量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没落阶段,直到元末明初之际,石材被拿来当做印材之后,文人们开始自己篆刻印章,印章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从此之后,玺印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证明,而且进一步成为一种艺术门类。同时,流派在中国篆刻史上也于明代第一次出现了。

《印经》是明代朱简编著的一部书法类著作,成书于崇祯己巳年(1629)。里面提及了明代篆刻流派,这是中国篆刻史上第一次出现流派的字眼:“或谓寿承创意,长卿造文,尔宣文法两驰,然皆鼻盾手也。由兹名流竞起,各植藩围,玄黄交战,而雌黄甲乙,未可遽为定论。乃若璩元玙、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暨三吴诸名士所习,三桥派也。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梁千秋、陈文叔、沈子云、胡曰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及吾徽、闽、浙诸俊所习,雪渔派也。程彦明、何不违、姚叔仪,顾奇云、程孝直与苏、松、嘉禾诸彦所习,泗水派也。又若罗王常、何叔度、詹淑正、杨汉卿、黄表圣、李弄丸、汪仲徽、江明初、甘旭,皆自别立营垒,称伯称雄。”[1]

有关篆刻流派产生的问题,韩天衡先生从篆刻艺术自身发展的因素出发归纳提出了印人、印材、印论、印谱这四个重要因素[2],为篆刻流派的出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论证。不过,如丹纳《艺术哲学》中所说:“作品的产生,取决时代的精神与周围的风俗。”[3]篆刻流派的形成必定与当时的思想和流派产生地区的地理状况、文化氛围等密切相关,下文中笔者也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复古风气的影响

明代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为摒除蒙元的风气习俗,确立汉人正统,主张恢复宋制,重视古典,《明史》清楚记载了这一时代风气:“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柳、黄、吴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已。永、宣以还,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钩棘,而气体渐弱。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曾,诗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归有光颇后出,以司马、欧阳自命,力排李、何、王、李,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争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至启、祯时,钱谦益、艾南英准北宋之矩矱,张溥、陈子龙撷东汉之芳华,又一变矣。”[4]

明代文学上又出现了前后七子,把文学复古运动推到了高潮,文學复古思潮持续了百年之久,艺术方面也受到这种复古风气的影响。从绘画上来说,明初时期的浙派是对南宋院体画的复古学习,吴门画家是对董源、居然及元四家画风的复古学习。而篆刻的复古则出现在明朝中叶,主要表现在金石考证、临摹古印以及集古印谱进行刊刻传播等方面。

虽然元代通过赵孟頫、吾丘衍等人的提倡与实践,篆刻的复古行为已经出现,但是那时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其中的趣味方面,而不是篆刻过程中所需要的技巧。原因就是元代很少有集自书、自刻于一身的文人篆刻家,只在中后期出现了王冕、朱珪等一些人,其余大部分还只是停留于欣赏阶段。而到了明代,则转向了摹刻古印的具体行为阶段。如朱简《印品》中所收录的古印,即是对古印的一一摹刻,万历年间刊刻的诸多印谱也是对古印的临习摹刻。而正是由于这种复古风气的产生,人们通过摹刻古印这种共同的训练模式,便出现了相似的篆刻风格,这也是篆刻流派形成的因素之一。

2 文人结社运动的影响

文人结社运动开始于中唐,在宋元兴起,明代达到极盛。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综论》研究统计,明代文人的结社总数达到三百家。“浙东、西士大夫以文墨相尚,每岁必联诗社,聘一二文章钜公主之,四方名士毕至,讌赏穷日夜,诗胜者辄有厚赠。”[5]及王世贞所处的嘉靖年间,结社已然成为一种文人风尚,而且一旦在所处团体中成为盟主,则“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走门,片言褒赏,声价骤起”[5]。可见,明代文人结社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气。

明代会出现那么多思想派别和文学流派以及不断变迁的文学和哲学思潮,与文人结社风起的盛行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参与结社甚至成为盟主,他们的参与一方面对结社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他文人纷纷仿效,另一方面他们得以借助这种机会更加有效地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文学上或者思想上的同盟。明代出现的文学领域的复古派、吴诗派、岭南诗派等,思想领域的阳明心学、晚明禅风等,书画领域的台阁体、吴门画派等,这些文学艺术流派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都经过了结社风气的培植或者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这种文人结社风气的兴起,也势必影响到文人篆刻方面,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篆刻流派的兴起。

3 分宗观念的影响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新旧势力斗争加剧的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反叛的思想开始抬头,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与此相适应,文学理论上出现了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学社会的批评风气也在明代晚期开始出现,而这种批评风气在艺术理论方面亦有所表现。如董其昌南北分宗理论的产生,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分成了两派:一是文人气韵的逸笔挥洒,一是精工细笔的刻画。而这种分类方法在印章上亦有所体现,如朱简在《印论》中说:“工人之印以法论,章字毕具,方入能品,文人之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若既无法,又无逸趣,奚其文,工人无法,又不足言矣。”[1]“德靖之间,吴郡文博士寿承氏崛起,树帜帖坛,而许高阳、王玉唯诸君相与先后周旋,遂尔名倾天下。何长卿北面师之,日就月将,而枝梧构撰,亦自名噪一时。嗣苏尔宣出,力欲抗衡,而声誉少损。乃僻在海隅,聊且夜郎自大。或谓寿承创意,长卿造文,尔宣文法张弛。然皆盾鼻手也。由兹名流竞起,各植藩围,玄黄交战,而雌黄甲乙,未可遽为定论。”[1]这些文字都记录和表现了当时篆刻流派繁盛的状态。

由于当时篆刻风气的流行,学习篆刻的人选择的学习路线、师从流派等不一样,因此流派之间也开始有了竞争。各个流派的学习传承者都对本派师承发展的状况和开宗立派的祖师爷极为尊崇,如程原《忍草堂印选自序》中说:“世之刻印谱者……大多个标门户,个属旗鼓,而总未集其成。集大成者,吾不得不宗何主臣先生。其摹汉人印急就章,如神鳌鼓浪,雁阵惊塞,至于粗细切玉,满白烂铜,盘虬屈曲之文,莫不各臻其妙,秦汉以后,一人而已。”[6]显然,这种对自己本身师从流派的绝对尊崇绝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风气的出现无疑是促成篆刻流派形成的有利条件。

4 市民经济的发展

元末明初,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洪武十五年(1382),桂彦良奏曰:“中原为天下腹心,号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足,久致荒芜。”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采取了移民垦荒、鼓励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让农民家庭顺势发展手工业,让市民经济的出现有了基础。

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商业也随之应运而生。到明万历年间,商业已经十分繁荣,逐利求财蔚然成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7]

社会经济繁荣,人们衣食无忧,艺术工作者可以完全投身于艺术创作之中。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得以提升,江南一带的文人开始转向注重文艺享乐,而享乐和追求雅致的生活亦成为了明代普通市民阶层的一种特点。如何良俊《四友斋从说》云:“世人家多资力,加以好事,闻好古之家,亦曾畜画,遂买数十幅于家,客至,悬之中堂,夸以为观美。”[8]可见艺术作品已经作为商品开始流通,艺术与经济之间已经产生了关系,而那些在市场中流通量大的、深受市民喜欢的书画家的作品,也必然被众多人模仿、学习。因此,众人在风格面貌上就产生了相似与雷同,这也是风格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5 地域影响

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思想文化方面也不同,因此各地的审美风气也会出现很大差别。又加上古代的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这些地域风格的差别得以保留。朱简《印经》记载:“或谓寿承创意,长卿造文,尔宣文法两驰,然皆鼻盾手也。由兹名流竞起,各植藩围,玄黄交战,而雌黄甲乙,未可遽为定论。乃若璩元玙、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暨三吴诸名士所习,三桥派也。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梁千秋、陈文叔、沈子云、胡曰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及吾徽、闽、浙诸俊所习,雪渔派也。程彦明、何不违、姚叔仪,顾奇云、程孝直与苏、松、嘉禾诸彦所习,泗水派也。又若罗王常、何叔度、詹淑正、杨汉卿、黄表圣、李弄丸、汪仲徽、江明初、甘旭,皆自别立营垒,称伯称雄。”[1]

我们简单查阅资料就可以从这些篆刻家所属的派别中看出,同一流派成员所居住生活的地区有相互关联。比如,三桥派篆刻家大都居住生活在江苏一带;雪渔派多为安徽、南京地区。因为这种地域性的联系,而产生的篆刻风格的相似和相同的师承,这种现象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当然这个地域的划分并不完全就是整个篆刻面貌的划分,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但不可否认,地域的差别确实对篆刻流派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6 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篆刻流派产生的问题,除了韩天衡先生从篆刻艺术自身发展的因素出发,所归纳提出的印人、印材、印论、印谱这四个重要因素之外,笔者从当时的思想、流派产生地区的地理状况、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认为明代篆刻流派肇兴还与当时的复古风气、文人结社运动、分宗观念、市民经济的发展、地域差别五个因素有关。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篆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简.印经[M]//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冷印社,1999.

[2]韩天衡.明代流派印章初考[M]//韩天衡.天衡印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杨家骆.新校本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文苑传序言.台北:鼎文书局,1978.

[5]杨家骆.新校本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台北:鼎文书局,1978.

[6]程原.忍草堂印选[M]//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冷印社,1999.

[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何良俊.四友齋丛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明代流派篆刻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
ABriefHistoryofLinguisticsbefore18thCentury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