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8-01-09 18:00许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高职院校

许申

摘 要 本文基于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现状,搜索了近年来国内有关高职课程群相关文献,探讨了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应以“专业课为核心”进行课程群建设,以“选课学分制”为制度平台,教师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激励机制是长效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群建设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数量逐年增加,与此趋势相一致,高职院校数量也逐年增加,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数总量在逐年下降,很多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关专业的取消以至因此导致的“大学老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面对此种状况,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期提高育人质量,加强内涵建设。而高职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有关“高职课程群”为主题词的搜索,总共有204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2005年全年有5篇,2006年5篇,到2013年有28篇,2016年则达到了35篇。这说明了高职课程群建设已经开始逐渐被高职院校重视,并开始成为高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课程群建设在我国开展时间比较短,对课程群建设还普遍缺乏深入认识,课程群建设还存在很大盲目性、效率低下、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对课程群及其理论和实践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课程群的基本内涵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但是,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要增强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经济转型需要,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路径和方法也要有所创新。应着力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目标。而课程群的提出,则是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和研究的必然结果。

潘懋元先生将“专业”视作“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彼此对照,这里的“专业群”似乎也就是围绕相近专业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活动。罗勇武等研究者们所提出的“专业群”可以是以共同的人才发展资源为纽带,有一些或者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资源集合”。课程指的是单一的某一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科目,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相对于单一课程而言,课程群是若干单一课程的集合,是课程模块;相对于课程体系而言,课程群是次级的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的下位概念。而本研究中的课程群是指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方法、能力等诸多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整合,构建成相关课程的有机体,形成新的、系统的、相关联的一个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整体。通过课程群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合理的掌握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高职课程群建设

2.1以“专业课为核心”

对于高职课程群建设,一些学者指出,要打破传统的由专业和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相关度和现有师资等因素,将所有课程按照课程群进行重组,形成由专业、课程群、课程组成的三层构架,一个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课可以由几个课程群完成,而一个课程群可以同时为几个专业服务。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使同属于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都融入到课程群中来,进行整合。这种完全打破课程体系,重新组建课程群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对于顶层设计者的水平要求也极高,较为难以实现。以我院为例,专业分别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虽然主要专业与贸易、语言和管理相关联,但是如果对诸多专业进行课程群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因此,完全可以以某一个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为主,结合其他几门相关课程先行建設,再逐渐将相关课程容纳进来。

如我院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等学科相关联,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运用英语进行商务贸易、商务谈判和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各课程彼此孤立,内容重复,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重复授课既浪费学时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群的建设上要根据课程群教学目标把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素质培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删除交叉重复的内容,精选经典的内容,补充新的前沿的知识,使之融合,突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围绕核心课程《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笔译》、《国际商务函电》设置以下课程群: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群,包括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综合英语、英语精读、口译、笔译、演讲与口才;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群,包括国际商务函电、市场营销、跨境电商创业和图片处理;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包括跨文化交际和商务礼仪与沟通;人文素养课程群,包括欧美文化简史等。在课程群讲授的时候,要精选、精讲重要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用较少的授课时间实现知识覆盖面的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 (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03页)

2.2以“选课学分制”为制度平台

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并逐渐从以“专业”向课程转换转向以“选课学分制”为特征的体制。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和丰富,并将此作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直接目标。某高职学院今年尝试实行专业群大类招生,按照方案,2017级新生在入学后,将不再受具体专业的限制,在修完公共课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后,可在专业群范围内自主选择具体专业。第一学年不分具体专业,按专业群学习公共平台课程组合专业群平台课程组课程。第二学期后,学生可在专业群中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在第四学期的后期,学校将再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个性化需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组中的一组课程,在第五学期继续学习。从此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应该逐步重视将自身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常态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此选课制,正是对人才培养从“专业”向“课程”的逻辑转换。在专业选择和课程选修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将“选课学分制”作为专业课程运行的基本体制,从而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长远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3课程群建设的主体和关键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是课程群建设的设计、实施和优化者,是课程群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必须有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实施中要缩小与设计之间的差距。同时,要想发挥课程群的优势,课程群的建设还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而不是几个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根据课程群建设的需要,对师资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协作,协同教学。最为理想的状态就能够形成课程群教学团队,各自发挥所长,老中青相结合,进行资源的共享。

在建设课程群的过程中,学校和院系、管理部门的支持、协调以及激励制度将为课程群建设提供长远保障。

综上,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首先要明确建设目标,要以“专业课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以“选课学分制”为制度平台,对人才培养从“专业”向“课程”进行转换;教师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形成课程群教学团队;长效的激励机制是发挥教师关键作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罗勇武等.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评述[J].职教论坛,2008(11):19-2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2009-12-15.

[3] 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06):6-13.

[4] 张景森等.高校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高职院校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