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观品悟

2018-01-09 09:58魏桂梅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作品审美文学

魏桂梅

摘 要:随着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领域中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审美能力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把审美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发挥本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塑造美好心灵,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学 作品 审美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

文学作品是文学作者运用艺术的语言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阐述生活的哲理。语文教材本身就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的。其中所包含的每一单元每一篇章,都可谓是形象美,情境美,思想美,语言美的各谐统一体,所以从符合艺术品特征角度讲,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件艺术品。学习一篇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鉴赏艺术品的角度去欣赏。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作品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形象有完整清晰的感观并留下鲜明的印象,进而更进一步展开联想,品味其中内涵。在再创造和想象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從而对文学作品意境有所感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逐层深入地去认识美,理解美,领悟美的过程。

一、观——初步感知课文

观是指作为美的接受者的学生,透过作品,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这一阶段可以初步在学生的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是通过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直观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对于具体应用有教学上来说,首先可以通过默读,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汉语言以其意义明确,逻辑严密面著称一世,极富表现力。初步感知课文可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变幻,语音节奏强弱,遣词造句风格等方面提高语感。

如《天上的街市》中“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一段内容,运用顶真句式,以“街市”上递下接,表现出语言回环之美。从“缥缈的空中”到“美丽的街市,到“市上没有的珍奇”层层递进,令人遐想无限。在初读阶段,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在语言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使其充分感到文学语言之美。如讲授《威尼斯商人》,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从整体上粗略把握人物性格及命运,对话剧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也可以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戏剧性的感觉。另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各种新型教育具应运而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现实中的课堂上。从简单的图画,照片到电教化手段,尽可再现教材所表现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人,如闻其声, 真正产生了直观的审美效果。

二、品——深入理解作品

品是对文学作品有了直观了解后,必然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作者所创造的意象在接受者头脑中得以实现、重建。在直观审美阶段,作为接受者的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还未完全进入审美状态,因而对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往往容易忽略。所以这一阶段的鉴赏活动,是在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引起回忆,与学生头脑中贮存的原有认识和体验发生联系,在再创造想象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整体到部分地细读范文,从分析作品的题材、情境、细节入手,沿着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主客浑然一体的境界,从中获得美感。

如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作者受心情所迫看不见秋天的丰收,只见到了秋天的凄凉,愈思愈凉。这景物创造的这种意境正是作者主观的、带有欲望的思想感情,也正是作者在创作时从内心发出的真感情,属“有我之境”。

意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无我之境”。这种境界是作者的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是作者及读者的一种超然于物外的艺术审美境界。晋朝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这里所表达的心情及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正是一种无欲无求的“无我之境”的人生境界。诗人把那悠闲自得的心情,淡泊人生的隐居生活融入了没有利害关系的大自然中去。诗人描写了这样的一幅画面:采菊东边篱笆底下,无意之中抬头看见了南山。这种超然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被表达了出来。这句诗能千古传颂,正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潇洒自得,闲居自如、无欲无求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浑为一体,哪里是我,哪里是物,让读者分不开,只感觉那是诗人在干农活时那怡得的心情和淡淡的田野景象构成一幅美好的图画。

三、悟-------把握作品内在意蕰

悟是学生对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品鉴进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审美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是接受者在直观感知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分析鉴别,以理解作品思想意蕴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因此对作品内涵的领悟必须以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考和深刻理解为前提。同时也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参与作者对形象和情况的创作过程,使艺术形象在接受者脑海中栩栩如生地活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研读探讨中应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对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美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及辨别应是学生内心的体验,而不能把教师的认知强加给学生。

如学《最后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心得,或在日记中发现观点等。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通过思考和理解,才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努力学好汉语的道理,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道德观念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

总之,不论哪一阶段哪一层次的教学,都是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的过程,都是美的教学,不仅要认识美的外在表现,还要领悟美的内在神韵,不仅要激发学生在文学欣赏中的愉悦感,还要及时把它提升,从而达到提升教学品质, 追求美育课堂的目的。真正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猜你喜欢
作品审美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