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2018-01-09 18:05李幸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核心能力课程内容语文教学

李幸明

摘 要 2011版语文新课标颁布后,语文教师的语用意识普遍增强,但“教课文”“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语文课如何与“内容分析”说再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文本的特点来确定课程内容,围绕语文核心能力来进行整合教学块,依据学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形态,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程内容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识体而教,体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阅读要求

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因此,阅读方法取决于文体。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能依文体来选择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适切的阅读方法。如五年级下册的《谈礼貌》是一篇议论文,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问路、踩裙、理发”三个故事的内容上纠缠,教学内容定位于表演朗读、品味讨论(如岳飞、牛皋谁更有礼貌等),最后还强调了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就是忽略了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和阅读要求,完全是在“教课文”。而另一位老师上同一篇课文的时候,则是“识体而教”。他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作者“如何以事说理”。首先,弄清事与理的关系。通过牛皋和岳飞问路的不同态度,得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从而明白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事与理的一致性”。其次,弄清事与事的关系。“问路”“踩裙”“理发”三个例子分别是讲“有求于人、有过于人、人有过于我”三种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举例子要注意“事与事的不重复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讨论“理与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问路本应有礼貌,礼到人心暖;踩裙更应有礼貌,有礼少矛盾;理发主动讲礼貌,有礼显修养。这就是理与理的递进性。通过三次比较,学生逐步发现并把握了“事与理”的关系,对于如何选择事例,如何揭示事理等議论文的写作方式有了一定的理解。而这,才是议论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2依文而教,善于发现潜藏的语文核心知识

王荣生教授认为,面对一个文本,仅仅发现学生阅读中的疑难之处还不够,还要善于发现关键点背后潜藏的语文核心知识,特别是阅读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介绍樟树的可贵之处时就用上了“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等关联词。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了三句话的含义及其关系,然后去掉关联词进行比较,引导体会关联词的表达效果,最后还让学生选用关联词来介绍宋庆龄。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关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还进行了关联词的语用训练。

而有些文本的关键点却在文章的“未写之处”,这就更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用心发现。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写到“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下种、铲地等,但只有一处写到了“我”和祖父的对话,那就是铲地这件事。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1)一篇文章里写多件事要注意什么?(有详有略)(2)本文哪件事详写了?从哪里看出来?(铲地写了对话)(3)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对话,而不写教她认识谷穗的话?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意图呢?(板书:对话的选择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悟,发现写作意图。)(4)教师小结写作意图:这段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自由快乐!教师的教学关注了写作方法,将视角转换到了“为什么这样写”的深层探讨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内容理解到写法理解再到意图理解的阅读过程,不仅带给学生的是一种阅读的纵深感,而且让学生掌握了写作时如何来选择写对话的窍门。

3零存整取,围绕语文核心能力整合教学块

一篇教材中的诸多教学点(教学内容)往往散落在文本的各个地方,因此在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是“随文教点”,即按照文本的内容顺序“逐点击破”,这样就会导致一会儿学修辞,一会儿教写法,频繁地转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碎片化。为此,如果我们将教学内容“零存整取”,围绕语文核心能力,将零碎的教学内容归类、筛选、整合,形成几个教学内容板块,就会学得透彻一些。二年级上册的《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了解大海——学习词语——概括故事——朗读对话——想象说话,两节课共提了三十几个问题,每个内容都蜻蜓点水般串讲了一遍,味同嚼蜡。薛法根老师认为通过整合之后,可以呈现四个教学板块。教学分别指向字词识记能力、角色朗读能力、课文概括能力和寓意理解能力,这样的设计,建立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

4顺应学情,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形态

稍微想一想便不难发现,我们平时常见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属于教学流程,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如教学比喻句时,我们一般都是这样几个步骤:这句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时还让学生也来说一句比喻。作为教师要做的的就是要使“流程”设计变成“过程”训练,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样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并形成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从“教会知识”到“发展素养”的转换,努力挖掘、整合文本可能带给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努力把这种价值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策略,最终落实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上。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J].新教师,2017(03).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2).

[3] 吴中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课程内容语文教学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