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业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8-01-15 03:10王怀禹
猪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猪猪场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

养猪业是我国养殖行业中发展最快、产量与产值最多的养殖行业。我国养猪业历经养猪模式、养猪区域布局、养猪场和生猪品种的历史变迁,养猪行业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养猪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公认的养猪大国。

1 养猪模式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养猪业发展时间段为标准划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散户养猪模式、规模专业养猪模式和自动化高效养猪模式3个阶段。

1.1 传统散户养猪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这一阶段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恢复期,在这个粮食匮乏的阶段几乎没有规模猪场的概念,养猪生产是农民的一种家庭副业,目的是为了积肥与肉食品自给,养猪业的主体形式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型养猪。农户主要饲养中国的地方猪种,一个人饲养几头母猪或者几头育肥猪,靠野菜、粗糠、少量的玉米等饲喂,生产效率极低。

1.2 规模专业养猪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一阶段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快速时期,养猪生产已开始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规模化养猪已成为发展趋势,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规模猪场,国外高产猪种开始引入国内猪场,采用饲料养猪成为中国生猪养殖的主流,猪场采用集约化和机械化管理,单个猪场饲养规模扩大,一个人饲养几十头母猪或几百头育肥猪。

1.3 自动化高效养猪模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是我国养猪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将欧美先进的自动化饲养理念引入国内,规模猪场逐步采用自动化的设备设施,减少劳动力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一个人饲养几百头母猪或几千头育肥猪,初步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2 猪场的变迁

随着我国养猪模式的变迁,猪场也随着发生改变。猪场的结构和设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从农家化猪场到现代规模化猪场五代猪场的历史变迁。

2.1 农家化猪场

农家化猪场适用于小规模养殖模式,一般采用双曲砖拱结构,实心地坪,双列圈,自然通风,人工饲喂。优点:在当时造价最低,是一般同类猪舍造价的1/3。缺点:通风不好,实心地坪卫生差,夏季降温效果差,冬天保温设施差。

2.2 雏形化猪场

房顶采用泡沫拱顶结构,带猪厕所,实心地坪,热风炉加热,自然通风,全自动饲喂。优点:带有猪厕所,猪夏季定点排粪;小单元养猪,能做到全进全出,全自动饲喂,节省人力。缺点:猪不能在冬春秋季做到定点排粪,且猪不断搅动猪厕所内粪水,舍内氨气大,卫生差。

2.3 改进化猪场

采用第二代漏缝条高架网床饲养,热水炉加热,自动喷雾降温,猪舍顶部和侧面安装有可调通风窗,小单元饲养,单元间设有“壁炉型”通风洞通风。优点: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通风好,热水加热,节约煤电;高架网床,节约用水,夏季降温效果好。缺点:漏缝条光滑,猪易滑倒,损伤肢蹄。

表1 各区域生猪生产统计

2.4 规模化猪场

猪舍内部地坪采用漏粪地板和实心水泥地面相结合,实心水泥地面用水暖加热,冬季供暖利用率更高;房顶采用大跨度拱形彩钢瓦,中间保温用挤塑板吊顶;通风模式:采用隧道式负压通风和屋顶通风口相结合的方式,屋顶采用无动力风机,降低了春秋季节通风对电力的需要。优点:冬季供暖更节约能源。缺点:环境卫生差;饲养员劳动强度大;每单元占地面积大,养猪多,不能完全作到全进全出。

2.5 现代规模化猪场

采用全高架网床联体猪舍、屋顶用透光带采光、独立小空间全进全出、全自动饲喂、全自动水暖加热、全智能通风膜。内部结构改进有:外墙壁用10 cm泡沫板加玻璃丝网沙浆保温;房顶用双层热镀锌彩钢板加10 cm 12 kg泡沫复合板。优点:联体猪舍首次采用屋顶采光的模式,解决了联体猪舍采光难,舍内空间大的问题;降低了房顶高度,舍内空间压缩了近1/3,对舍内小环境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育、育肥舍全部采用全自动智能负压通风模式。猪舍房顶采用双层镀锌彩钢复合板,密闭性好,减低了舍内小环境对人为操作的依赖,同时保育舍网床采用塑料地板,使断奶小猪对网床的适应更快,减少仔猪断奶应激;怀孕母猪料槽采用水料一体的通槽设计,能随时对槽内残余饲料进行清理,解决了以往猪舍食槽残余饲料霉变问题。保育舍、育肥舍统一采用干湿饲喂器,降低了料槽使用成本,避免了饲料的有形浪费现象,饲料利用效率更高,饲养成本更低。

3 养猪布局的变迁

我国的养猪业长期处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生猪产量一直较低,尤其是西北地区。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格局逐渐发生变化,生猪生产地开始从南方粮食主产区向北方粮食主产区转移,从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山区和周边地区转移。生猪生产布局逐渐向华北、东北地区集中,东北地区已逐渐由主销区转变为主产区。华北、东北主产区的生猪生产增产明显,而东部沿海主销区的生猪生产减产趋势严重,产销区之间生猪生产量的差距在持续扩大。2010年的生猪出栏数据显示,中国南方地区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仍高出北方30.40%,西南、华中、华南、华北4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6.61%,而西北、东北两个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3.39%,尤其是广袤的西北地区,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42%;河南、广西、云南、辽宁、黑龙江的增产优势明显,广西、云南、辽宁、安徽逐渐由生猪主销区转变为生产区,浙江和江苏的出栏量下降明显,浙江已完全由主产区转变为主销区。中国生猪生产布局逐渐优化,但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依据各地产业现状和发展空间,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近5年生猪生产情况见表1。规划明确指出四个区域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发展区任务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约束发展区主要是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提高粪便综合利用水平;潜力增长区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有序承接南方水网地区生猪产能转移;适度发展区突出区域特色,发展地方特色生猪产业。

4 生猪品种的变迁

4.1 脂肪型、兼用型及地方猪种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我国猪品种以脂肪型和兼用型如中约克夏、巴克夏、苏联大白猪及地方猪种等为主要品种。以引进的脂肪型和兼用型猪与地方猪进行二元杂交为主要杂交方法,筛选一些优良杂交组合生产育肥猪。以“着重加强地方品种选育,同时积极培育新猪种”为主要育种目标,推动了兼用型猪新品种培育工作的开展。如1972年“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成立后,提出了“着重加强地方品种选育,同时积极培育新猪种”的方针,有的地方还提出了“三化”,即“公猪外来化,母猪本地化,商品猪杂交化”,这一时期培育出的新品种主要有哈白猪、上海白猪、北京黑猪、新金猪等。

4.2 瘦肉型品种(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逐步开始由培育脂肪型、兼用型猪向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种(系)转变。如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始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培育和杂交生产,特别是1980—1982年直接从原产地引进了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美国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等世界著名瘦肉型猪种,加速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工作和杂交生产的开展。

在育种技术上,广泛采用育成杂交、级进杂交、品系繁育、后裔测定、同胞选择、活体测膘、BLUP(无偏线性回归)等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开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先后培育出了三江白猪、湖北白猪、浙江中白猪等一批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并于1985年在我国武汉建立了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标志着我国种猪选育工作步入新的阶段。

在育肥生产中,广泛开展杂交组合试验和配合力测定,筛选杂优组合生产商品育肥猪,如“六五”攻关期间,全国各地广泛利用外来瘦肉型猪和本地猪的杂交试验,优选出了杜湖、杜浙、杜三、杜长太、杜长大等多个杂优组合,促进了我国商品瘦肉猪生产的蓬勃发展。

4.3 养猪育种配套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畜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类猪种基因资源,培育出了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性能和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猪育种已转向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培育,并配套生产。种猪测定工作也以得到广泛开展,集中测定工作继武汉之后,在北京、广东、四川、浙江也相继展开;现场测定在大型种猪场广泛应用,遗传评估方案开始试行。同时随着国际动物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在我国猪育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主要研究内容是猪的重要经济性状(瘦肉率、背膘厚、肉质性状、生长速度、产仔数等)的 QTL(数量性状座位)定位以及主效基因和分子标记的分离、鉴定,并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5 未来几年养猪发展趋势

5.1 养猪生产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及玉米主产区转移

受环境刚性约束,生猪生产区域布局从东部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中国东北及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饲料资源丰富,是生猪养殖重点发展的区域。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养殖基地;要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对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种源供给;针对区域内气候特点,探索生猪养殖的科学模式。中国中部和西南部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重点是持续稳步发展,成为稳定国内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发展空间受限,其重点是优化布局,稳定养殖规模,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生猪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猪生产,部分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确保区域内猪肉自给率稳定。

5.2 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未来养猪业的主体

尽管规模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方向,但中国人口众多,生猪消费量巨大。建设大型养猪企业投资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成本高,防疫难度大,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难以全面推广。真正要解决中国的猪肉供应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较好的模式。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一般年出栏500~3 000头,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其优势是经营灵活,有土地,生产成本低,污染治理和猪病防治较容易;同时,专业从事生猪的饲养,防疫、设备、种猪更新交由大中型的专业公司。这种适度的规模经营将能够有效克服养猪业生产的瓶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规模化养殖与效益并行。针对中国的实际,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大,可以建设环保比较好、硬件设施较好的家庭猪场;南方人多地少,可以依靠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发展养殖大户,通过社会化组织去协调解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计未来我国养猪产业,大型和超大型养猪企业占30%,中小型的家庭农场和养猪大户占70%。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

5.3 农牧结合的生态养猪模式

生态养猪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生态养猪的要求:一是要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即按照种植业和周边土地的消纳能力(承载量)布局畜禽养殖和规模。二是要推进清洁养殖,加快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粪污产生。从源头减量,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重金属和抗生素的使用;在过程中控制,实施干清粪,雨污分离,节约用水;加强终端处理,沼气利用和固液分离。三是重视科技开发,政府投入资金进行良种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建立优质种源库,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四是要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的通道,实施生态养猪+沼气+绿色种植(粮、果、林等)的农牧结合养猪方式,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同时解决畜禽“吃”的饲料问题和“排”的粪尿问题,从而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4 养猪生产朝着健康、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发展

规模化养猪产业的发展必将推进健康养猪生产。具体表现为: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猪场设施设备。通过改进猪场设计,采用自动化设备喂料,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降低人工生产成本,减少生猪的应激反应,改善饲养环境,使猪场建筑结构和设备明显提升;通过物联网,实现栏舍温湿度监控、窗帘控制、灯光控制、喂料控制、氨气检测、清粪、视频监控等,以舒适的养殖环境保障猪群健康。二是利用精准的营养技术,确保猪肉质量安全。包括使用益生菌等安全无残留添加剂,禁用抗生素、高铜高锌;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大幅度减少微量元素用量;使用植酸酶,完全替代磷酸氢钙;添加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减少应激反应,改善健康和肉质。三是实施分阶段饲养,最大限度提高饲料利用率。在生猪生长周期中,根据不同体重阶段生长肥育猪采食量,使饲料中营养成分与猪生长发育需要相匹配,以节约饲料成本和减少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5.5 生猪养殖业分工更加明确

对于中国养猪业来说,随着行业与技术的发展,养猪产业分工将进一步加快。一是养殖结构分化。全国范围内500头以下的小型散养户因疫病问题、市场风险、经济收入等原因大量退出,小而全的猪场将逐渐减少;规模化猪场和农村养猪户(场)将根据自身情况、市场和地区优势选择生产定位。二是猪场分工明确。养猪业中,种猪场、扩繁场和肉猪场分工明确。专门从事育种的公司将会不断出现,专注于品种的纯种选育,一般种猪场则致力于扩繁二元杂交工作;像温氏、中粮、双汇等上万头母猪的企业,将更关注于公司化饲养母猪,以高度自动化、规模化取得经济效益;肉猪将以适度规模的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家庭农场)养殖为主。三是生猪屠宰一体化。“就近屠宰,冷链运输”的屠宰、加工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推进,形成以跨区域流通的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为主体,区域性肉品加工企业定点屠宰为补充,梯次配置、布局合理、有序流通的产业布局。

5.6 “互联网+养猪”是大势所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型饲料企业兼并中小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大型养猪企业发展饲料企业,集团化、一体化、全产业链步伐将加快,“互联网+养猪”是大势所趋。当前,不少大型农牧企业都纷纷以“互联网+”为平台,从猪场管理、电子商务、产业金融等多个角度切入生猪养殖产业,以谋求新的业绩增长点。2015年8月,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002477)成立新融农牧,在众多农牧“互联网+”平台中脱颖而出。截止2016年年底,新融农牧完成加盟会员企业约400余家,管理养殖场商品肉猪规模约300万余头,平台交易累计金额约14.4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互联网+养猪”的大型农牧企业除雏鹰农牧的新融农牧外,还有大北农的农信商城、雨润集团的汇通农牧、伟嘉集团的嘉农在线以及正邦集团的小牧人商城等。此外,不少知名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利用其互联网优势,介入生猪养殖业,如网易丁磊猪、牧芽科技等等。这种互联网+饲料、互联网+猪价、互联网+猪病、互联网+养猪设备、互联网+经销商的形式,将极大程度地改变中国养猪业。

略,如有所需请于作者联系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猪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养猪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河北唐县四措施推动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