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

2018-01-10 05:36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膜炎皮下淋巴瘤

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甘肃白银 730900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

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甘肃白银 730900

目的总结分析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诊断以及病理特点,从而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该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1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特点以及基因诊断情况等。结果在临床病理特点方面,2例患者出现皮肤溃疡,1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患者均有相关部位皮下硬结或者是结节红斑表现。在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周边有大小不等的非典型肿瘤细胞在生长,通过免疫学检查后,免疫组化特征表现为CD3+(100.0%)、CD4+(100.0%)、CD8+(100.0%)、CD20-(100.0%)、TI1-1 (100.0%)、TCRβF-1+(100.0%)、CD56-(83.0%)、TIA-1+(100.0%)、穿孔素阳性(100.0%)。结论根据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基因诊断后对应的免疫组化特征,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病理分析;基因诊断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属于一种原发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属于皮肤原发淋巴瘤的新亚型,该病较为少见,总体发病率较低,准确地进行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前提[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无法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该文结合该院收治的1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就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1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为(38.5±3.1)岁。所有患者同意该次研究,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护理依从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学的分析,具体的由该院临床诊断经验丰富的两名医生共同完成诊断。病理诊断最终参照《2005年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进行诊断[2],使用10.0%的中性甲醛缓冲液对获得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后,4 μm连续病理切片,使用HE染色,明确肿瘤和周边组织之间的关系、肿瘤的浸润情况以及肿瘤组织细胞特征等[3]。

使用ABC方法完成免疫组化,其中采用的抗体主要有单克隆 CD3+、CD4+、CD8+、CD20-、CD56-、T 细胞内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颗粒酶 B(granzyme B,GrB)、穿孔素(perforin)抗体。所有抗体来源于北京中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患者同时进行IgH以及TCR-β基因重排检测,具体的操作由专人进行[4]。

1.3 观察指标

该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指标主要有:①患者临床病理特点;②镜下病理特征;③免疫表型以及基因重排检测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整理该次研究中的相关资料,借助于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组指标中涉及到的数据均为计数资料,全部使用[n(%)]表示。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发病部位在臀部、3例患者发病部位在腹股沟、3例患者发病部位在上肢、4例患者发病部位在下肢。其中2例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所占比例为16.7%;1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发病部位出现皮下硬结或者是结节红斑,所占比例为83.3%。皮肤损害时间为1~9个月、平均时间为(6.1±0.8)个月。2例患者存在淋巴结以及脾肿大,所占比例为16.7%;1例患者伴有高热,所占比例为8.3%。

2.2 镜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在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周边有大小不等的非典型肿瘤细胞在生长,通过免疫学检查后对应的镜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见表1。

2.3 基因重排检测情况

12例患者在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后,TCR-β基因重排为阳性,而IgH基因重拍为阴性。

表1 镜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n(%)]

3 讨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病理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而且细胞浸润主要集中在皮下组织区域,造成的皮肤损害部位较多,比如:腹股沟、上肢、下肢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患者出现全身多种症状表现以及细胞参数的改变,进而引起患者死亡,对于该病的明确诊断是进行早期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5]。

该次研究中以该院收治的1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病主要发生在中年人群中,发病初期的病理和脂膜炎较为接近。皮肤损害部位较多,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发病部位皮下硬结或者是结节红斑,对于结节较大的则出现溃疡。

在组织学改变方面,侵犯区域主要以皮下组织为主。通过镜下检查结合免疫表型能够对特异性标志细胞做出判断,研究中的相关免疫表型显示为T细胞。通过免疫组化能够对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诊断,但是由于实际检查过程中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可对实际的诊断结果产生影响[6-7]。

通过基因诊断,结合淋巴瘤单克隆增生后基因结构的重排特点,将IgH或者是TCR-β为引物,在对产物扩增后进行鉴别诊断。诊断过程中准确性高,便于对患者做出客观的诊断。

综上所述,根据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基因诊断后对应的免疫组化特征,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1]陈琳,李倩,李涵,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六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16(23)∶1575-1578.

[2]吴林,张嘉,王旖旎,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3(8)∶732-736.

[3]蒋琪霞,王建东,李晓华,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慢性感染伤口临床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15,21(8)∶48-51.

[4]胡治丽,任芳,杨瑞,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9(6)∶417-419.

[5]马莎,李芹,张虹,等.误诊为风湿病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16(5)∶83-86.

[6]张明智,邱亚娟,李文才,等.6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18(18)∶1111-1113.

[7]何兴状,吴应轩,牟辉.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J].西南军医,2010,14(5)∶828-830.

R36

A

1004-6569(2017)06(b)-011-02

2017-04-21)

韩军平(1973-),男,甘肃渭源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猜你喜欢
膜炎皮下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