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精人正,赋予乐器以灵魂

2018-01-07 04:21丝音
小演奏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琴师音色吉他

丝音

速览乐器发展

乐器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使用石磨乐器发出了最原始的器乐之声。到了先秦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乐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这时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分类法,并一直沿用至清初,这是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金、丝、土、石、革、木、竹、匏八大类。

秦汉隋唐时期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与我国文化交融,琵琶在唐代尤为盛行。白居易有诗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正是对琵琶之音最生动的诠释。随后的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繁荣,吹奏类乐器成了时代的主角,诸如簧管类乐器等。

我们不得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这一点从大量充满奇思妙想的手工乐器的发明就能看出,也可以从乐器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元素的过程窥见一二。

感悟工匠精神

四十五岁那年,李宗盛觉得自己对音乐、人生的理解到了可以做吉他的程度,于是便开创了自己的品牌“LEE GUITARS”,立志打造华人手工吉他第一品牌。他认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心的制琴师要对树木、大自然和生命怀有诚心和敬意,“一棵树好好长了一百年,你把它砍倒做琴,你要对得起它,要通过做吉他让木头得到重生,不能随便做。”每把吉他做出来后至少要在仓库里存放两个月,然后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试音,以保证音准。李宗盛说这种等待大大锻炼了他的耐心:“一开始的时候,做好一把琴就听声音,好一点就得意,差一点就非常沮丧,后来才明白这并不是衡量吉他质量的唯一标准。”

对于斫琴师梵戈来说,“随缘而动,顺势而为”是其制作古琴时的信条。首先是要顺应木材的特性,梵戈认为每一块费尽心力寻来的木料都具有独特的脾性,斫琴师应该顺应木头本身的特点,将其声音特质发挥到最佳、最合理的状态,倘若木性不定则需慢慢等待,不可强用强求。其次是顺应古琴的特性,梵戈常年研究声学、积累数据,只为能更客观精准地拿捏音色。但实际上每把古琴的音色都有细微的差别,这时则要顺应琴的特性去调整音色。

湖南株洲五里墩花鼓戏大筒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袁清十八岁时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乐器作坊,接手后袁清山才发现他所面对的世界和祖辈完全不一样,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的冲击下,花鼓戏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更让袁清山想不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湖南省最大的民俗乐器厂倒闭了。为了让祖上传下来的手藝传承下去,袁清山主动求变,改变了大筒原本柔声柔气的音色,在制作过程中加大了音量,让大筒的音色更清脆,并加固各个部件增强音准,让大筒成为更具现代感的乐器,以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思考手艺传承

在我国传统乐器日渐衰微以及西方乐器冲击的背景下,大部分年老的民族乐器手艺人还在坚持。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一些年轻人也“坐得住冷板凳”,这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乐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是热爱让他们不计得失,全情投人,在喧闹的时代中守着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自得其乐。

虽然我国传统手工乐器受到时代的冲击,但依然有很多匠人坚守着古老的手艺。现代乐器制作技艺的推陈出新给传统制作技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传统制作工艺复杂、收入少也成为不少年轻人不愿入门学习的原因。“希望能有更多人愿意来学,将手工制作乐器的手艺传承下去。”这是很多老匠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敬畏之心的写照。

猜你喜欢
琴师音色吉他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我的吉他之路
琴师
自己做吉他
断弦
山山水水总是情
自己做吉他
“调琴师”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