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断奶仔猪应激的环控模式研究

2018-01-15 03:10穆淑琴孙红梅
猪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原位断奶日龄

马 墉 ,闫 峻 ,郑 梓 ,穆淑琴 ,李 平 ,孙红梅

(1.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西青 300381;2.天津市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工程中心,天津 西青 300381;3.天津市华园种猪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北辰 300400)

断奶是猪一生中应激最强的事件,传统断奶方式是将仔猪由哺乳猪舍转移到断奶猪保育舍,环境改变加上与母猪分离,导致仔猪产生焦虑和恐惧。断奶仔猪群居环境应激包括母仔分离、适应保育栏环境及并群重新确立群体次序撕咬等方面,群居环境应激是造成断奶仔猪心理应激的主要因素。仔猪在应激状态下,造成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腹泻,诱发其他疾病,生产性能下降。Funderburke 和Seerley (1990)研究结果证明,营养应激是仔猪断奶的主要应激,但在生产中断奶造成的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会与营养应激共同作用, 加剧断奶对仔猪的不良影响。随着养猪技术的进步,如何降低仔猪群居环境应激,发挥仔猪生产潜能,成为解决仔猪断奶问题的主要途径。

本研究探讨不同断奶混群方式对仔猪腹泻率、发病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优化适宜仔猪健康生长的断奶混群方法,缓解仔猪的应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性能。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择24窝胎次相近、正常同期生产的长×大二元母猪所产杜×长×大三元杂交、出生日龄相同的新生仔猪,每窝选取6头。

1.2 试验方法

每两窝为一组,共分为4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共计144头仔猪;4个试验组采用L4(22)正交实验设计(表1,表2),饲养管理方式相同,试验期32 d。

表1 试验因子与水平

表2 Log8(22)

1.3 饲养管理

试验日粮参照NRC(2012)猪饲养标准中仔猪营养需要配制。

母猪、仔猪饲养管理按正常生产进行。B、D两组母猪分娩后仔猪15日龄打开产床相邻仔猪隔栏,使相邻两窝仔猪在两个产仔栏内自由活动-仔猪混群,母猪仍然留在栏内饲养。28日龄断奶时每窝选择体重相近6头仔猪作为试验猪进行试验。40日龄前仔猪喂产房仔猪料,40日龄后仔猪喂保育料。换料时按30%、60%、100%逐渐过渡。

1.4 统计指标

记录断奶后每日饲料添加量,撒料、清出料称重记录;断奶后每天各组仔猪腹泻的头次数;仔猪的断奶重(始重)和育成重(末重)。统计每个处理组仔猪的日增重、料重比和腹泻率。

腹泻率/%=(∑每天仔猪腹泻数量/(试验猪数×天数))×100%

仔猪56日龄,清晨空腹条件下,每组选取3头猪前腔静脉采血5 mL,收集于离心试管,分离血浆和血清。分析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氨氮等指标。检测血清抗氧化指标(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分析血浆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含量。

1.5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GLM模型进行多因子方差分析。模型主效应包括离舍时间、混群时间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断奶混群模式试验结果及SPSS(12.0)统计软件GLM模型进行多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b因素对日增重影响最大,因素的主次关系为:b>a,即在此正交组合中混群方式(离乳+群体环境)对断奶仔猪日增重影响最大,其次为转群方式(离乳+生活环境)。

以日增重为考察指标,试验D组值最大,A组值最小,大小关系依次为:D>B>C>A,D、B、C组比A组日增重分别提高27.04%、15.71%、12.57%;以料重比为考察指标,试验D组最小,A组最大,大小关系依次为:D<B< C<A,D、B、C组比A组料重比分别降低13.53%、8.82%、5.29%。考虑仔猪生产性能综合评定,最优断奶组合模式为D组(a2b2),即试验条件为仔猪15日龄混群、28日龄断奶原位饲养一周转群。

表3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健康的影响

断奶后各组仔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发病甚至死亡情况,多重比较(LSD) 断奶仔猪的健康状况见表4。

表4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4看出,A组仔猪健康状况最差,D组健康状况较好。全期腹泻率、断奶1~7 d腹泻率不同模式间D腹泻率最低,依次为A>B>C>D,与A组相比B、C、D组全期腹泻率和断奶1~7 d腹泻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降低46.08%、50.00%、84.56%和 46.02%、62.22%、78.42%,;断奶8~14 d腹泻率不同模式间D腹泻率最低,依次为C>A>B>D(D组与A、B、C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A组相比B、D组降低了29.97%、80.10%,C组增加了9.82%,;断奶15天以后腹泻率极低,不同模式间依次为A>B=C=D(差异显著性P≥0.05)。不同模式间发病率依次为A>C>B=D;不同模式间死亡率、僵猪率依次为A>B=C=D。

转移到保育舍的断奶仔猪混群时仔猪经48 h打斗后才能基本上建立新的等级秩序,而断奶前混群饲养的仔猪就没有打斗现象。

2.3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5。D组仔猪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断奶仔猪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B组和D组仔猪血液氨氮水平比A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D组血清氨氮水平最低:

表5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见表6。与A组相比,其他各组断奶仔猪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T-AOC A组最低,B组和D组血清T-AOC比A组显著升高(P<0.05);D组IgA和IgM水平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D组IgG水平显著高于A组(P< 0.05)。

表6 不同断奶模式对仔猪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1)断奶应激可使仔猪消化不良、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抗病力下降,伴随腹泻,出现僵猪甚至死亡等现象。本研究L4(22)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D组(15日龄混群28日龄断奶、断奶后原位饲养一周转群)试验猪日增重最大。两种因素对日增重的贡献率依次为:混群时间(15日龄断奶前混群/28日龄断奶后混群)>离舍时间(立即转圈/原位一周)。断奶前哺乳仔猪混群可比断奶后混群平均日增重提高48 g,与美国《国际养猪业》1988年报道“仔猪断奶前混群饲养可提高日增重,平均日增重试验组比对照组高40 g”基本一致;15日龄混群、28日龄断奶、断奶后原位饲养一周转群比28日龄断奶、转群日增重提高86 g,料重比降低0.15(降低9%)。

2)断奶应激会影响仔猪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状态等生理机能,从而导致非感染性腹泻。Smith等研究表明,由断奶诱发的应激会诱导与高透性和黏膜炎症有关的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且会影响黏膜屏障功能。Madec等(1998)发现断奶后3~4 d 开始发生腹泻,在断奶后第7 d至第9 d间腹泻最严重, 到断奶后21 d仍有很高的腹泻率;全炳昭等(1997)研究表明,断奶后腹泻发病率最高(占49.48%),死亡率为5.12%,断奶后僵猪综合征的发病率3.60%。本研究表明A组仔猪健康状况最差,D组健康状况较好。全期腹泻率、断奶1~7 d腹泻率不同模式间D组腹泻率最低、A组最高,A组与其他组腹泻率差异极显著(P<0.01);断奶8~14 d腹泻率不同模式间D组腹泻率最低(与其他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C组腹泻率最高,这与该组原位饲养一周转群、混群有关;断奶15 d以后仅A组有极低腹泻率(P≥0.05),这可能与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有关。

3)断奶应激使仔猪免疫球蛋白减少、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仔猪抗病力减弱。断奶仔猪在断奶后第1天球蛋白和球蛋白占总蛋白的比率均大幅度降低,分别较哺乳仔猪降低16.82%(P<0.01)和6.82%(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15日龄混群、28日龄断奶、断奶后原位饲养一周转群组仔猪发病率较低,断奶56日龄仔猪血液中总蛋白和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最高优于其他组,血清免疫水平较高。

吴金节等报道,断奶应激除了血清尿素氮(BUN)升高和血清球蛋白(GLOB)降低外,其他生化指标变化不大,本研究结果与此一致,且15日龄混群、28日龄断奶、断奶后原位饲养一周转群组仔猪血液氨氮水平和血清氧化物水平最低,抗氧化能力较强。

4 结论

15日龄哺乳期自由混群、28日龄断奶、断奶后原位饲养一周转群进入保育舍的断奶模式,符合仔猪群居生物学特点,提高仔猪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缓解仔猪断奶应激,降低仔猪断奶发病率、腹泻率,仔猪日增重和料重比明显增加。

略,如有所需请与作者联系

猜你喜欢
原位断奶日龄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手指复合组织块原位再植20例疗效分析
水热法原位合成β-AgVO3/BiVO4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宝妈给孩子断奶“心如刀割”该怎样断奶才更好呢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探空火箭首获电离层顶原位探测数据
蛋鸡合理投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