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周恩来精神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2018-01-13 01:41刘仁明徐寅寅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内涵意义

刘仁明 徐寅寅

摘 要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面对这一时代高校教育之问,同样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一种模式,周恩来精神中本有信仰与担当竟与之高度契合,使得周恩来精神育人在新时期下焕发新的活力与意义。

关键词 周恩来精神 立德树人 内涵 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周恩来精神育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615)。

作者简介:刘仁明,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寅寅,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59

一代伟人周恩来是全党楷模,其崇高的人格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如果说1998年之前关于“周恩来精神”的概念还只是少数学者坚持的观点,那么到了周恩来百年诞辰的时候, 它最终成为人们的共识。 以周恩来精神育人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有些学校创新采用了评选周恩来班、评选周恩来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的全员育人模式。作为一种育人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基础,这理论基础必须面对现实、回应时代命题。在去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的回答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新时期下周恩来精神育人如何对应国家的要求,如何在理论上回应这样的要求,从而彰显周恩来精神育人的生命力,正是本文探讨宗旨所在。

一、为谁培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凸显国家意志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必然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执政者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无论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都如此。“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

换句话说只要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存在,那么反映这个国家或政党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就存在。而高校育人工作则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所以育人工作也必须具备明确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性。

近些年来,香港的“占中”事件、台湾地区的“太阳花运动”其中坚力量绝大多数是大学生或年轻人,他们的行为破坏国家安全,背后的目的直接是分裂国家,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西方的多党制、总统选举、公平投票、言论自由甚至总统可以被免职等等一系列看似“民主”的制度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对历史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恩格斯指出“正是因为马克思,才使现代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认知到自身解放所需要的条件。”

历史的事实证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思想,就必须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即便原来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也会蜕变为资产阶级的政党。 21世纪以来的中东多个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

所以我国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培养接班人,而不是掘墓者。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坚决反对一切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点在周恩来精神中有深刻的体现。原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周恩来精神的解读而言,体现主观性最强烈的是“无限忠诚”和维护“团结和统一”这两点。特别是把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摆在周恩来精神的第一位。

周恩来旅欧期间曾当得知国内觉悟社社友黄爱被湖南军阀杀害,悲愤之余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写下革命诗歌《生别死离》:“没有耕耘,哪来收获?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曾在《少年》期刊上发表《共产主义与中国》、《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等文章,文中写道“在马克思以前,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空谈;自马克思之后,用严谨的科学精神来探究当代的社会经济,并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得出阶级斗争这条根本主线,这完全能顺应社会客观规律发展与变迁,从而得出“最公平的分配方法,最有效的生产制度,使生产者公有其生产品,而共同分享之。” 在旅欧的四年里,青年周恩来已经成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有相当研究且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

童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青年的周恩来目睹了政府软弱无能、国家饱受列强蹂躏,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周恩来找寻救国存亡之道,而马列主义的出现正好也契合了这一需求。周恩来因为爱国选择马列主义,成为共产党员;不仅是周恩来的个人认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只有马列主义、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才能使中国变得富强。所以周恩来这种爱党爱国、坚定政治信仰的精神完全符合高校育人的意识形态要求。在这种精神的引领和熏陶下,我国的高校必将培育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某种精神能否被用来进行育人是要有极高的意识形态要求的,它首先必须建立在爱党爱国的基础之上。如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则不能作为育人的指导思想。如我们这些年谈起过的“女排精神”、“工匠精神”,虽然这些精神中也包含着积极、引人向上的思想,但由于缺乏爱党爱国这样的内容则不能用来作为育人的指导思想,至少不符合当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培养什么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彰显党的宗旨

习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服务于巩固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为我国高教事业指明了方向,培育什么样的人,答案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而说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确切的说要在为人民服务前加上“全心全意”四个字。1954年在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 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不管是我们的经济工作还是财政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就是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邓小平同志在谈及周恩来时说:“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十二小时, 有时甚至在十六小时以上, 一生如此。”“为党为民、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是党对周恩来的准确评价。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周恩来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但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思想上的理解却是高度一致的。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直到去世,周恩来所佩戴的胸章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在“文化大革命”苦撑危局时也曾说过, 他的一生只有八个大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由此可见周恩来最高的价值信仰或“周恩来精神”的真谛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现在大学生成长于90年代,在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击下,利己主义的意识明显增加,表现在凡事首先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明确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不愿意从集体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回顾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的道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赢得民心。所以老一辈的共产党人都有这样的意识,甚至我们的父辈经历了新中国建设的困难时期,都会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因为越是在困难年代,人心越会团结一致,因为只有集体好了,个人才有可能好。但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个体的利益开始凸显,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愈发单薄,更不敢指望他们能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没有为集体、为人民的服务意识,在关键时刻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即使爱党爱国的口号喊得再响亮,行动上却无法真实的奉献,在關键时刻又怎能期望他们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笔者认为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大到可以发明创造,造福整个人类;也可以小到举手之劳帮助身边的人。只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有这个意识,这个民族就有希望、这个社会就有希望!

在新时期下,周恩来精神育人很好的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两个根本性问题,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育人体系。关于如何培养人笔者认为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基调明确后,具体的操作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注释:

黄明理.“周恩来精神”的提出过程和研究方法.北京: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汪浩.周恩来精神的实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4).

周恩来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46,47.

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内涵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活出精致内涵
有意义的一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生之意义
挖掘习题的内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