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小说阅读限度

2018-01-10 00:11郑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导图笔者交流

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精神成长史。初中学生,正值自主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适时恰当的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小说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兴趣也不足。阅读状态呈现“短、浅、快”特点。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虽然小说篇数较多,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小说阅读的教学角度单一,缺乏原生态阅读技法的指导。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兴趣必不可少。在小说阅读活动整体启动前,教师可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培养学生静读的习惯。同时班级内组建阅读互助小组,阅读成果可在阅读课小讲堂与全班同学分享,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动力。小组轮流讲解,讲之前一周手绘宣传海报张贴在教室里,并设置提问栏目,供小组交流思考。如果需要帮助,主讲小组可在开讲之前寻求教师帮助。笔者所带班级目前已开展过“冯骥才与他的《俗世奇人》”“龙应台的万丈豪情与万丈深情——《银色仙人掌》”“三体系列”等专题分享活动。每每一个个“小老师”讲完,他们推荐的书往往都会有一部分同学抢先预订好借阅,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度较之前有很大的改善。

长篇小说需要的阅读时间较长,笔者建议学生采用“碎片化阅读批注”的小组阅读交流形式进行阅读。每个月的第一周做好阅读计划。一个月只读一个经典作家的作品,及时记录反思阅读成果,互相监督,提升阅读的系统性。具体的表格设置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小说自主阅读方法和解读鉴赏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篇目。教师可按故事和人物的小说基本解读图式进行课堂设计,给予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以《社戏》为例。

《社戏》是鲁迅记叙童年往事的一篇经典小说。故事讲述了幼年的“我”随母归省,乡下月夜行船的经历。这次别样的经历让“我”感触颇多。初一学生在解读鲁迅这一类小说时,由于生活化的情境和主人公年龄特点,基本能够对作品中的形象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但缺乏结构梳理和提炼。所以预习时笔者让学生选取一个最想深入探究的主题,把文中能找到的相关线索都找出来,运用图画的方式展示。下图就是学生以“《社戏》中我回乡的这次经历特别在哪里?”为探究问题,做出的第一次阅读成果。

课堂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在已有的图形上进行“头脑风暴”。从原始图开始向外添加,添加的角度可以是人物身份、性格,人物在故事中的语言行为、情感表现等。故事角度可以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比如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

经过这一轮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提出的交流成果,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形式。笔者发现学生基本围绕“这个戏到底好不好?这个豆究竟好不好吃?这次的经历我心里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这三个问题来展开。根据这几个主问题,课堂目标当堂生成为挖掘文章细节,解读背后的潜台词;学会角色体验式阅读,探索不一样的视角。这即是一种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也适用于小说的创作。学生思维自由度高,探究乐在其中。

课堂活动形式上,笔者在这节课的讨论环節之前,设置了一个主活动,让学习小组从“我”“我的母亲”“双喜”“六一公公”里任选一个角色扮演,细读课文中对这个角色重点描写的部分,并且接受其他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关于这个角色的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脱离文本,依据原文的描写做合理的推断或假设。这个环节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把握出更多行为细节背后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由此选取关键词逐步的修改之前的思维图,深化理解。小组合作拓展导图的过程便是一个思维交流碰撞生疑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这篇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故事情节、人物的特点、环境特征等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会找出自己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点,比如“我”的情感脉络,诗意的环境与作者情感的关系等。

导图的运用即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支架,思维拓展创新的支架。尤其是小说这类叙事性强、多元视角的文学作品,借助思维导图的制作的教学过程既能够充分尊重和掌握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和水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有了前期准备和教学指导,学生在自主进行名著阅读时便能逐步克服为难情绪。

小说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世界和自我的多重对话。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动态化,生成性的,教师只需适时的观察、点拨即可。由于小说创作时代、创作风格等影响,小说种类很多,本文提出的这些策略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仍存在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完善的解决方式,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也将迎来一个新局面。

郑璐,女,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毕业,现为宁波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图笔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烃思维导图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老师,别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