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五)

2018-01-11 09:25郭善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哲学机器人计算机

● 回顾

2004年12月11—1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机器人学组”成立大会和“首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我担任专委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在开幕式上作题为“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主题报告。我在报告中指出:

(1)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深远影响,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条件已经逐趋成熟,应大力推进机器人进入我国中小学的进程。

(2)当前机器人进入我国中小学面临的机遇、困难和挑战与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时的状况十分相似。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彼时的经验教训,“温故知新,继往开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3)必须从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以及充分考虑人文关怀的角度制定机器人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选取教学内容。

2005年6月11—1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高级研讨会”。我和时任专委会副理事长苗逢春博士共同主持会议。与会代表就“信息时代的智能机器人教育”“智能机器人进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智能机器人与创新教育”“智能机器人与研究性学习”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讨论并通过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建议”。

新华社记者对我们的工作做了报道:“近年來,我国中小学机器人课外教学和竞赛活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对机器人懵懂的一知半解,到基本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设计思想,操控机器人进行游戏和简单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对此,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郭善渡说,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上公认20世纪80年代,为个人计算机(PC)的时代,90年代则是Internet飞速发展的时代,而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将会是个人机器人(PR)的时代。所以,各地中小学正在开展的各类机器人活动,可以说恰逢其时,顺应了国际潮流,符合‘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示精神。”

2006年1月4—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会议展示反映各地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水平的观摩课,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程序设计、机器人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深度挖掘其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评审并在大会上交流了一批各地开展程序设计和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的论文。

● 反思

1.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为了避免笼统使用“计算机教育”带来的一些混乱,我在1991年1月发表的《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三条途径:①开设计算机课程;②计算机辅助教育;③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1月,第1期)

参照这一提法,我曾撰文指出机器人进入中小学或者说“机器人教育”也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机器人学科教学。②机器人辅助教育。可以将机器人辅助教育细分为机器人辅助教学、机器人管理教学、机器人辅助测试、机器人辅助学习、机器人代理(师生)事务等。③机器人与传统学科相互渗透。

2.机器人教育的价值与定位

最近10年,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智能机器人进入中小学,将智能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纳入中小学的技术课程或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明朗和成熟:①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载体。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信息的采集)、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智能技术(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技术(信息的施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全面涵盖了以上四种技术,机器人教学可以承载中小学技术教育的诸多核心目标。因此,将智能机器人引入中小学将有助于使该课程名实相符,从而真正实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初衷。②智能机器人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③信息时代呼唤智能机器人教育。

从20世纪中期起迄今50多年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些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还是技术层面(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太空技术、遗传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等)无不与信息概念息息相关。一般说来,人们正是基于这一态势宣布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深刻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特征,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所以,从哲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社会,并由此认识和把握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价值和定位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纵观近代哲学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看出其研究的重点有三次大的转向:①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客体的本质(本体论)转移到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知识论),即从“存在”转向到“知识”。②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的发展及其与语言符号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语义哲学。其显著特征是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均放到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考察,即重点从“知识”转向到“意义”。数理逻辑和语义哲学的研究,影响和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③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促使哲学研究的重点再次转向,即从“意义”转向到“信息”。并催生了信息哲学的诞生。

1996年牛津大学哲学家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提出“信息哲学”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学与计算导论》中阐述了信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002年他在《什么是信息哲学?》一文中指出,信息哲学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它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创新的手段,能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为信息世界的基础概念提供系统论证。

信息哲学把“信息”当作哲学研究的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哲学正在进行着“信息转向”,它的某些突破性进展将可能极大地深化我们对物质、意识、生命、智能、人工智能、思维、逻辑、计算等基本范畴或概念的认识。

恩格斯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我多次呼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课程设计和研发者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哲学修养,否则难以胜任此项工作。

猜你喜欢
哲学机器人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