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研究

2018-01-09 13:57李长德
青年时代 2017年33期
关键词:凝聚力传统文化

李长德

摘 要:优秀的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传统,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灵魂,才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起着理想认同和精神支撑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凝聚力;思想价值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深厚的传统,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灵魂,才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起着理想认同和精神支撑的重大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能够形成民族凝聚力

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初,从炎黄蚩尤等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直到夏王朝的建立,中华文化就已经处于孕育时期。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此时已形成初步凝聚力和基本民族精神。例如,在尧舜禹的禅让中,圣贤们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被后代久远传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凝聚力不仅仅是因居处各地各族人们有共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也不仅仅是其浅表层次的民族亲和力,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对中华民族深层次价值观念的认同与习惯。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一贯反对穷兵黩武、欺凌弱小。老百姓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认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世界大同、恋土归根等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人对周围的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种荣辱与共、相互依存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中国人心理品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数千年历史变迁中,中华民族养成了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厚德载物的立身处世态度,决不向任何恶劣环境屈服;同时,包容万物,求同存异,宽厚待人,不排斥异己,不强加于人,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生命力。中国人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并推己及人,强调集體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对任何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深恶痛绝。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天下国家观。实际上,这种爱好和平、荣辱与共的精神,视国家、社会、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和忧患意识,这就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头。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说发展能够传承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哲人及文化精英们研究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相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知识精英的深思熟虑、疾呼呐喊密不可分。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有一个共同追求的东西,那就是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直接相关的“道”和“德”。儒家认为:“邦有道则有知,邦无道则愚。”只要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和最好的原则,社会就能安宁稳定,老百姓就能清明智慧。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有德者应当对他们灌输“道”的精神,即使是有教养的君子,也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道”的精髓,即“君子学以致其道”。从伦理学角度讲,“道”就是人类生活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因此,孔子才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的修养来发扬“道”的精神,他就达到了“德”的要求。道家讲“道”与“德”,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有相近之处,认为“道”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德”是人类的本性或品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儒道两家均以“道”作为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以“德”为人内心应具有的品质。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实践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并以指导政治实践和社会生活为旨归。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中的“道”和“德”,主要来源于一部分贤君忠臣的政治思想;另一部分来源于文化精英的“学”,“思”,“行”,而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

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可概括为三方面:其一,自强不息,奋进专一。翻阅古典著作,那些颇富哲理的警世箴言,给人以启迪。《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不断创新,并“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去寻求民族进步的源泉。其二,变易思想。《易经》中的“穷变通久”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创新思维。近代维新变法的思想家康有为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充分发挥,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到了近代成了人们倡导变法,力主创新的理论根据,成为一个民族不易衰竭的源泉,使民族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其三,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从整体思想出发去观察事物,观察宇宙与人生,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兴废、难易、美丑、荣辱、生死、厚薄、轻重、智愚、贵贱、阴阳、动静、攻守、进退、强弱和刚柔等,都是这种辩证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使其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创新思维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进而使民族凝聚力的内涵不断丰富,在多变的历史视野中灼射出聚合的光芒。

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忧虑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泛滥,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演绎成基本的处世方式。由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引发的道德问题对现代道德建设及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加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由此显示出其现实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综合创新,无疑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力补充。挖掘传统道德特有的感召力和信服力,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服务,成为传统文化教育最紧迫的一点,也是当前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发掘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获得新的时代精神,才能补充其不完全性,达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才能赋予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不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是维系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支柱和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情所在。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将继续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凝聚力传统文化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讲故事是企业最具有凝聚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