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

2018-01-12 05:18刘剑霞
信息记录材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大学生教育

刘剑霞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182)

1 引言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包含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在内的传播媒介。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媒体得c到广泛使用;而随着4G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得到迅速发展,手机的功能不仅是短信和通话,更是扩展为以各种客户端为主导的通讯工具,手机不但可以有获取社会新闻的客户端如腾讯、网易、新浪客户端,还有外语学习、专题教育等教育客户端,更有各种便利和丰富各种实用的客户端,如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手机无疑已经成为第二部电脑,只要有网络,一切信息和便利掌握在手中。新媒体正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想等方面。本研究从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调查研究出发,以期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管理的有益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仲恺农业大学等大学总共发放14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360份,回收率为97.1%,有效问卷1343份,有效率为95.9%。有效问卷1343份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人数比例分别 是 18.6%、33.5%、30.9%、15.7%、1.3%; 文 科、理科、医科、工科人数比例分别是20.6%、33.9%、30.9%、14.5%;男女各占49.7%、50.3%;本科、专科人数比例占98.7%、1.3%;城镇与农村人数比例分别占49.7%、50.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数比例分别占26.9%、73.1%。回收的有效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 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比较了解(见表1);使用新媒体的设备方面,手机备受青睐(见表2);大部分的大学生花费在新媒体的时间较合理,将近18%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过长(见表3)。

表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表2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设备

表3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

3.2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信任度与依赖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都比较信任新媒体的信息和资源(见表4),而认为新媒体资源完全可靠比认为新媒体资源完全不可靠的比例要多9%;大部分的受访者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在新媒体平台中寻求答案(见表5)。

约40%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会忘记时间难以自控(见表6);40%的受访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刷存在感,刷QQ,微博,微信等(见表7);有将近40%的受访者表示忘记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时,有时或者经常会魂不守舍,无所适从的感觉,该数据表明大学生可能正慢慢底陷入以手机为主要平台的网络世界无法抽离(见表8)。

表4 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资源的信任程度

表5 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寻求答案

表6 大学生使用手机或者电脑会忘记时间

表7 花费大量时间刷存在感,刷QQ,微博,微信等

表8 大学生忘记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时会魂不守舍,无所适从

3.3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的冲击

(1)生活层面

被问到“使用新媒体为生活带来最大变化”是什么时,56.92%受访者选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快捷”,只占6.12%的大学生认为“有助于提升自我学习”;新媒体正在削减大学生的户外时间(见表9)。另有将近60%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不同程度对其生活习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见表10),有可能是睡眠习惯,有可能是饮食习惯等,而25.75%的人则表示新媒体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表9 新媒体对大学生户外时间的影响

表10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2)学习层面

在问及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时,将近一半的调查学生都能做出积极的回答,这也许能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掌握有度。值得注意的是,与前面新媒体使用时间调查相呼应的是,约63%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影响学习时间(表11),上课时经常不由自主地看手机或者刷存在感的比例接近47%(见表12)。

从表13可知,总是、经常、有时在网络复制作业的大学生比例约为41%(见表13),而不注明出处的受访比例同样高达35%(见表14)。该调查结果可能说明:新媒体虽提供快捷、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存在不恰当发展趋势,需求引起我们重视。

表11 新媒体对学习的影响

表12 上课时经常不由自主地看手机或者刷存在感

表13 大学生在网络复制作业

表14 复制内容不注明出处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新媒体环境下其政治参与度毫无改变(见表15),有10%的受访者表示社会责任感下降了,44%的受访者表示其社会责任感毫无变化,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我社会责任感增强了(见表16),这可能与新媒体体环境下社会信息的及时推送和新媒体的舆论氛围有关。

被问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是否出现网络不道德行为时,大部分受访者的答案令人欣慰,部分学生表示曾出现网络不道德行为(见表17),这说明社会、高校等相关部门需加以重视。

表15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度

表16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表17 网络不道德行为

4 讨论与思考

4.1 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调查发现,新媒体对大学生存在积极的提升作用,如大学生能快捷获取生活资讯,新媒体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新媒体的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度等。

调查结果还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或者存在无效的联动作用。我们重点来讨论学习层面和网络行为层面的消极影响。第一,学习层面的负面影响。据调查结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户外时间、学习效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花在新媒体用时超过8小时的占4.8%,将近18%的受访者媒体花5小时以上的时间在新媒体,约4.46%的受访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少了很多户外时间,16.35%的受访者认为少了非常多的户外时间;未能积极主动规避新媒体带来的学习干扰的比例较大,上课时经常不由自主地看手机或者刷存在感的比例接近50%;约40%的受访者有时会在在网络上复制内容交作业或者功课,而在网络上复制内容从不注明出处有26%,偶尔会注明出处的28.7%。第二,网络行为层面的消极影响。尽管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强了而社会责任感增强比例缺仍然不过半;在网络夸大自己才能或者撒谎等行为比例已足以引起我们重视;在网络传播不道德或者淫秽信息的调查结果让我们担忧。新媒体可能不是导致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唯一因素,但新媒体良莠不齐,多元化的海量信息增加了大学生群体接触不良信息的几率;新媒体传播的隐蔽性可能诱发更多人发布不良信息,该隐秘性同时可能会引发部分群体线上和线下不一致的双重性格;新媒体便利性可能会使大学生群体沉迷网络,错失现实的体验和锻炼,不携带新媒体设备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魂不守舍、茫然若失、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

4.2 对策

(1)转变观念,充分重视新媒体新载体的开发和利用

新媒体实际上已经深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一方面,高校应转变观念,重视新媒体新载体的开发,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高校应加大新媒体新载体的开发资金投入,打造高校网络宣传平台,在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中宣传正面、积极、向上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宣扬主流价值观。通过新媒体手段如QQ、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高校把教育内容和主流价值观以生活活泼的形式呈现和灌输。同时还应重视校园网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监管,过滤不良网站并自动关闭链接通道。

(2)学习新媒体技术,提高新媒体工作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迎合大学生喜好,开通QQ、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好的交互账号,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设计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能够结合学生关注热点,策划和推出新媒体平台下的大学生谈论等互动话题,及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新媒体世界里,教育者应注重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平易近人,切忌高高在上,克服教条主义,主动寻求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统一的原则和方法。

(3)引导大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调查显示新媒体花费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而又未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效率,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等,新媒体的优势辐射局限于提供丰富、新鲜的资讯,提供一个即时快速的即时交流模式。大学生应学会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努力汲取养分,成长自己。首先,大学生应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优秀的新媒体使用习惯。能主动识别新媒体信息的良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克制不良的使用行为,自律自强。其次,大学生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熟悉其规律和特点。大学生能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优劣,对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自由性等有充分的认识,不沉迷网络世界,能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顺利切换,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活动,做一名文明、健康的新媒体使用者。最后,大学生应利用新媒体成就更好的自己。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和优秀出众的技术能让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便利,获取学习资源更加方便。总之,科学利用新媒体,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视野和见识,让大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1]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受访者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题解教育『三问』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