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2018-01-09 12:42赵菊敏李志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展望策略

赵菊敏 李志清

摘 要 幼小衔接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的幼小衔接研究文献,发现当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存在问题几个等方面。文章在分析当前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提出多元主体有机参与幼小衔接,加强幼小双向衔接研究,关注县域幼小衔接,组成综合研究团队,基于儿童发展的视角,从五大领域入手,着眼于幼小衔接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幼小衔接 策略 展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升入小学从年龄上看是一个自然承接的关系,但实质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无论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教育理念都有原则性区别,因此它是一个突变的重大跳跃,这个跳跃将对幼儿的生理、心理产生非常重要深远的影响,是其人生早期一个重大、复杂的挑战,幼小衔接问题由此产生。

1幼小衔接的内涵

幼小衔接是一個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概念,学者们先前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一系列的工作,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 其主要工作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第二,小学的新生过渡工作,使儿童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现在则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互相联系,其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对幼小衔接内涵的理解应从更广泛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把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幼小衔接的目标追求。

2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发展

1903年,湖北幼稚园开办,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仍基本属于“托幼服务”的范畴。 在20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国有企业改制运动中,绝大部分托儿所、幼儿园进入了市场,在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被弱化的同时,学前教育的“教育性”日益得到重视,同时幼小衔接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知网上所能找到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幼儿教育》上摘自《教育研究》1985年第11期关于《武昌实验小学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实验》的报道。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

3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幼小课程衔接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幼小衔接,主要有:

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连续的,不能以明确的阶段加以严格区分,个体的发展都经历着一定的顺序,不能交换,也不能逾越,但前后阶段之间可以相互交叉,因此,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尤其必要。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必须珍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为其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而非一时的发展创设健康、 适宜的成长空间。

哈克的“幼小断层”理论,认为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存在着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 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的断层六大断层问题。

邓洛普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启示我们,成功的幼小衔接不能只强调儿童自身入学准备的评估,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丰满、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仅与家庭、学校和幼儿园等教育教学有关,更与外在的文化观念、 教育制度、 生活环境相关。

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幼小衔接,强调个体本身的参与和体验,儿童不仅受到幼小衔接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主动建构和影响幼小衔接,儿童的主体性得到凸显。

4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

4.1幼小衔接的宏观着眼点

幼小衔接应把握幼儿身心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把身心素质放在首位。1995年,朱毓琴就提出幼小衔接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知识、技能及智力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要萌发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我肯定需要,增强自信心;培养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常利芹也认为,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要培养幼儿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2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

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

语言领域,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等人提出幼儿园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的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要小步子化、课程内容要生活化、课程组织要统整化、课程实施要活动化、课程评价要多元化。俞莺将游戏作为幼小衔接的桥梁,探讨了游戏在一年级数学中的运用策略。

社会领域,洪秀敏研究了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认为我们在社会课程标准、内容、实施及评估的衔接方面应加强研究与探索,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小学一年级的社会课程主要围绕品德与生活展开,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的多方位发展儿童社会性知识、技能、情感的要求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们还应研究如何适当拓宽小学社会课程的视野,补充相应的社会性知识与技能(如经济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内容),以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满足其不断丰富的社会生活需求。

科学领域,李志弘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谈话进一步了解天津市区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的现状,剖析基础科学教育中幼小衔接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的建构及实施建议: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更新幼小衔接的理念;整合科学教育内容,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统整科学教育资源,促进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与联系;加强科学教育管理,注意两教育机构的统筹。endprint

健康领域,董正東认为,良好健康的身体形态素质和协调、连贯的动作运动发展能力是幼儿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基础,儿童个体的入学准备不仅包括儿童个体外在的身体体态的发展,还包含儿童运用身体进行运动能力的发展。目前幼儿入学准备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研究还较少,重点应放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上:第一,幼儿身形体态的增长率(身高、体重)和身体对外界的适应性(耐力、灵活性及肥胖程度)。第二,幼儿各项操作能力,精细运动的操作能力、感觉运动技能的发展、口部运动技能的发展。第三,大运动技能的发展。

艺术领域,屈玉霞调查统计发现,学习艺术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综合学习成绩明显高于未学过艺术的儿童,在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有积极影响。樊丰艺认为,美国2014版美国《国家核必艺术标准》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低年级阶段划分在同一个阶段内,既凸显对艺术教育连贯性的重视,又保证早期儿童在年级阶段转换中尽快适应艺术教学与学习,是我国修改完善艺术标准值得尝试的方向。

4.3整合幼小衔接的资源

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刘磊对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澳大利亚盛行的《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解析,提出要明确各方利益关切者的作用与责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优化儿童教育生态系统。幼儿园和小学要在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加强双向衔接,联合组织开展各项交流合作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等等,以此来使儿童在面临两个阶段改变时造成的环境冲击降到最低,保证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顺利衔接。同时应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双方教师熟悉和了解彼此教育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双方教师实施幼小衔接的能力,帮助儿童平稳顺利地渡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吴亚英、范凤华、葛雪梅等就加强家园校合作,厘清认识误区,共同进行幼小衔接,帮助孩子从容入学进行了探讨。

4.4优化幼小衔接的教学环境

王长志针对我国很多幼小衔接机构以及小学的教学空间环境设计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这一问题,提出了“K—2”学制模式下教学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营造的方式以及教学空间景观规划概念设计,从校园的位置选择、场地区域规划、空间区域布局等多层次多方面提出了相对科学,又有可实施性的设计。任文静提出,注重儿童环境经验的联系,重视为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和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如根据幼儿园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提供合适的桌椅和设备; 在入学前帮助儿童尽可能多次进入学校,观看小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逐渐熟悉新学校的环境。

5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小衔接主要存在问题是以幼儿教育小学化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教师“幼小衔接”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家长观念落后陈旧,是幼小衔接难以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表现在,教学观念小学化,以小学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日常管理小学化,按照小学生的作息来要求幼儿;教学形式小学化,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教学;教学内容小学化,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评价模式小学化,用考试分数评价幼儿的成长,重结果轻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家庭作业、行为规范等类比小学生,过度开发幼儿早期特长等。幼小衔接“小学化”,实际上是把“准备入学”变成了“提前入学”,它不仅无助于发展幼儿对入学的适应性,反而让其身心发展受到伤害,有的幼儿甚至产生怕学厌学倾向,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6反思与展望

当前幼小衔接的研究相对偏弱。在人们对幼儿教育充满热情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较少。2017年4月2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幼小衔接”为主题进行搜索,自1986年以来21年共搜索到文献1342条结果,约相当于以“学前教育”为主题搜索到2016年文献量3218条的2/5。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有机参与幼小衔接,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幼小双向衔接的研究还很不够。现实中,小学始终处于“高一级”的状态,幼小衔接基本上是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拢,不可避免的就带上了“小学化”的色彩,小学也应放下姿态,主动与幼儿园衔接好。尤其更重要的是当前对幼小衔接“小学化”的重灾区——广大县城、农村关注程度不够。而作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显然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当前研究的视角有偏颇。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成人的视角,忽视作为当事人的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和意义感受。在研究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时,没有认识到追求升学率是历史必然的社会现象,是现实的,具体的,有失有得,有弊有利,只看到其消极影响,且仅仅寄希望于转变教师及家长教育观念来解决问题,未免失之偏颇,收效甚微。

当前对幼小衔接资源的研究不够。幼小衔接的资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对幼儿园及小学内部的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外部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民间文化资源、网络资源等开发远远不够。

当前研究者涵盖层次不足。研究者大多为专家学者,缺乏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小学低年级教师,所以现状是:研究更多的建立在理论领域,缺乏丰富详实的实践依据。

因此,当前需要由师范院校、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实践经验丰富,教育技能娴熟的一线教师、管理者组成综合研究团队,充分开发各种资源,在已有理论的支撑下,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的视角,从五大领域入手,着眼于幼小衔接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实践研究,最终实现主要在幼儿园大班及一年级各个阶段,提出具体的对策与指导意见,形成一个可参考的操作模式,从实践上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持续发展。endprint

作者簡介:通讯作者:赵菊敏, 1972年9月生,女,汉族,河北省曲周县人,邯郸学院曲周分院高级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方面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晓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 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48-153.

[3] 刘海红,王宇,王瑾.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探析[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3):43-44.

[4] 朱毓琴.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幼小衔接的着眼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5(03):41-42.

[5] 常利芹.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42-143.

[6] 杨晓萍,李子建,陈楷红,崔晶盈.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09):42-44.

[7] 李子建,杨晓萍,柴赛飞,颜明仁.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30-35.

[8] 俞莺.游戏:幼小衔接的桥梁——游戏在一年级数学中的运用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1(01):31-32.

[9] 洪秀敏,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11(09):28-32.

[10] 李志弘.天津市区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反思[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11] 董正东.有关幼儿体质入学准备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6(09):121-122.

[12] 屈玉霞.山东省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02):69-73.

[13] 樊丰艺.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分析与启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14] 刘磊.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26-30

[15] 任文静,谷忠玉.当代日本幼小衔接的措施及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9):90-91.

[16] 吴亚英.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6):67-69.

[17] 范风华.家园合作开展幼小衔接的新思路——从我班的“每周一曲”说起[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149+111.

[18]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19] 王长志. “K-2”学制下教学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20] 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61-63.

[21] 赵珂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述评[J].当代学前教育,2016(03):11-13.

[22] 林菁.关于幼儿入学准备的认识层面和实践操作[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S1):134-135.

[23] 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展望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Passage Four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