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打造中国乐器之王

2018-01-07 04:21张心然
小演奏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堂叔鲁班琵琶

张心然

几十年前,宁波开明街一带常有戏班登台表演,锣鼓喧天,人潮涌动。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常常来这里听戏,戏台上的人物活灵活现,旁边各种乐器合鸣,抑扬顿挫之间缠绕着一种特别的魔力,少年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声音?”

如今,昔日的听戏少年已是我国四大制琴大师之一,他就是俞小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而“宁波鲁班”俞小鲁似乎冥冥之中也注定了与木头打交道的一生。

自那日从戏台回来,琴音久久萦绕在少年俞小鲁的心头,后来得知自己的堂叔会制琴的技艺,在路边一边弹奏一边售卖自己制作的琵琶、二胡等乐器,于是俞小鲁便向堂叔拜师学艺。不曾想,他做琴的天分极高,再加上对琴有着浓厚的兴趣,没多久俞小鲁就出师了。

但学成之后的俞小鲁不忍同师父抢饭碗,于是转而做了木匠。但在工厂工作的日子再次证明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工人们尊称俞小鲁为“俞工”,也有人称他为“鲁班师傅”,因为他的活计总是做得无可挑剔。

1984年,机缘巧合之下,俞小鲁师从琵琶制作大师高占春,并赴上海学习。从那时起,他每年都要在上海待三个月,而这一学就是十余载。2005年,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举办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俞小鲁荣获琵琶制作金、银、铜三项大奖,2008年又包揽众多奖项。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俞小魯还获得了中国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这可是极高的嘉奖与荣誉。俞小鲁说:“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凡事喜欢钻研,喜欢创新。”

匠人匠心,每一把琴都是独一无二的。制作一把上好的琵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俞小鲁说:“以前认为做琴有运气的成分,到后来觉得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倘若有一把好琴,俞小鲁定会把它拆开来反复研究三十多次,吃透其中的奥妙才肯作罢。他对琴有着天生的热爱,看着一把把琵琶、古琴、二胡在自己的手中诞生,原本黯然的木头重现第二次生命,焕发出夺人的光彩,他甘之如饴。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而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于秦代,它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音乐无论在表现力还是在表现技法上都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

历代涌现出关于琵琶的精彩诗篇不胜枚举,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浸润了诗人的情感,从这些文字中飘出的乐声、溢出的情感以及结构线索的起承转合,均展现出琵琶艺术的诗性。

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琴声响起,一幅幅曼妙的画面铺展开来,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一同带出,疏密有致,流畅多变,可谓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株奇葩。

琵琶拥有美的遐想、美的韵味、美的格调,它兼具多重美学意蕴与深厚文化底蕴于一身,轻拢慢捻间皆是神韵。这一好听的“古董”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它的音乐艺术与制作技艺需要更多年轻人来传承。

猜你喜欢
堂叔鲁班琵琶
用心听见光明
温文尔雅的百岁奶奶
我和我的琵琶
戒烟
鲁班造伞
减肥年代的饥饿记忆
“琵琶”和“枇杷”
鲁班锯木
雪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