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杜甫死后的归葬处

2018-01-12 16:49元先礼
文史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偃师耒阳平江

元先礼

迄今所知,杜甫墓在全国有8座,它们是:湖北襄阳杜墓、湖南耒阳杜墓、湖南平江杜墓、河南偃师杜墓、河南巩县杜墓、陕西华州(华县)杜墓、陕西鄜州(富县)杜墓、四川成都浣花溪杜墓。其中襄阳、华州、鄜州和成都的4座已能确定为纪念性的衣冠墓或空棺墓;其余4座则难以断定,因为有关学者多能举出一定理据称是杜甫埋骨处。

一、耒阳墓:最早见诸文字的杜墓

耒阳杜墓,在今湖南耒阳市城北一中校园内。这里曾是杜公祠和杜陵书院遗址,有杜甫堂、杜甫塑像、“杜陵书院”石碑等。耒阳杜甫墓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呈正方形,四周有近一米高的石栏杆,直径约五米的墓堆正居其中。墓堆南面墙上镶有一块小石碑,上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题款为“景定(宋理宗年号)癸亥夏孟县令王禾立石”。墓地还有一块倒地石碑,为近代人所立。耒阳杜墓之东即耒水,今仍可以通航,北可至衡阳、洞庭,南可达郴州。耒水中有一小岛,号称“落靴洲”。在今所见8座杜墓中,耒阳杜墓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座,而且有关文字甚多。关于耒阳杜墓的来源,略有四说。

一是唐人李观的“空墓”说。李观著《杜传补遗》云:

甫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洲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在下求之。聂令乃积守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

二是晚唐郑处诲的“卒葬”之地说。郑处诲《明皇杂录》载:

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县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三是宋敏求的“初葬墓”说。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有云:

杜甫终于耒阳,藁葬之,到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

四是清《耒阳县志》的“衣冠墓”说。《耒阳县志》有云:

值江水暴涨,陡旬不得食,聂令徙舟迎之,馈以牛炙白酒。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为水漂溺。遗靴洲上,聂令徙置为坟墓焉。

那么,究竟耒阳杜墓是真还是假?杜甫死后是否葬身耒阳?千百年来,信之者有之,疑之者亦有之。信之者,如崔珏、裴说、孟宾于、罗隐、曹松、齐己等;疑之者,如王得臣、黄鹤、鲁訔、仇兆鳌、浦起龙等。

二、巩县墓:现存最大的杜墓

由今河南巩义市(唐代巩县)老城向西北行约六千米,过伊洛河大桥,登上康店村西侧的邙岭,即可见一座高大的坟墓,这就是巩县杜墓。此墓高约十米,前些年因平整土地取土,又在墓堆下形成了一个长约二十米的平台。巩县杜墓为现存杜甫坟墓中最大的一座。杜墓东南十余米处尚有两座小墓,相传是杜甫之子宗文、宗武墓。巩县杜墓前有两块石碑,前碑题“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后碑题《杜少陵墓》,均是清代前期所立。

巩县原是杜甫故乡,曾祖杜依艺做巩县县令,自湖北襄阳迁家于此。所以,关于巩县杜甫墓的性质,持迁葬墓者居多。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始于宋代。北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载:

杜甫终于耒阳,藁葬之,到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子美墓诗,岂但为志而不克葬,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司马光过后百余年,徽宗朝进士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几乎原文照抄了司马光的话。但这段话,也非司马光所言,而是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里的话(前述“耒阳杜墓”已有引),被人误抄入《温公续诗话》,又被《皇朝事实类苑》转引。

明清时期,巩县杜墓的记述资料较为详细。现仅引清代两则以述。康熙年间(1662—1722年)立于杜甫墓前的《杜少陵墓碑》说:

又读《偃师县志》云:“先生归葬尝祔于当阳侯之墓侧,復移墓于巩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河南府志》记载则更为详细:

按偃志据元微之撰墓铭,以工部墓为在首阳山前,当阳侯之墓次。而巩县康家店邙山上,有工部墓,志遂以为始葬偃师而复迁巩。今考微之作墓志时,乃途次荆楚,据谱谓当葬当阳侯之墓次,其实归葬于巩,不葬于郾也。

那么,巩县杜甫墓就是真墓吗?当代学者论此,明显分作两种观点。肯定论如傅永魁《关于巩县杜甫墓问题》(载《草堂》1982年第2期)一文。傅先生根据他对几经调查收集到的有关杜甫墓在巩县的情况及唐代元稹所撰墓志和碑序资料的分析,认为“巩县杜墓确系杜甫归葬之处”。

否定论如冯建国《杜甫四墓考》(载《草堂》1987年第1期)。冯先生指出,有关巩县杜墓的宋人记述说杜甫死于耒阳,但没有说明改葬巩县的原因,疑有误,不足为据。巩县是杜甫出生之地,其葬巩县虽有可能,但事实上有两个问题说不通:一是归葬偃师,无可辨驳,再由偃师迁巩,却无充分理由和依据;二是巩县杜墓距杜甫故里尚有数十里路,今巩县杜墓所在与《诗话类编》所载传说有关,但可能性甚微。所以,冯先生认为“巩县的(杜)墓,很可能是杜甫故里的人民,为表示对杜甫的怀念之情所修建的一座纪念性的空冢”。

三、平江墓:旅殡岳阳的杜墓

平江杜墓,在今距平江县城十六千米的小田村。墓堆高一米三,直径约有八米,墓墙用红砂石垒砌。“文革”中,此墓曾被掘打开,现仍有残洞、残迹可见。平江杜墓正前有一块石碑,中书“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立。墓南有杜氏词,门额上有石刻“诗圣遗阡”四个大字。“杜氏祠”建于清末。

有关平江杜墓是杜甫归葬处的资料,值得重视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的说法,其云杜甫:

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另一条是清《平江县志》上的记载,曰:

甫襄阳人,自蜀归后,客耒阳,病卒。宗武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嘱其子嗣业归祔偃师,未果,流寓于此,遂家焉。……宗武嘱其子归祔,特叮咛付托之词。而大历间烽烟四警,或不果归,无足怪者。平为岳属,元微之撰墓志所称岳阳之殡,当指平江言之,现今墓在小田,后裔犹存诰敕谱牒,又有确证。endprint

这后一条资料,确指平江墓为杜甫葬所。其除了有诰敕谱牒可证外,主要依据于元稹墓志。但元稹虽述及杜甫“旅殡岳阳”,却并未说就在平江。因此,《平江县志》所记,在这点上比较牵强。

平江杜墓的真假问题,明清以降即已争论不休。明人陈垲《跋杜氏诰敕》,评述杜甫与平江的联系,包括平江尚存的杜甫遗物、后裔,乃至家族谱牒都有详细记录,却惟独不提说平江杜墓。看来,陈垲并不相信平江是杜甫归葬地。但是,到了清代,不仅上引《平江县志》认为杜甫死后确是葬在平江,而且有的学者还考论其事,肯定其说。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与张岳龄《杜工部墓辨》。至于当代学者论平江杜墓,也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如前引冯建国《杜甫四墓考》就不同意平江墓是杜甫真墓。冯先生的论点有三:

其一,陈垲《跋杜氏诰敕》对杜甫在平江的遗物、后裔、谱牒记录甚详,但却没有提及平江曾有过杜甫墓。如有,当不会不载。

其二,唐宋元明四代均无有关平江杜墓的任何记载和传说,只是到了清末才由平江的一些文人提出此案;而所依据的资料和证据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向壁虚造,不足为凭。

其三,元稹《墓系铭》中的“岳阳”,是唐之岳阳。这是指巴陵县治所在的小范围,而不能成为辖有平江的岳州的代名词。

梁文忠则在《略谈杜甫的死因及平江杜墓》(载《杜甫研究学刊》1988年第3期)一文里肯定平江是真墓说。梁先生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说:

其一,元稹“旅殡岳阳”,“殡”者,“殓而葬”,也就是放在岳阳。当年杜甫家境贫困,杜甫儿孙将他寄放岳阳,时间不可能很长。

其二,元稹所说的“岳阳”泛指唐时岳州,辖巴陵、华容、昌平(即今平江)、沅江等县。

其三,上引清《平江县志》记述是确切的。

其四,宋诗《过杜工部坟》有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这是宋人肯定杜甫墓、屈原墓都在汨罗江畔的平江县的佐证。

四、偃师墓:叶落归根的杜墓

偃师杜墓,坐落在县城以西首阳山前的杜楼村。今杜楼村分前后两村,南北相距约半里,杜墓坐位于两村之间。

偃师杜墓外貌呈八角形,青砖垒砌,直径约十米,高二米五。墓前有一块近三米高的石碑,正身刻“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系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立。现今偃师杜墓南侧为杜楼中学,校内一排教室的墙上,砌着十块石碑,也属乾隆时所立。右面的五块是汤毓倬撰写的《重修唐工部拾遗杜文贞公墓记》,左面的五块是河南尹张松孙写的《偃师城西北土楼村谒杜文贞公墓诗》。

偃师杜墓的正北方有杜预墓,两墓相距里许。杜预墓的规模比杜甫墓小。

有关河南偃师杜墓的资料这里主要列两条。一是元稹《杜君墓系铭》所言:

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

二是乾隆朝《偃师县志》的记載:

唐杜甫墓在县西土楼村。有《一统志》:“杜甫墓在县首阳山。《通志》:杜甫墓在土楼村。元和八年,元微之志其墓。毓倬按刘昫《旧书》甫本传载,宗武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首阳山之前。唐元稹杜甫墓志亦云: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祔者,祔当阳侯(杜预)墓也。是甫墓在偃师土楼无疑义。

杜甫死后初葬过一次,后来是否迁葬河南偃师?这是一桩疑案,今人论及此,也是各说不一。

《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载有曾意丹《介绍一块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墓志——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并序》一文。曾先生讲:“偃师与巩县的杜甫墓应该是真的,只不过一是始葬地,一是迁葬地而已”。

但是,张中一先生却不以为然,他在《巩县与偃师杜甫墓辨析》(载《草堂》1984年第1期)一文中强调指出:

第一,田野考古发现,巩县和偃师杜墓并非唐墓,更非杜甫真墓;钻探表明,偃师杜墓目前尚无法证实是一座墓葬。

第二,巩县与偃师有杜甫迁葬墓之事,是由元微之《杜君墓系铭》引起,但是实际上有关迁葬的时间、具体经过情况,元微之并不知道,所以《墓系铭》也未记述。可以肯定,所谓迁葬之事,是元微之听杜甫孙子杜嗣业传闻。

第三,杜甫迁葬是杜甫本人的遗愿,杜甫的子孙也都有过迁葬计划,但是,这一计划是否完成了?无法找到证据。以当时兵荒马乱、交通梗阻和杜嗣业之贫寒而论,迁墓计划并未完成,杜甫仍魂悬湖湘之平江。

前引冯建国先生《杜甫四墓考》则认为《偃师县志》证杜甫墓在偃师土楼是可信的,并列论了三条理由:

第一,元稹《杜君墓系铭》中有“襄祔事于偃师”“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之言。此为杜嗣业亲述,元稹笔录,他们是最了解杜甫殡葬情况的人。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时,他们的话没有理由去否定。

第二,乾隆《河南府志》载:“而偃师得有旧庐者,盖当阳侯墓在偃师,故偃有守墓旧居”。偃师有杜甫世传产业,有地在杜楼村。杜甫年轻时,在这里生活,因而感情很深,弥留之际一再嘱咐迁葬魂归。杜甫的宿愿到底还是实现了。

第三,偃师是杜甫远祖当阳君杜预归葬之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及祖母均葬于此。杜楼村是杜氏家族墓地,杜甫是个家族观念极强的人,他也一定与他的祖辈、亲族们长眠在一起。[1]

五、杜甫最终归葬处仍是一个谜

以上所说四墓,耒阳墓和平江墓在湖南,巩县墓和偃师墓在河南。湖南是诗人去世之地,河南是诗人的故里,在理论上都有成为杜甫归葬地的可能。但当时的实际情况似又为这种可能的兑现设置了种种障碍,而现代考古调查也无法提供有力证据。所以,现存四墓中孰真孰假,究竟何处才是诗圣杜甫的最后归葬地,确乎是一个谜。我们查《中国名胜词典》,其在“河南·巩义市·杜甫墓”条下是这样介绍的:

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一说死于耒阳),因家人无力安葬,灵柩厝于岳州(治今湖南岳阳)。元和八年(813年),其孙子杜嗣业才迁 葬于巩县(今巩义市)。一说迁葬河南偃师首阳山下,今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在湖南耒阳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我们认为,在目前诸说有理而又都似欠通的情况下,像《中国名胜词典》这样诸说并存、平实介绍的方法,是现实而科学的。

注释:

[1]以上四节资料,参见李殿元、李绍先:《杜甫悬案揭秘》(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相关部分。

[2]《中国名胜词典》第三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偃师耒阳平江
大力传承党的红色基因 奋力建设现代化新耒阳
偃师区关工委召开2023年工作谋划会议
偃师区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耒阳:4747人“赶考”
Love across Planets
Achilles Heel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