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舒肝补肾健脾利湿配合西医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观察

2018-01-12 15:34赵永昶
关键词:肝炎抗病毒肝病

赵永昶,赵 铭

(沙湾县人民医院,新疆 塔城 832100)

肝脏是人体腹腔脏器中很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1],重约1500g,约占体重的1/50,形状呈楔形,主要位于人体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可达左季肋区,有左右两叶,不仅分泌胆汁和参与食物消化,而且参与物质代谢,贮藏糖原、解毒和吞噬防御,具有氧化还原合成,调节基础代谢的作用。机体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以及部分无机盐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也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2]。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多种结构不同的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对肝脏中正常肝细胞的损害而造成的肝脏炎症,截止目前肝炎病毒颗粒侵害肝脏导致的肝炎有甲乙丙丁戊己庚7型,这些病型根据地域、种族、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等多种因素,均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发病传染,人群普遍易感[3]。我国甲型、乙型、丙型最为多见,其它几型也有大量感染,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最高,约占1.3亿人,为世界乙肝大国。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管理措施更加重视,疫苗的免费投放和计划免疫实施,肝炎的发病率已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些年来,随着祖国传统学在肝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来看,中医治疗肝病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越来越明显[4]。追溯祖国医学治疗肝病的历史,其实早在古代,我们的中医大师就对肝脏有深刻的认识,如《黄帝内经》中说:“肝,位于膈下,腹腔之中右胁之内”,《灵枢·五邪》篇中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中说:“肾肝居膈以下,又近下极”。这些记载基本上吻和了《解刨学》中的肝脏位置,最重要的是祖国医学对肝脏的认识;《阴阳藏象论》说,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主升主动,开窍于目,通于春气,五行属木,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治疗肝病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5]。而肾脏的调理在治疗肝病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阴阳藏象论》说;肾在五行属水,藏精生髓,主纳气,水生木,肾与肝为母子关系,故有肝肾同源之说[6]。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治疗中,积累了一些认识和配方,以供同道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从病例中筛出60例患者,乙肝40例,丙肝10例,酒精性肝炎10例,病程长的10年,病程短的3个月,其中,生化指标;HBV-DNA>500IU,3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0IU的50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0IU的40例,小三阳20例,大三阳30例,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厌油,食欲不振的,有腹胀乏力,肝区隐痛的。中医的辩证分型为:(1)肝肾阴虚型10例;(2)脾肾阳虚型8例;(3)肝郁脾虚型12例;(4)湿浊中阻型15例;(5)肝气郁结型15例。并且这些病例中不是绝对的一个证型,往往是两个以上证型兼顾在一起,这里不在累述。

1.2 方法

临床治疗时,我们采取西医抗病毒,中医疏肝调肾,利湿健脾,清虚热的辩证论治法进行联合用药,方法:用拉米夫定(贺普丁)的20例,一次100 mg,每日一次口服,恩替卡韦,(博路定)20例,一次0.5 mg,每日一次口服,阿德福韦酯片(贺维力)10例,一次10 mg,每日一次口服。对酒精肝炎性10例,不做抗病毒治疗,给予肌苷片,一次200 mg一次,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C片,一次100 mg,每日3次口服,护肝片一次5片,一日3次口服,再给予中药汤剂的分型论治:(1)肝肾阴虚型,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柔肝,处方主要为;生地黄10 g,何首乌10 g,黄精10 g,枸杞子10 g,沙参15 g,女贞子15 g,制鳖甲10 g,麦门冬10 g,白芍15 g,山茱萸10 g,栀子10 g,10日为一疗程,一日2次水煎服,并随症加减;(2)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健脾,温肾扶阳,处方主要为;黄芪30 g,熟地20 g,枸杞20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山药10 g,人参6 g,肉苁蓉15 g,菟丝子15 g,桂枝8 g,制附子6 g(先煎),干姜6 g,黄芩10 g,甘草10 g,10剂一疗程,每日二次,水煎服,并随症加减;(3)肝郁脾虚型,治法:舒肝解郁,理气宽中,处方;柴胡10 g,郁金10 g,枳壳10 g,川芎10 g,砂仁10 g,木香10 g,白芍10 g,莪术10 g,三七10 g,青皮10 g,陈皮10 g,丹参15 g,木通10 g,虎杖10 g,10剂为一疗程,每日二次水煎服,并随症加减;(4)湿浊中阻型,治法:健脾利湿,温中行气,处方;党参15 g,黄芪3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猪苓10 g,泽泻10 g,枳壳10 g,炒白术10 g,焦神曲10 g,炒麦芽10 g,焦山楂10 g,炒谷芽10 g,熟地10 g,木通10 g,木香10 g,黄连10 g,黄柏10 g,沉香10 g,并随症加减;(5)肝气郁结型,治法:舒肝和脾,散瘀止痛,处方;三七10 g,丹参15 g,郁金10 g,柴胡10 g,木通10 g,地龙10 g,血竭10 g,白芍10 g,黄芩10 g,黄精10 g,络石藤10 g,鸡骨草10 g,元胡10 g,并随症加减。

2 结 果

经过治疗观察,用药最短的三个疗程,用药较长的6个月,酒精性肝炎用药一个月后,ALT<30UI,AST<20IU,胆红素(-)10例,有效率100%,慢性乙肝患者,HBV-DNA<500IU,恶心厌油,乏力肝区胀痛消失50例,有效率100%,但对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HBcAg)(+),转阴率效果不明显,而对e抗原(HBeAg)(+)转阴效果比较明显,并且对其指标降低有效果,特别是HBV-DNA的影响比较明显。

3 结 论

中医舒肝补肾,利湿健脾,清虚热,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有明显的优势,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都有理想的效果,中药辩证施治,全身兼顾,阴阳气血调理,清热利湿解毒,可明显地扶佐人体正气,保护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7]。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可阻断病毒DNA链、RNA链,起到抑制病毒和减少病毒颗粒合成,阻止病毒对肝细胞的损害,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肝病的方法。

[1]徐守芳.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效果[J].饮食保健,2016,3(6):101-102.

[2]张 玲,刘小林,龚 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3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2):29-30.

[3]李晓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87-88.

[4]张华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1):109-110.

[5]张 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87-88.

[6]杨宏辉,冯春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135-136.

[7]代海峰,季瑜.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抗病毒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91-92.

猜你喜欢
肝炎抗病毒肝病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