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细节的把握策略探索

2018-01-08 11:38葛云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细节

葛云

摘要:对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学细节”的认识与把握的充分与否,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与素养、态度与作为、风格与创意,只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机智等诸多要素精雕细琢,才能使“教学细节”真正有效地助力课堂教学再生长,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教学细节;教学素养;教学机智;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1A-0066-04

所谓“教学细节”,大致是指构成流畅教学过程的“微单元”。“细”常因小被疏忽,“节”虽因“连接、相关”而被重视,但远没有达到“斗榫合缝、丝丝入扣”的境地。对“教学细节”的体悟和把握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素养、态度和作为、风格和创意。怎样使“教学细节”彰显它应有的严谨与思辨、灵气与活力,就成为课堂成与败的关键。正如杨九俊在《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1]

一、精当推敲教学内容,让细节“准”起來

教学过程的展现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内容“细节”的准备与打造,源于教师与教材文本先期对话的高度、深度与广度,课堂教学内容细节的“精准性”是课堂成败基础中的基础[2]。

“精准”,其一在“精”。课堂时长45分钟,精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相匹配是课堂设计的起点。当下教学内容环节的安排,仍然存在教师的主观性过强,逻辑关系欠严谨,以“假”乱“真”,以“伪”代“精”等现象。其实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总会习惯性“多多益善”。新教师课堂甚至许多“示范课”课堂中“骨子里”都抹不去这样的痕迹。解决这样一个突出问题,除了教师准备教学内容时要有明显的“减法”思维策略外,仍需去除“教师乐于主导、惯于主体”面面俱到的痼疾。科学认知规律启迪我们,教师单纯讲授灌输式教,学生被动接受式学,效果、效率、效益均是低下的。学科教学中的“三高”现象,即“高课时、高强度、高密度”,也触及了规范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底线。“三高”现象居高不下背景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只能与“精”背道而驰了。

比如,教学李白的《蜀道难》,大部分课件都呈现出密密麻麻的文字,李白哪年出生的,哪年去世的,哪年被唐玄宗放逐回乡……高中阶段,学生需要的不是这些冗余的考据结果,应更多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结果背后的路径与方法。

到底何为冗余内容,需要教师斟酌辨识。比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插画,通过欣赏作者的书法作品辅助教学。书法本来就是语文的一部分,这种设计值得赞赏。但是如果围绕文本来考虑,王羲之的书法放在课堂中解读意义就不大,因为文章欣赏的要点是晋代玄理——“死生亦大矣”。而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恣意豪放,与诗歌本身的风格极其吻合,用来启发初中生“以形会神”大有裨益。

“精准”,其二是“准”。“准”即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学科教学要求中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知识点的把握,知识点教学层次的明晰,学科主干知识、重点内容的突出,无不彰显出“准”的特征[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体会“准”的意蕴,“准”不是一蹴而就,它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求、甄别、选择、理解、巩固、应用而呈螺旋式递进上升的有序过程。

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首先基于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4]。许永先生写的《莲叶青青》是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教师初读课文。课文主要讲“我”看到那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想起祖母,想起祖母种荷、精心呵护荷叶的情景,以及当一位年轻母亲来向祖母讨要荷叶为孩子治疮时,祖母拿起剪刀剪下最好的荷叶,毫不犹豫地送给年轻母亲的故事。教师读教参、教案。文中祖母那淡淡的笑萦绕着,挥之不去。教师再读教材。祖母的一言一行跃然纸上,让人开始喜欢上这位祖母。教师又读教案,心里总觉得这么好的一篇课文就按教案上的方法教吗?不,文中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词句,祖母那善良的心轻轻地撞击着,多读几遍,方法自然有了:用对比的方法来教。教师引领学生读懂祖母是怎样种荷的,怎样精心呵护小荷叶的,小荷叶长出来祖母又是怎样的心情,祖母为何要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她的荷叶。学生很容易从文中重点词句中读懂。此时关键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荷叶的喜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祖母这样疼惜荷叶,可当一位年轻母亲来讨要荷叶为孩子治疮时,祖母怎么做的?教师引领学生将祖母前后的言行进行对比,步步深究。不用多讲什么,在祖母前后言行鲜明的对比中,祖母那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形象便自然浮现在学生眼前。再学习课文开头和结尾,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祖母的脸,淡淡地笑着,把我的心照亮”时,内心一定是深入了文中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谈谈文中的祖母淡淡的笑照亮你的心了吗?照亮了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精雕细琢教学方式,让细节“亮”起来

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无非是“教什么”“怎么教”“还能怎么教”,当教学内容精准设定,明确教什么后,“怎么教”“还能怎么教”就成为使细节亮起来的关键。“亮”起来首先是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视线聚焦、扎根于此。“匀速前进”的课堂终归是平淡无奇的,教师应该追求课堂中的“高潮迭起”“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课堂节奏的最佳呈现也可提倡一种“律动”,即思维张弛、兴趣活跃、记忆高效的有规律、有韵律的开合。律动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主动脱离学习负担的压抑,使学生体会学习独有的乐趣和喜悦。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因素[5]。课堂之中最闪亮的永远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思维、行为的“亮点”也是让细节亮起来的必要因素。

要使教学细节“亮”起来,就必须关注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细小的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课堂中的提问、启发、感知、体悟、演示、讨论甚至板书,都可以赋予教师个性化的精彩。比如“课题的引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情作充分的分析,并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发现、发生特有的规律中寻找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切入点和兴奋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掌握和深化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合作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成为课堂中的一抹亮色。这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已有充分体现。

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难易有度,适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能力范围,太简单的问题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易后难,先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步再去理解难度大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先难后易,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找到难题的答案。总而言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尺度,设置的问题要难易有度、有层次、有坡度,使提问符合课堂节奏和学生的发展规律。

例如,在学习《陋室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问题要从简到繁,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失去思考的动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把文章的意思全部弄懂之后,再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陋室不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教师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先让学生找到一些细小的线索,然后再提出“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陋室的?”这样的总结性问题。经过了前面的思考,学生就感觉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例如,教学《繁星》一课,教师就可以把“文章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给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把“结合三年前作者观看星空的经历,说说如今作者在海上观看繁星有什么感受?”留给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优秀一点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优秀学生更进一步;让基础稍弱一点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够使他们享有成功感,产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使整节课气氛活跃。问题是学生寻求真理、创新、创造的起点。教师教学时,可以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弦紧紧扣住,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一定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把细节“擦亮”,是指教师真正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入眼”“入口”“入脑”“入心”。部分课堂中教师提问时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课堂中的提问“大而空”。“优生”优先地、完美地回答着对许多同学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滥竽充数式的“大合唱”显得课堂虽有气势而无实效。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设计问题可以使提问亮起来。课堂不应有边缘化的区域或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在课堂中积极生长的主体。

三、精心挖掘教学资源,让细节“活”起来

教学细节的“鲜活”,应该是指赋予教学细节应有的生活气蕴和生命张力[6]。部分教材中的某些知识是“过去了”的旧知识,新课改重点摒弃的“繁难偏怪”在当下部分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依然存在,缺乏了知识应有的生活张力和生命活力。为此,教师必须让教学内容、教学细节“活”起来。

首先是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去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现实资源,让学生熟悉的实例进入课堂,变抽象为具体,变机械为鲜活,变艰深为亲切,让学生被熟悉的生活资源激发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例如学到《桂花雨》这篇课文时,若恰逢桂花盛开之际,师生就可去走一走,看一看,去赏一赏桂花之美,闻一闻桂花之香,还可将洒落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学着课文中的样子带回家品一品桂花之醇。这样的学习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活即教育”,也容易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再回到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用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去朗读,去品读,实现真正的“悦读”。

其次是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某种意义上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超越生活,从而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7]。学生数理学习中“建模”思想及能力,实际就是生活情境和数理模型反复联系、反复作用的过程。这样的作用和联系,更会使学生发自肺腑地感知到自然科学语言特有的美丽、精妙和伟大。

再次是解决生活化实际问题。教师教学的目的当然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能力提高必须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回归应用到现实问题中,体悟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目的最终要聚焦在服务生活、应用实践、学以致用上。学校不应是培养“刷题机器”和“解题专家”的地方。

比如,复习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练习还应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加强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促进其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的发展。

四、精致培植教学机智,让细节“灵”起来

真正能使课堂升华的是教与学过程中弥漫着的机智与灵动,教学机智就是面对课堂中突发的教育教学难题,教者迅速做出正确且最佳的选择。这也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涯的永远的回味和期待,它也许存在于电石火花般的思维碰撞、迸发和升腾之时。怎样才能使这“不经意之间”的乍现转变成“情理之中”的教学?教学机智也许是偶然的、即时的、不可预知或可期不可求的至高境界,但也一定是可能实现的课堂中客观真实的存在,偶然产生的背后一定蕴藏必然。

以讲台为人生舞台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之爱,是以有爱的能力为基础。这样的“基础”可能类同于“地基”,一定是宽厚的、敦实的、“看不见”的。怎样才能打造出这样的专业底色?除特殊专业学科教师外,大多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思维科学、学习学、哲学以及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却正是这类学科为认知思维能力的改善提供了科学而又理性的路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要成为教师的行为准则、行动自觉,要有充满思想的行为必须要有基于行为的思想。思想来自有目的思考。教学机智才会造就出“深入浅出”“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出神入化”,使课堂润泽灵动与机智的光辉。

教师还要及时积极地总结课堂中“瞬间”乍现的机智彩虹,回味、体会、研究难得一现的精神偶遇,多问几个为什么,更深刻地理解此类教育现象,逼问出教学机智呈现的必然性。教学机智更多地出现在师生互动之中、思维碰撞之間。这种具有思维共振张力的教学机智,其中一定有对学生温暖的信任和包容,有对学生个性化思考和表达的期待和等待,有学生独特主体性的凸显,有师生对教学进程的共同体验和顿悟,有教师充满目的性和机智性教学行为的激发,比如目光的交流、语言的启发、气氛的营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身心的充分参与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2]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7.

[3]朱永通.教育的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6.

[4]罗俊娥,等.细节绽放光彩,课堂呈现精彩[J].课程教育研究, 2018(6):115-116.

[5]张菁华.把握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6):33-34.

[6]高丽惠.关注课堂细节提升教学效率[J].基础教育研究, 2017(10):40-41.

[7]徐小芳.重视教学细节提高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15):43-44.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细节
从教学效率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