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2018-01-10 05:36王雪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肌纤维产科盆底

王雪燕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医院妇产科,内蒙古阿拉善盟 750306

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王雪燕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医院妇产科,内蒙古阿拉善盟 750306

目的观察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该院产科分娩的101例足月产妇临床资料,按分娩方式不同分2组,阴道分娩组56例,剖宫产组45例,均行盆底肌力、阴道压力、盆腔器官脱垂检查,待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POP或SUI症状患者后均行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产后盆底检测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101例产妇中筛查出60例患者,治疗后肌电压(13.46±5.17)μV、Ⅰ类肌纤维肌力(4.38±1.01)级、Ⅱ类肌纤维肌力(4.08±1.21)级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分娩可致产妇产后盆底、阴道肌力减小,增加肌肉疲劳,导致POP及SUI;通过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肌力及肌电压,恢复盆底功能。

产科因素;产后盆底;盆底康复;疗效

女性盆底组织受损后,可致盆腔脏器功能障碍,引起系列临床症状,临床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而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是PFD常见病症[1]。PFD的诱病因素诸多,妊娠、产次、分娩等是影响产后盆底功能的公认产科因素。目前,PFD的最佳途径是盆底康复治疗,它是以盆腹动力学、盆底电生理为诊治依据的。该院产科对收治的101例足月产妇进行回顾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的影响以及盆底康复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该院产科分娩的101例足月产妇临床资料,按分娩方式不同分2组,阴道分娩组56例,年龄20~32岁,平均(25.13±6.21)岁,孕周 38~43 周,平均(42.03±0.54)周,产前体质量 24~30 kg/m2,平均(27.98±3.82)kg/m2;剖宫产组 45例,年龄 22~34 岁,平均(24.36±5.27)岁,孕周 37~41周,平均(40.11±0.36)周,产前体质量 25~32 kg/m2,平均(26.17±2.14)kg/m2;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由专业产科医生设计问卷调查表筛查产妇盆底功能,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体重、妊娠、分娩等。

1.2.2 盆底肌力检测 徒手两指在产妇宫颈的后穹窿位置挂钩,接触盆底深层肌肉进行判断;采取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产妇盆底疲劳度、肌力及阴道压力。利用盆腔器官脱垂量化检测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状况。1.2.3盆底康复治疗 治疗对象:盆底肌力<4级、POP或SUI症状患者,POP-Q评分≥Ⅰ度且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者,产后SUI症状者。治疗方法: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2 次/周,30 min/次,1 疗程 10~15次。①电刺激+生物反馈:排空大小便,半卧位,探头置入阴道内,电刺激从0 mA缓慢调高电流强度,保证盆底肌肉收缩明显且无不适感,配合生物反馈训练,30 min/次,2次/周,治疗2个月。②盆底肌训练:指导产妇盆底肌、肛提肌持续收缩,提肛10 s,放松10 s,15 min/次,5 次/d,治疗 2 个月。

1.3 统计方法

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正态计量资料()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盆底检测情况

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及阴道压力异常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产后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及阴道压力异常情况比较[n(%)]

2.2 近期疗效

经筛查101例产妇中有60例盆底肌力<4级、存在POP或SUI症状。治疗后的肌电压、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及肌电压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及肌电压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aP<0.05。

时间 肌电压(μV)Ⅰ类肌纤维(级)Ⅱ类肌纤维(级)治疗前(n=60)治疗后(n=60)6.79±3.14(13.46±5.17)a 1.21±1.46(4.38±1.01)a 1.72±1.84(4.08±1.21)a

3 讨论

盆底肌的作用在于维持盆底生理及功能,盆底肌肉纤维有Ⅰ类、Ⅱ类两种肌纤维,Ⅰ类肌纤维用于支持盆腹腔,位于深层肛提肌,强直收缩、收缩长久且不易疲劳是其功能特点;Ⅱ类肌纤维用于盆腹腔运动,位于浅层会阴肌肉,阶段行收缩、短暂快速且易疲劳是其功能特点[2]。该研究结果显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及阴道压力异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差异;提示阴道分娩、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均具影响。阴道分娩会伤及盆底的筋膜、韧带,促使会阴发生撕裂或损伤肛提肌,使支配盆底组织的神经受到压迫,从而损害盆底肌、尿道括约肌部分神经,继而破坏盆底组织支持功能,损伤盆底结构[3]。产妇阴道分娩时,胎儿过大延长第二产程或导致难产,需器械助产,使盆底组织伸展,导致盆底肌纤维断裂,伤及神经组织,引起盆底结构损害及功能障碍[4]。该研究筛选出的60例患者通过盆底康复治疗后,肌电压、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表明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通过盆底肌训练,可增加阴道、尿道、肛门肌肉肌力的控制效果,提高控尿能力,改善盆底血循环,使盆底肌肉张力提高,防止骨盆脂肪下沉,预防POP/SUI发生[5]。通过在阴道内置入探头来监测盆底肌肌肉电信号,将模拟视觉信号反馈于患者,对盆底的肌肉、神经予以电刺激,可增强盆底肌肉的弹性、收缩,有助于指导患者盆底肌的正确收缩,以达到治疗目的,帮助患者盆底肌肉的自控收缩与舒张[6]。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可受到分娩的影响,通过盆底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

[1]徐慧,杨霞,肖志英,等.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6,51(8)∶810-812.

[2]孙智晶,朱兰,郎景和,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6)∶420-427.

[3]叶茜,钮琳玮,赵玲,等.产妇盆底功能情况调查及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分析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11)∶843-846.

[4]姜智慧,夏玉娟,薛华,等.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6,20(4)∶703-706.

[5]李明群,董金菊,王华,等.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训练在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2)∶2086-2088.

[6]李世琼,刘丽娜,勾青,等.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4)∶546-548,552.

R9

A

1004-6569(2017)06(b)-0083-02

2017-05-04)

王雪燕(1972-),女,内蒙古人,研究方向:孕产妇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康复治疗。

猜你喜欢
肌纤维产科盆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