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台湾北管牌子曲与湘剧低牌子

2018-01-11 20:26梁恩诚
音乐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曲牌

摘 要:湘剧中的低牌子究竟是属于何种声腔目前仍不得而知。部份学者认为曲牌结构、词格以及旋律与昆腔有相似之处,故应该属于昆腔;另外研究海盐腔的学者则认为湘剧低牌子风格与昆腔有所差异,再者昆腔是以海盐腔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声腔,虽然有些关系但二者仍然有所区别。试比较北管曲牌和湘剧低牌子,探究二者间的关系。首先以曲牌旋律之分析,来说明二者之间密切的相关性,再者以曲牌结构的比较,来说明北管联套曲牌和三条宫形式的“清”与湘剧低牌子相关;同时认为北管曲牌应该不完全来自昆腔。

关键词:北管;低牌子;曲牌;湘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北管曾经在台湾风靡一时,虽然现今北管的活动不如以往兴盛,但仍然还有一些音乐活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鼓吹阵头中所演奏的牌子。吕锤宽先生在《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器乐篇》一书中,依照曲牌的体裁,将北管牌子分为联套、单曲联章以及单曲三种,联套的牌子例如【十牌】【倒旗】这类的曲目是由多首曲牌连接而成,亦称为“大宫牌子”;单曲联章亦称为“三条宫”,是由母身、清以及赞三个部份组成一首牌子曲,例如【一江风】【玉芙蓉】等曲牌;而单曲顾名思义就是单独的牌子曲,如【风入松】【急三枪】等曲牌。

由于北管牌子的曲名以及文本都和南北曲有相似之处,因此被视为与南北曲或是昆曲有关,北管牌子曲属于南北曲系统这是毋庸置疑的;相较之下,关于论述北管牌子曲的论文数量并不算多,其中有潘汝端在《北管散牌“风入松”之探源及其实际应用》谈到北管【风入松】的实际应用;另外与本文较有密切关系的还有蔡振家《庶民文化中的昆曲——台湾乱弹戏〈秦琼倒铜旗〉》,是分析北管戏《倒铜旗》中的牌子曲【十牌】【倒旗】,认为是出自于昆曲《三挡》,并提出台湾道教仪式移用《倒铜旗》的情况,是为“祭中有戲”;还有洪惟助《台湾的昆曲活动与海峡两岸的昆曲交流》里略谈到北管套曲形式的扮仙戏是属于昆腔系统。当前大多是认为北管牌子来自于昆曲,而本文尝试以不同角度来探讨北管牌子的发展。

一、湘剧低牌子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戏曲,自清代开始发展的剧种,由高、低、昆、乱四种声腔组成,另一种说法是高、弹、昆、乱四种组成,其中高是高腔(弋阳腔),昆就是明代声腔其中之一的昆山腔,“弹”和“乱”指的是受弋阳腔影响发展出来的乱弹腔或是其它杂腔小调,而低指的就是低牌子。其中低牌子为何种声腔,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说法。湘剧的低牌子属于曲牌体,有部份人认为是昆腔的一部份,不认为湘剧低牌子是一种独立声腔,故将低牌子归类在昆腔里,而产生高、弹、昆、乱的说法。

《湘剧低牌子音乐》一书,将湘剧的低牌子分为套曲、杂牌子和番牌子三种;其中关于湘剧的套曲是这样描述:

套曲在湘剧艺人中称为“一堂牌子”,一般开头有【点绛唇】,中间有“正板”(几支曲牌),后面有【尾声】的组合形式,或者是三支以上的曲牌联缀,才称一堂牌子,传统戏常用的联套曲牌有《九腔》 《粉蝶引》 《麒麟送子》 《采石矶》 《斩巴》 《六国封相》 《醉打山门》 《普天同庆》 《十三福》 《十福天官》 《八仙上寿》 《三星赐福》 《五福团圆》 《醉八仙》等十六堂。[1]6

由此可知,湘剧的每一堂牌子是以戏作为名称,连接的曲牌也不同,以《湘剧低牌子音乐》中收集到的成堂牌子曲《九腔》来说,是由【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沽美酒】【清江引】十支牌子组成;《十福天官》则是由【北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寄生草】【鹊踏枝】【北尾声】七支曲牌组成。成堂牌子既可成堂使用,也可选其中一支或几支演唱,曲牌没有严格的限制。然而套曲又可以分南套、北套、南北合套、南北联套四种情况,南套和北套较单纯,南套即曲牌全由南曲组成,北套即曲牌全由北曲组成;南北合套则是一北一南相间排列,南北联套是混合型的组合,不限制南北曲的数量或排列。

其次是杂牌子,为不成套的零星曲牌,多属于通用曲牌,在湘剧中只要是饮酒、玩赏、庆寿、兴兵点将、班师等都可以使用这一类的曲子,其中有【玉芙蓉】【甘州歌】【降黄龙】等。目前所知的杂牌子有五十四支曲牌,其三是番牌子,根据《湘剧低牌子音乐》中的归类,番牌子大多用于番将兴兵的场面,故称为番牌子。

低牌子在演唱时有文武之分,主要区别在于所使用的乐器不同。成堂牌子的文《九腔》是以笛子伴奏,小锣和小钞配合,颇有昆曲文雅之风;而武《九腔》则是以大唢吶伴奏,加上大锣、大鼓以及大钞,使用乐器与北管牌子相似,具有激昂高亢之风格。

梁恩诚试论台湾北管牌子曲与湘剧低牌子

关于湘剧低牌子的声腔在学界目前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属于昆腔系统,如石生朝所著《南戏声腔的源起与流变——兼考湘剧低牌子之源》[2]就认为二者曲牌词格相同,明显是低牌子承袭昆腔的规律和原则,另外透过《集成曲谱》中的《浣纱记》比对低牌子,发现二者曲牌是相同的,因此认为湘剧的低牌子源于昆腔。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二者差异太大应该是另一种独立声腔,如流沙的《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中《弋阳武班与低牌子考》[3]就认为湖南低牌子不是昆腔,是变调的弋阳腔。另外在陈飞虹的《湘剧低牌子探讨》[4]中也论说低牌子并不属于昆腔,文中分三点论述,首先低牌子和昆腔虽然同牌名,但调式不同,演唱方式不同,风格也不同,二者明显是完全不同的曲牌;其次低牌子多上行,昆曲多下行;其三湘剧的低牌子中有多数的番牌子、佛曲以及属于民歌俗曲的曲牌,这是昆腔中没有的;此外更认为湘剧低牌子是海盐腔的遗音。

明代海盐腔没有确切的乐谱流传于世,所以被认为己经消失殆尽,但有一些研究海盐腔的学者认为海盐腔仍遗存在戏曲界。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述:“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阅之,海盐多官语,两京人用之。”[5]。在昆山腔兴起之前,海盐腔是代表声腔,王骥德《曲律》论腔调第十说:“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6]海盐腔被列为明代主要声腔之一,盛极一时,应该不可能对清代戏曲没有影响;另一方面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载:“戏子在嘉隆交会时,有弋阳人入郡为戏,一时翕然崇高,弋阳人遂有家于松者,其后渐觉丑恶,弋阳人复学为太平腔、海盐腔以求佳。[7]”有关文献还有清代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记:“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为弦索曼绰流于南部,一变为弋阳腔,再变为海盐腔。至明万历后,梁伯龙、魏良辅出,始变为昆山腔。[8]”由此可以推论当时弋阳腔和海盐腔有互相影响的情况,可以理解高腔系统的戏曲包含海盐的论点,所以陈飞虹所主张的湘剧低牌子与海盐腔有关是存在几分道理的。此外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梁辰鱼条所述:“时邑人魏良辅能喉啭音声,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9]”也可以认为昆山腔是以海盐腔为基础发展而来,二者有着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关系。endprint

二、低牌子与北管牌子之比较

经过分析比对后,笔者认为台湾北管牌子中有部份曲子应该来自于低牌子,以下分联套牌子和单曲依次说明。同时,为了分析方便,谱例以工尺谱呈现,其中每一行为一乐句或是一乐段,从中较容易看出乐句的加花或增减。

(一)联套牌子

1.《九腔》与北管《十牌》联套

《九腔》是由【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沽美酒】【清江引】十支牌子组成,曲牌的顺序与北管《十牌》一样,差别只在最后一支曲牌不同。北管是【尾声】,低牌子则是【清江引】;然而,二者曲牌经过比较后发现《九腔》中九支曲牌中的【新水令】【折桂令】【园林好】三支曲牌与北管略同,其余只有几个乐句相仿甚至差别较大,看不出有相似之处。北管【新水令】[10]121与低牌子【新水令】[1]10都为散板形式,每一乐句的音形和结束音都相同。

下面一首是【折桂令】散起的旋律虽然有所不同,但入板后明显可以看出相似之处。

《湘剧低牌子音乐》所记录的【折桂令】[1]15板式为一板三眼,若将谱改为一板一眼就和《牌子集成》所记录的【折桂令】[10]136相当类似。另外是【园林好】的比较,如下谱例所示:

经过比较两支【园林好】曲牌颇为相似,以乐句来看,低牌子的【园林好】[1]22比北管【园林好】[10]124多重复“此帅印归吾掌”一句,若不考虑低牌子最后重复句,则二者乐句结构雷同,结束音也相同。

北管【新水令】【折桂令】以及【园林好】三支曲牌,笔者透过比较后认为北管牌子旋律方面与湘剧低牌子颇为相似,甚至可以认为是来自于湘剧低牌子,而其余北管联套曲牌虽然只有几个乐句或乐段和低牌子类似,是不是同一首曲牌仍待讨论,但曲牌分节演奏部份都有相同之处,猜测其它的曲牌也许都与低牌子有关,例如北管联套曲牌《西城》与低牌子《粉蝶引》套中的【叠字犯】[1]62,[10]160相似。

经过比较无法肯定北管【叠叠犯】是否为低牌子的【叠字犯】,但从几个乐句来看,都是由“五乙五”开始,骨干音“乙士”结束。再者北管【叠叠犯】最后结束不是在板,不禁让人认为曲子可能还没结束,猜测可能是传播上出现失真的现象,而在此仍待厘清的曲牌尚有【步步娇】【江儿水】【雁儿落】【喜迁莺】【水仙子】【叠叠犯】【游四门】,这些曲牌都和低牌子有类似的乐句或乐段。

(2)《粉蝶引》套与北管《三仙白》

低牌子《粉蝶引》联套中的【大点将】【千秋岁】以及【青板】三支曲牌与北管《三仙白》中所使用的曲牌也有相似情况,谱例如下所示:

北管【点绛唇】[10]210和低牌子的【点绛唇】[1]123二支曲牌都是散板形式,而二者相比之下北管的【点绛唇】乐句较长,但是每一乐句都和低牌子【点绛唇】的结尾音一样;另外透过谱例比较后可以得知,北管【千秋岁】和【新清板】[10]213和低牌子有类似的情况。

(二)单曲

北管牌子中属于单曲联章以及单曲的曲牌里,【急三枪】[10]431,[1]215【红绣鞋】[10]432,[1]52【一江风】[10]241,[1]129【降黄龙】【梁州序】【川拨棹】【香柳娘】【滴流子】【对玉环】九支曲牌和低牌子相似,为避免篇幅冗长,故仅以前三支曲牌为例。

单曲【急三枪】和【红绣鞋】的部份只有几个音不同,但明显是同一首曲牌;在其它传统戏曲常出现这类曲牌,因为单曲类曲牌短,适用于戏曲中饮酒或是兴兵点将的场面,所以较容易被其它戏曲吸收;另外相比北管单曲联章【一江风】的部份,不难看出其与低牌子有类似乐句,只有在北管【一江风】标注“番”的第四个乐段和低牌子【一江风】第四乐段较难看出关联性,这不排除是传播的原因所造成。

三、北管牌子的讨论

透过与低牌子的比较后,引发笔者一些推测。首先是关于“青板”与北管牌子单曲联章中“清”,二者的名称是否存在关联性;其次是低牌子套曲与北管联套牌子以及扮仙戏曲牌问题,以下分点讨论之。

(一)北管牌子的“清”与低牌子“青板”

在低牌子中出現“青板”这个名称,让笔者推测和北管单曲联章形式中的“清”有所关联。根据《湘剧音乐概论》中叙述:“在低牌子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名称——【青板】。何谓【青板】?一种说法是低牌子中的对子曲牌,如【画眉序】和【滴溜子】【甘州歌】和【四不象】【梅花酒】和【番杏儿】等对子曲牌,前者是三眼板的缓曲,称正曲(板),后者是一眼板的急曲,称【青板】。【滴溜子】在与【画眉序】合用时,便以【画眉序·青板】而称,另一种说法是某些对子曲的副曲,查无实名,便采用【青板】之名称……”[11]低牌子中有青板的曲牌不在少数,如下表所列:

从中可以得知低牌子有对子曲牌的形式,有些对子曲牌有曲牌名,其它不知道曲牌名的一律称为青板;而北管单曲联章的曲牌有母身、清、赞的名称,应该就是来自于低牌子的青板,只是口耳相传的缘故,将青板记成“清”,如同谱例5中北管《三仙白》中的【清板】和低牌子《粉蝶引》一堂中【青板】,两首同是一首曲子,名称上有“清”和“青”的讹变。

(二)联套牌子组合

《湘剧低牌子音乐》所记录的十六套成堂曲牌都有固定的排列组合,其中几套曲牌的组合与北管联套或是扮仙戏类似,列表如下:

从表2中可以得知,北管联套与低牌子联套在曲牌上有共同之处,无疑是与低牌子属同一系统。

有许多学者认为北管的曲牌联套、曲词与昆剧相同,所以认为是来自于昆腔这一脉络,但是笔者认为北管其中的曲牌,可能有部份是来自于别的系统。古南北曲到明代后发展为海盐、余姚、昆山、弋阳腔几个主要声腔,而目前所知曲牌联套是由昆腔系统与高腔系统所共同采用的结构形式,演出的剧本其它声腔也能搬演,在杨之炯的《蓝桥玉杵记》凡例中记:“第四条,本传腔调原属昆、浙。第五条,词曲不加点板者,缘浙板、昆板疾徐不同,难以胶于一定故,但旁分句读,以便观览。”由此可知《蓝桥玉杵记》的腔调并不限制于何种腔调演唱,若只是从曲词来判断北管曲牌来自于昆剧可能不够充份,因为剧本可能是“改调歌之”。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梁辰鱼条所述:“今己百年,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唯浣纱不能,固是词家老手,诗律犹未细,觕能骈瞻而己。”[9]可见明传奇有用不同腔调演唱的情况,然而,昆弋合班在清代极盛,弋阳腔除了其本身具有专用剧本外,同时也兼用昆山腔的剧本,弋腔的剧目移植进了昆腔,所以北管剧目中《倒铜旗》或是《扈家庄》中所用的曲牌是不是来自于昆曲仍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戏曲本事来自于明代传奇。endprint

结 论

南北曲系统发展到明代,与地方结合产生不同的声腔,而昆腔与弋阳腔是目前所知传承自南北曲系统的古老声腔;其中属于湘剧高腔的低牌子究竟是属于何种声腔目前仍不得而知,可能是昆腔、弋阳腔或是海盐腔。部分学者认为曲牌结构、词格以及旋律与昆腔有相似之处,故应该属于昆腔;另外研究海盐腔的学者认为低牌子风格与昆腔有所差异,再者昆腔是以海盐腔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声腔,虽然是一个藤上的两个瓜,但二者仍然有所区别,另一方面,昆弋合班的结果使得北弋风格注入到昆腔中,昆腔内也含有弋阳腔。

北管曲牌与低牌子有关是毋庸置疑的,经过比较后发现,在旋律方面,北管几支曲牌与湘剧低牌子雷同,有些是部份乐句相似,明显与湘剧低牌子有关,或许可以认为北管曲牌部份源于低牌子;在曲牌结构上,北管单曲联章中母身、清、赞的三条宫结构中的“清”,笔者认为是来自于低牌子中对子曲形式的“青板”;然而,在曲牌联套部份,北管与低牌子的曲牌结构同样属于南北曲系统,明显是来自同一脉络。

责任编辑:何莲子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湘剧院.湘剧低牌子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6.

[2]石生朝.南戏声腔的起源与流变——兼考湘剧低牌子之源[J].艺海,2002(3):38-44.

[3]流沙. 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M].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8:297.

[4]流沙,钱贵成. 論江西海盐腔音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19.

[5][明]陆粲,顾起元.庚巳编 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303.

[6][明]王骥德.曲律[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华戏曲,1959:117.

[7][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M].民国戊辰年五月奉贤褚氏重刊本,1928(民国戊辰年):3.

[8][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卷四十一)[M].世楷堂藏版.

[9][清]朱彝尊,郭绍虞.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30.

[10]吕锤宽.牌子集成(传统音乐辑录 北管卷)[M].宜兰:传艺中心,1999.

[11]黎建明.湘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7.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牌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潮剧音乐的传统与创新
东北二人转曲牌分析
论曲牌发展的历史沿革
巧妙·美妙·奇妙
祁剧弹腔、高腔曲牌及其它
聊斋俚曲是一个系统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