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实用类文本的几种问法与答法

2018-01-09 13:16朱光栋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事迹传记

朱光栋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实用类文本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题因为不直接涉及文本的文体特点。另一种考查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设题,涉及该类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写作要求。传记是有文本特征的一种实用类文本,也是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的常客,传记该如何备考成了考生们迫切知道的答案。按推理,在还未统一使用部编教材的全国卷考题里,如果考到传记,应该不会考查传记的文体特点,因为文本的不统一难免有意见的分歧。那传记不考文体特征究竟会考些什么呢?以下,笔者就综合前些年的全国卷考题,尝试找出传记的命题规律和应对的方法。

一、考查传主形象方面

1. 从人物的精神或形象特点角度命题

用于命题的传记几乎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其传主的精神价值非常值得阅读者学习,传记的行文经常会紧紧围绕着体现传主精神品质进行,而命题者从人物的精神或形象特点角度去命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2014全国Ⅰ卷]: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题指津】本题扣住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虽然“特有的人格魅力”一语出现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但作答不能局限在此,而应从全文所涉及的玻尔的事迹中去归纳与概括。玻尔在科学探索中不断追求真理,鼓励青年不迷信权威不断有所突破,对自己国家的科学发展拥有使命感,在纳粹迫害犹太人时挺身而出,在科学研究中为人类的未来着想等方面,均在表现其特有的人格魅力。

【参考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2. 从人物贡献、成就、业绩角度命题

传主有硕果,如果命题者从问其为何能得硕果,那也是婉转在问“传主的性格和情感”,因为成功在人,传主的性格是成功主要因素。与其说要我们分析传主为什么能取得硕果,倒不如说考题想让我们分析传主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伟大性格。

如[2016全国Ⅱ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题指津】题干问的是“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这是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抓住题干中“创造性成果”这几个词,然后到文中筛选信息。文章第三段“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文章倒数第二段“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文章最后一段“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 链接2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 從人物努力、奋斗、成长角度命题

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文章的选材很多时候就会围绕着传主的努力、奋斗、成长的角度进行,被拿来命题的传记就是因为传主成功的经历激励人和鼓舞人,而传主的努力奋斗过程也是其性格特点,人格魅力闪光的过程。于是,命题者就会让考生从传主努力奋斗的过程去探讨传主的性格乃至人格魅力。

如[2011年广东卷]: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题指津】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对梁宗岱先生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要基于人物本身的言行,④⑤⑥三段就是集中写到了梁宗岱所从事的辩论、阅读、朗读、翻译等文学活动,但活动本身不等于性格,所以不能直接摘录原文,必须从其活动的描写中提炼人物性格。归纳概括时,可结合中心句,还要联系梁宗岱翻译家的身份。

【参考答案】性格特点:①有激情(热情);②执著(求真、好胜);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4. 从对人物的分析评价角度命题

写传记的人或记叙传主的事迹,或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表现传主,或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进而表现传主,而命题者不会不知道这个规律的,所以从对人物的分析评价角度命题就显得自然而然的事了。

如[2015年全国Ⅱ卷]: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题指津】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概括、深入探究。答案提供的五个“内在原因”的要点,实际上是对戴安澜短暂而壮烈的战斗一生,高度浓缩的五个方面:①是他成为“民族英雄”的内在原因;②的内容来源于“相关链接”①,是戴安澜成为“谦谦君子”的原因;③是他成为“热血男儿”的原因;④是他成为“一代儒将”的原因;⑤是他成为“军人楷模”的原因。其中①②③④是戴安澜“深受国人爱戴”的内在原因,⑤则是“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的内在原因。

【参考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二、考查传主事迹方面

1. 直接概括传主的事迹

高考题目中,也有不少是直接或比较直接地让考生概括传主的事迹的,这类审题难度不大,循着问题到文章中寻找传主的性格即可。

[如[2013年全国Ⅰ卷]: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题指津】1. 落实答案区间。“中国船王”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是第一段的结尾,这句话是:“……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据此可以知道,文章的第一段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区间。 2. 明确答题思路。答题的重点是回答“如何一步步”,因此我们要切分第一段的结构层次。第一段共六句话:第一句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形势,第二句写卢作孚成立民生实业公司,第三句写公司成立初的宗旨和愿望,第四句写公司采取的方针和改革措施,第五、六两句是民生公司15年的发展情况。可见答题的重点应在后四句上,应结合他为公司的发展定下的宗旨与方针以及公司发展的情况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2. 概括传主的“区域事迹”

概括传主的事迹,范围可大可小,大至一个问题带动全篇文章所有传主的事迹,小至一个问题只针对传主对一件具体的事的态度或做法,在此,把其定义为概括“区域事迹”。

如[2015全国Ⅱ卷《将军采薇赋》]: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答题指津】作这类题,一是要注意选准区域,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二段。二是概括要点。①是对原文中“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等内容的概括;②是对原文中“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的概括;答案③是对“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等内容的概括。

【参考答案】 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 概括传主的“关联事迹”

所考的传主几乎都是非一般人,写传的人不仅会关注到传主自身充满魅力的事迹,还会关注到传主所带领的团队或所带领的人,因为写这些“关联事迹”是从侧面表现传主。命题者自然而然也会关注到传主所在的团队,传主所培养的人,会设置传主“关联事迹”的题目。

如[2014全国Ⅰ卷《科学巨人波尔》]: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答题指津】本题的回答在原文中没有现成的语句可以照搬,需要考生利用文中的相关信息作出自己的分析,归纳概括出哥本哈根学派的特点。优秀学派的优秀特质既有客观条件又有内在精神。学派的建立需要核心人物,学派的发展壮大依赖优秀群体,学派的凝聚力来自团队共同创造的精神气质,这三个方面该是答题可以参考的路径。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故意思答对即可”。当然,学术的研究也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比如条件良好的研究场所、充足的资金支持等。但是,不是拥有了优良的条件便可成就学术研究,所以并未把此条件作为必答内容。

【参考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4. 间接概括传主的事迹

2016年广东高考阅卷场出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第(3)小题失分特别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真正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基本都是答非所问。因此,在传记的备考上,我们还要注意一种现象,间接概括传记的事迹该如何作答。

如[2016年全国Ⅰ卷]: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题指津】题干问的是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很多考生不知道命题者想考查什么。其实,只要考生稍微留意下题目和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就知道,这篇传记主要是传写属于传主的句子,这“属于传主的句子”是什么呢?从宽的方面来看,其实就是考查传主的事迹,明白了这层关系,再到文章去寻找与归纳就容易多了。在相关链接①中,可筛选出“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思想容量……审美境界……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独树一帜”等信息。从艺术水准、审美价值、艺术风格等方面整合信息,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5. 概括传主的观点来概括传主的事迹

有些传记,传写的不是传主经历的事,而是传写传主的观点形成,传写传主的思想变化过程等。这也是传记的一种写法,其观点的形成过程和思想的认识过程是可以看作是传主的事迹的,如果问及这类问题,也可以归纳为问传主的事迹类。

如[2015全国Ⅰ卷《朱东润自传》]: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题指津】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①,自己梳理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大致情形。朱东润在本文中提及几本书和中国古代文人写的传、行状、神道碑、“别传”等作品,一一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说明他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作了精细的比较,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什么是传记文学。当他在文中说史传和古代文人偏于歌颂传主的作品不是传记文学,说勃路塔克的作品不重个性、《约翰逊博士传》过于琐碎而《维多利亚女王传》过于简约时,则意味着他开始在理论上思考什么是传记文学。这导致他阅读法国评論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而辨析自传和传人的关系,提出传叙文学的概念,也与此密切相关。因此,朱东润还通过理论思考加深自己对于传记文学的认知。但朱东润认为感性的经验和理论的思考都必须付诸实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算得上真正认识了什么是传记文学,因此他通过传记文学的写作亲身验证自己的传记文学观。

【参考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事迹传记
别把八卦当传记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与时俱进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迹考述
从《伟大的道路》谈到传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