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积累创意表达

2018-01-08 22:47叶仕庆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作文

叶仕庆

[摘 要]

小学生习作教学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第一是写什么,第二是怎样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应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促使学生习作时言之有物。其次,教师应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让学生学会个性化表达,以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习作氛围。

[关键词]

积累;观察;阅读;生活;个性化

小学生习作时,总觉得无话可写,究其原因,就学生本身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缺少积累,二是不知道如何写。鉴于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丰富积累——“有米可炊”

习作的积累包括语言、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积累。为了让学生习作时言之有物,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学会积累。

(一)学会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要积累素材自然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

1.抓特点观察

观察事物,要观其景,闻其声,品其味,还要用心思考,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捕捉事物的特点。例如,在写《可爱的小花猫》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小花猫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动作、脾气等方面的特性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对小花猫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按顺序观察

学生在观察中所抓住的事物特点是零散的、无序的、不全面的,因此,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逐步完善后,教师有必要进一步要求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在《小白兔》的习作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的整体形象,再观察小白兔的部分特征,在“部分”中按从头部到尾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3.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词典中对观察一词的解释是:仔细地察看客观事物和现象。我们知道,有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是既看不到又听不到的,如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要感知它们,就需要闻一闻、触一触、摸一摸。所以,闻、尝、触、摸也应包括在观察的含义之内。人有多少种感官,也就有多少种观察方式,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

(1)看察。例如: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听察。例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像在打鼾。

(3)触察。例如:地里的泥土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

(4)嗅察。例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5)尝察。例如: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作文前,学生只有自觉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才能获得丰富的素材,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4.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即观察笔记,是指学生在观察中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文字记录。它是用文字表现观察所得的一种形式,具体、清楚,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它的内容是学生耳闻、目睹、心想的活生生的人或事。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以便写作时能信手拈来。

(二)指导阅读

阅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地表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如下方法来积累学生的语言。

1.课内读练结合

在每节课的拓展延伸阶段,笔者结合课文特点,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学生练一练,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其形式主要有复述、背诵、说话、造句、小练笔等。如学习《恐龙》一文,笔者让学生练习当解说员,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这无疑将学生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了积极语言,为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2.课外开展“1111”自能读书活动

即每生每天背诵一个精彩片段,读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摘抄10个好词。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积蓄多了,作文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下笔成文。

(三)充实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每天都重复地过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高的父母期望,使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松的支配时间。生活如此单调,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時间让他们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变单调的课堂学习为多彩的校园生活;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专长,培养创造才能;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少儿节目、新闻节目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时就能开源畅流,笔下生花。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胸中已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自然轻松。”

二、创意表达——“有米善炊”

从道理上讲,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古语说:“文如其人,言为其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方式、习惯是有差异的,反映在作文上,就应该各有特色。即使对同一事物,学生的兴趣不同、能力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写作自然也就不同。为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做到同中求异,自由表达,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题目标新立异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拟定新颖别致的标题,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比喻。如《沙漠里的船》用船来比喻沙漠中的骆驼,点出了骆驼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拟人。如《骄傲的公鸡》把公鸡当作人,它能思维、有表情、神态活泼。

(3)引用。《火,想说爱你不容易》引用了歌曲的歌词,新颖、确切。

(4)倒装。《别了,我爱的中国》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告别亲友、离开祖国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

(5)设问。《幸福是什么》用问句作标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思。

(二)内容包罗万象

作文的内容即习作素材,要使材料与众不同,就应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将习作的范围放宽,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1.在微观上求异

即一篇习作在选材上的求异。如《朋友》一文,有的学生写生活中亲密的人,如妈妈、同桌、老师等;有的学生写自己学习上的伙伴,如笔盒、铅笔、转笔刀等;有的学生写自己与动物交朋友,如小鸟、小白兔、小狗等。这样就使习作选材走出了“雷同区”,写出了风格迥异、别出心裁的习作来。

2.在宏观上求异

即指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写人记事,可以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可以写想象类的习作。这样,学生的选材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三)形式不拘一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一语道出了学生可以按空间顺序写,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还可以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同是一篇习作,学生可以写成诗歌、童话、小说、剧本等体裁,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人称来表现。总之,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以及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来写作,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古诗,教师上完课后,可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又如,人教版第七册积累运用三的习作《秋天的景物》,有的学生按时间顺序写,描写了秋天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有的学生按空间顺序写,描写了天空、樹林及田野的景色;还有的学生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让人读了耳目一新。

(四)立意无拘无束

“托物言志”文章的中心就是作者的思想,立意无拘无束,学生才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框架,大胆表达,自由表达,创作出出类拔萃的妙文佳作。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我的爸爸》一文时,我既指导学生写“优点”(学生写出了诸如“勤劳的爸爸”“好学的爸爸”“热心肠的爸爸”等),又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写“缺点”(学生写出了“爱抽烟的老爸”“不爱洗澡的老爸”“麻将狂人——老爸”等)。这样,同一题目,立意各不相同,就避免了学生钻进写“颂歌”的死胡同,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首先应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促使学生习作时言之有物。其次,教师应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让学生学会个性化表达,以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习作氛围。

[参 考 文 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凌.简快作文 一学就会[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作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