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思考

2018-01-10 08:56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性本体中国画

叶 军

书法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思考

叶 军

作为传统艺术门类的中国书法,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困境:西方艺术思潮和西方视觉方式对传统中国艺术方式的冲击,还有功利的、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的状态显现等,这些都潜在地引导着书法艺术方向的走势。由此,渗透到各层面的中国书法教育,也影响到了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而在这种状况下,调整书法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书法教育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本体;书法思潮;书法艺术性;地域性书法

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报、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研究》杂志社和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开幕。大会参与者都来自于全国各高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范学院的任教教师。与会者从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教学入手,展开了交流与讨论。在院校的专业选择中,中国画专业的危机感开始显现。危机感的显现由诸多因素带来:首先是中国画专业老师自身对本学科的研究缺乏深度;其次是由于求新而消解了中国画本体的技术难度;再就是对于实际就业的担忧,让人感到中国画的学习不会给人带来满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人们对中国画中诗书画印基本要求的丧失,让人感到中国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巧。这几点就会让人感到没有学习中国画的必要。

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和中国画教育面临的情况一样,它所遇到的问题也有几个方面,如:当代书法思潮对本体书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毕业去向担忧,书法本体教育的规范与艺术性拓展等。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具体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出和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一、对于书法学生毕业去向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和调整

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是每个毕业生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美术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会对此感到很敏感。设计专业、绘画专业,以及书法专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一定的培养方向的定位,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本科生应该是要掌握最基础的和最全面的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全面的基础。教育部也强调大学本科是基础教育,研究生才是专业教育,这一点,作为书法专业的教学方针更是要如此。设计专业是实用美术,就业范围广。绘画专业和书法专业是纯艺术专业,就业范围就不如实用美术,但也有它自身的就业优势,书法专业就更为特殊。将它应用到各个所需要的领域,就是就业的成功,包括成为专业的书家,其实最终需要的还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培养,这才是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否则以专业就业,问题肯定是很多的。加强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本专业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背景状态下,仍然是一种非常可取的培养模式。作为书法专业,特别是在美术学院里的书法专业方向,可以融于绘画专业之中,在强调书法本体的教学中,打通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学生也可以选修一些设计方面的课程,让书法可以渗透于各个领域,同时,也能让书法专业吸收绘画与设计中一些有用的元素,丰富书法专业。书法课程设置应该不断地进行调整,特别是一些专业辅助课程,而对于专业主干课一定不要变动,如:书法临摹、书法创作、篆刻临摹、篆刻创作、书法史、书论、印学史、印论。辅助课程可以做一些变动,加入一些山水、花鸟、设计(字体)等课程。也可以添加一些特殊课程,如:书法与瓷艺,书法与平面设计,以及笔墨设计等。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书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能对学生毕业后的走向有一些较大的帮助。再者,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书法家,那么,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要下一些功夫,进行调查研究,让书法专业方向的教育走得更加稳健。

二、书法本体教学的规范与书法艺术性的拓展

对于一些学科来说,一定要强调它的规范与共性,书法专业就应如此,特别要强调书法的本体教育。没有一个很深厚的基础与规范,以后的发展也就走不了多远,更谈不上学科的发展。书法的本体应该要强调两个方面的规范:第一是笔墨的应用和纯正,第二是书体文字的规范与严谨。当代思潮对于笔墨规范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表现之一即是初学者分不清书法中具体笔墨的好与坏,比如:规范的书法用笔不太好的却在当代书法作品中应用较多,甚至出现在一些书展中入选与获奖的作品中,从而让学生对于好的用笔用墨无法判断。再者,书法中的书体文字规范,特别是临摹课程,一定要临得准确规范,切不要似是而非,临一个大概,用“意临”的说法来解释和开脱,将自己的随性带入进去,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收获不会很大。所谓书法临摹“神似”,是一个比较虚的话,“形似”不准,“神似”肯定不在。所以,临摹课程一定要用实临的准确的方法来临习。

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我们无法做一个准确的定论,在当代背景下,人们只好用展览的入选与获奖作品作一个评判标准,这对于我们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参照。学问与学养是高等学院引导学生的正确道路。艺术性的体现,基础就是学问与学养,而不要引导学生追逐表面、时尚、流行的书风,如:一些作品将纸揉得很破烂,似乎很有“新意”;一些作品将字写得东倒西歪,似乎很有“拙味”;一些作品将字写得很大甚至超大,似乎很有“张力”等等。这些实验性的作品,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若形成学生跟风,势必会误导了他们。更可怕的是,如果将这些类型的作品给学生介绍成有艺术性的,那就更加危险了,因为学生对艺术性的判断本来就有所不准。因此,对于书法艺术性的认识,一定要求学生从学问与学养上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加强对于书法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加强文史方面的学习。古时就有对书品、书格的标准与定位,实际上就包含着对作品的艺术性高低的确定,切忌以价位和书家的名气来定作品艺术性的高低。

三、书法本体教学的定位与地域性书法特征的强调

书法本体教学是书法专业教学的根本,各种书体的教学课程一定要规范和严谨。中国的文字演变与源流,无论是古文字还是现代文字,一定要以书法专业的要求来进行学习与掌握。对于书法专业的教学,字法、笔法、墨法、章法一定要按照各书体的规矩来进行实践,特别是在基础临摹的课程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书法的创作课程,也要按照书法本体的规律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把握住书法的精髓。在书法本体教学定位的同时,也要强调地域性书法特征的继承与学习。比如湖北美术学院的书法教学,也已加入楚地书法的学习。湖北美术学院地处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此地的楚简闻名于世。楚文字造型优雅、神秘、浪漫,是楚艺术特征的代表,将此纳入书法课程,可以丰富书法教学与书法研究,形成本专业的某种特色。

对于高等书法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一些仔细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在各院校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做一个自身学科的定位,确定书法本体教学与教学特征;规范课程设置,为自身的体系设立课程,确立书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再者,对教师而言,要统一教学思想,规范教学方式。这样,可能在面临一些问题时会有解决的方法。此外,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报考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教学体系,不然,入学后也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由此真正树立“学院模式”的“学术”权威,做到书法的继承与发展,弘扬国粹。

韩愈《杂说四》 行书斗方 69cm×69cm 刘灿铭

叶军 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 教授

猜你喜欢
艺术性本体中国画
中国画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眼睛是“本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