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题目套路,激发表达兴趣

2018-01-13 00:22黄赟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作文题目套路

黄赟

摘 要: 写作文是在纸上表达自我。当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感到厌烦、苦恼,或盲目使用僵化套路模仿写作时,作文水准自然难以有质的提高。设法打破作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题目套路”,以“转化题目”的方式对作文教学进行“破题”,便可有效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真正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作文 套路 表达兴趣 作文题目

一、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套路

作文总是最难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不对此深有体会。难在何处?面对作文作业,学生或是兴趣匮乏,毫无写作兴趣,只求糊弄了事,互相仿造文本,弄虚作假成为习惯,甚至抄袭为之;或是以“优秀作文选”之类的文本为尊,陈陈相因,套用他人构思和词语,空话套话不断,写起来平淡无奇,读起来味同嚼蜡,得分也不高。对此,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教学双方都对作文训练苦恼不已。

作文除了题材和篇幅受限之外,与其他写作文本如小说、散文、杂文、说明文、非虚构写作等并无本质区别;同它们一样,作文的本质就是自我表达。当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思维,调用文学技能,顺利表达出自己的思考时,一篇优秀的作文即告完成,学生就掌握了合格的写作技法。

培养文学思维、学会文学技法并不容易,根本性的措施唯有打破僵化思路,令学生产生自我表达的兴趣。下面,将通过对八种小学作文教学主题的讨论和转变,试着打破一些经常出现的作文教学僵化套路,从中挖掘出学生真正的兴趣点。

二、关于写人——“写一个熟悉的人”转变为“写一个你在意的人”

文学即人学,立人物形象乃是写作艺术的根本目标。“写熟悉的人”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题目,正因为常见,所以学生容易偷懒,套用的俗套尤其多。这一类选题的空话套话往往十分好找,人物形象的描绘时常千人一面,多是学生榜样、优秀分子、表现活跃的同学、家长及老师等,原本应是生动独特的描述,变成了毫无个性的优秀人物事迹展览,实则没有培养出学生对人物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无法练就一双“文学的眼睛”。

不妨转换题目,将其改为“你在班上最在意的人”。“在意”,即调用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和主观审美,让学生体会到:关注一个人,就是关注他/她的外貌、语言、行动,并引申到他/她的个性、经历、背景,最终引出他/她与作者(也就是学生自己)之间的互动事件。

尝试让学生问自己:我在班上最喜欢谁?最讨厌谁?最关心谁?谁跟我有过一桩特殊的往事?当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描写对象开始在学生心中浮现,届时不仅学生不必再烦恼写作素材的匮乏,更能燃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令他們不自觉地调用日常观察积累成果。千人一面、空话套话、“事迹展览”等现象就不再有生存的空间。

三、关于写景——“写一个美丽的画面”转变为“写一个奇特的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美妙的景物可以引发读者共鸣,令读者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由教师提出的“美丽”概念往往主观,未必能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判断契合,一些学生只能“以不美为美”乃至“为美而美”,描写或单调乏味,或虚假堆砌,无法动人,不得要领。

景色若要感动读者,首先必须感动作者自己。试着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一个奇妙的画面”,以学生自己感到奇特风景为中心。例如秋天的景色描写,谁说只有秋高气爽、果黄叶红能写?一场萧瑟的秋雨,一阵猛烈的秋风,一次燥热的“秋老虎”,一股早到的冷空气,一群争相采购月饼和大闸蟹的市民,一场盛大的国庆活动……仅仅是关于秋天,就有太多可写得有趣景致。调用学生的自我回忆,善用儿童好新奇的心理特质,将他们的眼和手打通,就不难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四、关于风景名胜——“写一个自然景观”转变为“写一处惊人的景观”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学生都有旅游的经验,相应素材并不难找;好的风景描写,首先必须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学生跟随家人出游,看到景观未必真能打动自己,他们只能模仿现成课文,将其写成一篇机械性的“景点说明文”。有些教师喜欢在春游秋游之后布置写景作文,学生不但缺乏选材余地,还因为“玩过了还要写作文”产生逆反心理,更无法激起表达欲望。

将题目转变为“一处惊人的景观”,激发学生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在回忆中选择那些具有冲击力的景观——写一座山,不要光写它美,更要写它多么高,它多么难爬,多么炎热或寒冷;写一片海,不要只写人多水蓝海鸥飞,更要写它磅礴的波浪,写它响亮的涛声,写它强劲的海风,写海滩上遍地的奇特动植物;写一座城,不要只知道“车多楼多人多”,更要用修辞手法描绘出车流如何嘈杂、楼宇如何庞大、人群如何拥挤……震撼了作者自己,自然能震撼读者,自然做成了优秀的文字。

五、关于写事——“快乐的课余生活”转变为“课后一件奇特的事”

这是历史悠久的题材,套路尤其多,总离不开“有人学习有人打球有人踢毽子”的俗套,难免成为大杂烩和文娱活动大拼盘。试着将题材转变为“课后一件奇特的事”,缩小选题范围,强调学生的“事件意识”——重要的不是“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而是“有一件事值得我去说说”,促使学生思考这件事的本质:它是谁干的,什么时间地点干的,开始怎样,过程怎样,最终如何结束。学生用纸和笔回忆这件奇事的同时,记叙文相关各个要点得到自然的训练,毫无强硬生涩之感。

六、关于回忆——“我去过的地方”转变为“我经常想起的地方”

“写一个去过的地方”,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从经验素材中挖掘挑选表达内容。这种挑选行为非常重要,是培养“文学思维”的重点。即便对小学生来说,去过的地方至少成百上千,需要训练他们拥有文学眼力,挑出最有价值的一个地点。

可将题目转变为“我经常想起的地方”。之所以不取“令我难忘的地方”为题,一是为令学生感到新奇,二是提醒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记忆:人的记忆力有限,那些不经常想起的地方一定不是太重要的;反之,一个让学生时常想起的地方,必然令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取材上不作任何限制,一家饭馆、一间小店、一户人家、一处报亭……任何地方,只要学生经常想起,就必然对学生有重要意义,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七、关于自己——“自我介绍”转变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介绍”切忌写成自我表扬或自我检讨。实际上,自我介绍是改变方向的写人训练,唯一不同的在于这时的素材是学生的自我回忆与分析。学生在思考和回忆自己时,不会受限于素材匮乏,相反会陷入素材过多、不知说哪头好的境地。

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为题,定义可随意,原则是越有趣越好,例如“我是个胆子大的人”、“我是个不怕疼的人”等。学生以阐明这样的定义为目标,学会根据写作目标,有目的性地挑选素材,综合运用语言、动作、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诸如“别人对我的评价”)等手法,将个性表达清楚,不但思路清晰,写作过程更富有趣味。此题目还可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写人训练产生互动,交换出题。

八、关于学习——“我学会了它”转变为“我终于学会了它”

“学会某件事”,讲的是一段时间内的一次综合性事件,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跨度较大,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书写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不过倘若学生抓不住叙事的重点,很容易将其写成变相日记或流水账。

其实,记叙文在原理上与小说相同,情节展开的关键在于矛盾的发生。将题目转变为“我终于学会了XX”,显露“我”与“XX这件事”之间的矛盾,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为了克服困难,“我”做了些什么事。如此,学生写作时就会有目的性地挑选记忆素材,思路一旦清晰起來,文字就不再平淡。将困难摆在前面,为叙事架设一个天生的悬念,学生写作时能进入一种兴奋状态;对于读者(也就是老师和阅卷老师)来说,悬念开头的记叙文能带来较好的阅读体验。

九、关于故乡——“我的家乡”转变为“我住的地方长什么样”

“我的家乡”之类的题目在实际教学中切忌生吞活剥,而要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当下城市学生为例,他们大多自小生长在城市家中,许多人甚至从未搬过家,大多没有明晰的“故乡意识”,容易出现生搬套用作文模板、虚构自己生活经历的不良文风。

其实,学生现在所居住的地区即是他们的家乡;家乡的空间概念还可以缩小,城中的一个区、一个街道、一片居民小区,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家乡”。对这样的地方,学生一定有话要说、有素材可挖掘,而对“家乡”概念的定义,出题时就要事先确定清楚。

“家乡”二字还隐含着时间观念——作者在过去某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在这处地方住了很久,看到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并存留了很多回忆。以此为题,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写事,都要向学生强调“时间”的观念,训练学生挖掘自己的回忆,力求让学生找到打动自己的那个“点”,再以此作为线索,挑选出相应的记忆素材,围绕那个“点”进行书写。这中间最关键的在于,这个“点”对学生来说一定要有意义,一定要是让学生有所触动的地方:或是怀念,或是感慨,或是不满,或是悲伤……总之,只有“心有所感”,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分可拿。

参考文献:

[1]袁浩,戴汝潜.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小学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张秀霞.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作文题目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