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低年级阅读教学

2018-01-11 18:54孔宝玉
甘肃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丑小鸭课文内容语文课程

孔宝玉

【关键词】 低年级;阅读教学;标;读;说;演;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2—009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极佳载体。如果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能落实以读为本,就能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下面,笔者就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标出自己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依据学生对新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和低年级课文全文注音的优势,教学开始,可在读时提出有趣的问题,并用铅笔写在书上。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松鼠的花生哪儿去了,他能找到花生吗?花生到底在哪儿?并把问题标在相关段落。这些问题可能不是很有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教师在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可提出如下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3)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读出自己的感情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需要教师时时提醒。所以大声有感情的朗读会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把握读准语气。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坐井观天》一文通过写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表现了青蛙的无知及小鸟的耐心与见识,由此,启发学生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把握语速与语调。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如,《丑小鸭》一文的最后一句:“原来我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真实地再现了丑小鸭惊讶、兴奋、激动的心情,是丑小鸭历经不幸后理想实现的美好结局。教学时,笔者这样来启发学生:(1)默读课文,划出写丑小鸭心里想法的句子。(2)自由尝试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3)比赛性朗读。通过比较,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自己辨别领悟丑小鸭当时的心情,真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今共识。

三、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態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笔者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演出自己的水平

情景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对照图文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非常好。

五、写出自己的特色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夸家乡》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接着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文章中充满了生活情趣。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思、说、读、写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编辑:张慧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丑小鸭课文内容语文课程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续编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灰灰鼠要娶丑小鸭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