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山东省舞蹈学研究述要

2018-01-15 10:27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秧歌山东舞蹈

孟 梦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2015年度舞蹈学学科概况

(一)总体概况

2015年山东省舞蹈学学科的学者们更加关注山东地域舞蹈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山东三大秧歌”、“齐鲁舞蹈文化”等方面,并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学者更加注重舞蹈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研究,以教学为依托的艺术创作、学术探讨和著述成果非常丰富,体育舞蹈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群众舞蹈的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热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形式上,舞蹈学术活动成果显著;著作出版的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涉及到山东民间舞、舞蹈编创和舞蹈训练方法等多个领域。

(二)主要学术活动及学术著作

1.主要学术活动

2015年1月16日至19日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举行了“第三十届全国高校哲社科研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主办,紧紧围绕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展开培训和研讨。会上,国家级和部级课题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项目评审专家做了精彩的演讲和报告,结合2014年度课题评审情况,全面分析课题指南和申报要求,深入讲解选题和论证注意事项。

2015年4月,山东省第十届“小飞天”奖儿童舞蹈大赛研讨会在济南召开。赵宇、白云麟、张泉君、霍静、孙晓茹、申海英、阿德华措、刘忠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来自全省各地市舞蹈编导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推进,对第十届获奖作品的节目进行了座谈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

2015年4月,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创作高研会在河北邯郸召开,我省选派了秦巧等编导参加,会中相关专家针对全国少儿舞蹈创作现象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和分析。

2015年6月5日,2015年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举行,会议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在2015年全国艺术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省文化厅王廷琦副厅长做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全省2014年的艺术创作情况进行了讲评,就2015年的艺术创作工作进行了部署,特别对大型舞剧《风筝》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5年6月16日,山东省舞蹈编导高级研修班在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开班,本次舞蹈编导高级研修班旨在加强山东省艺术人才培养,提升中青年舞蹈编导艺术水平和创作技能,推动山东舞蹈事业发展,系山东艺术学院成为省部共建重点院校后的一次重要活动。来自全省艺术单位及院校的近3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舞蹈选材、立意及结构、编舞技法、精品赏析、名家讲座等。

2015年6月24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博士出席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家讲座,于图书馆报告厅进行题为《中国舞种的流变》的学术讲座。江东博士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及生动实际的例子为在座师生讲述了中国舞种的五大分类,并针对舞种的历史源流、演变过程、风格特征进行了细致讲述。在谈到我国舞蹈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后,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踊跃发问,江东博士一一细致地予以解答,使听众对中国舞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2015年6月30日上午,“由教室到舞台的跨度”——《柳泉寻踪》创作研讨会举行,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高启光,艺术实践与创作处负责人、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顾东旭、著名舞蹈编导家、理论家王曼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国家一级编导胡玉平,山东省文联研究员王延辉,《中国文化报》新闻部记者卢旭及《柳泉寻踪》主创团队参与会议。

2015年6月30日晚,2015年山东省舞蹈编导高级研修班学员学习交流会于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会议室举行。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艺术处副处长张东林、研修班艺术顾问胡玉平、赵宇、舞蹈学院负责人及全体研修班学员参与会议。

2015年9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传统舞蹈论证会在济南市长清区园博园会议厅举行。出席此次论证会的专家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山东省文化馆研究员庞宝龙、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赵新天、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赵宇以及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相关工作人员等。本次论证会的召开,充分对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的前期阶段进行总结,为后期进一步采风记录以及最后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证了山东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11月,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应邀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舞蹈学术大会,本次学术大会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主办,会议主题为“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为期3天。此次会议共邀请了全球35所知名舞蹈院校的专家学者,以舞蹈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化舞蹈文化发展的定位相融合为出发点,专家们立足当今中国舞蹈高等院校教育现状,畅谈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共同开启舞界高峰论坛。

2.主要学术著作

2015年本学科出版的著作较往年在数量上有所提高,涉及到山东民间舞,舞蹈编创和舞蹈训练方法等多个领域。

庞宝龙编著的《中国传统舞蹈志》收录了山东境内的上百种民间舞蹈,对于记录我省传统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共两个分册,以秧歌类、秧歌戏类、鼓类、灯类、象征类等表现形式进行划分,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是非遗保护由名录项目保护到分类保护的重要探索,也将提供一个重要的案例,为以后的非遗门类保护打下基础。[1]

赵宇、孟梦主编的四册文集《我的家乡·我的舞蹈》共收录了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师生针对30个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调查研究论文30篇, 按照舞蹈所在的地域分为“鲁北鲁西北”、“鲁中”、“鲁南鲁西南”和“半岛沿海”四个分册[2]。与此同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2级舞蹈学专业“非遗”舞蹈毕业展暨毕业文集《我的家乡·我的舞蹈》首发式于2015年9月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举行,为期五天的展览以实物、影像、舞蹈表演等展览的形式,将文集中30类山东省非遗舞蹈生动多样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刘薇撰著的《山东三大秧歌全景论析》详细介绍了三大秧歌的起源、发展、特点、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特别是针对“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诞生起源、发展演变、基本元素、基本动律、艺术特色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3]。

舞蹈训练学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领域,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整体上,系统研究舞蹈教育训练活动的综合性理论。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方面为舞蹈训练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舞蹈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颜炎撰著的《舞蹈训练学概论》运用现有舞蹈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揭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机体发生变化的现象及规律,为舞蹈基本功等各门专业技术课的训练提供科学指导[4]。

于力撰著的《舞蹈编导艺术与技巧应用研究》介绍了舞蹈编导以及舞蹈创作的发展历史,并详细阐述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5]。

(三) 引文索引及期刊分布情况

在中国知网对舞蹈学科专辑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尽量涵盖山东省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检索出期刊类文献共计43篇,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山东省舞蹈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高校和舞蹈研究机构在2015年舞蹈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成果最为突出,期刊中的文献发表率分别占全省总数额的13%和9%,在高校类舞蹈学科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紧跟其次的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滨州学院,分别占全省的7%,枣庄学院占全省的5%,其他的47%分布在山东省各地区的高校、协会组织、研究所、文化馆等不同性质的机构。

二、2015年度本学科研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及学术观点

(一)中国古代乐舞思想与历史研究

礼乐作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几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规范和引导着中国古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通过礼与乐的紧密联系而构成的礼乐典章制度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而且将传统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和内在精神生活融为一体,铸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韩云忠深入研究礼乐文化,在挖掘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优良德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时代的需要,探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的当代实现,并提出用现代意识挖掘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弘扬中华民族崇礼义、尚和合、讲仁爱、美善相乐的礼乐传统,建构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观念和现代人文精神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对于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6]。明清释奠礼,从礼仪本质上讲,传承了释奠这一古老礼仪尊师重教的思想精髓,彰显天、地、君、亲、师并重的礼仪文化特点。丰宗国认为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礼,明清释奠礼在主体的礼仪程式和礼仪规范方面,保留了固有的礼仪特征,传承了释奠礼这一古老礼仪的本质意义,同时也凸显出不同朝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彰显出礼仪制度“变”与“不变”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明清两代释奠礼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挖掘释奠礼的深层次内涵,而且对不同朝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特征有一个侧面了解[7]。

山东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每年的清明节和孔子诞辰日,都会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前举行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仪式,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祭孔乐舞。不论是祭孔乐舞的音乐、舞蹈还是舞蹈服饰,都历经了千余年的锤炼,饱经沧桑。于佳通过描述祭孔舞蹈服饰的历史、曲阜祭孔舞蹈服饰造型特征、祭孔舞蹈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祭孔舞蹈服饰的未来走向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祭孔乐舞及舞蹈服饰的历史发展[8]。

杨柳提炼了老一辈舞蹈史学家的舞蹈历史研究方法对当今年轻学者的启示,并针对山东舞蹈史的发展特点,从山东舞蹈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探讨了山东舞蹈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9]。

(二)山东民族民间舞蹈研究

山东是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积淀滋养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其中岁时节庆期间的民间艺术尤为兴盛,“秧歌”是汉族春节期间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祈福纳祥、祭祖酬神、村际交往等文化功能,在表演形式上兼收歌、舞、戏、杂、武等艺术语言。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是2015年度的学术焦点。关于秧歌文化前人已做过一些有益的研究,但多数还是介绍性、普及性的,大都是从艺术本体或教学方法展开论述,并未将之与其所处的民俗生活状况联系起来,缺乏从秧歌的生存土壤及在当地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比较往年的研究,学者不仅更加重视人类学、民俗学与山东民间舞蹈研究的密切联系,并且增加了经济学方面的新研究视角。

1. “山东三大秧歌”研究

赵鸿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例,分析秧歌中“舞”与“戏”的关系。“舞”、“戏”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有相通之处,由“舞”到“戏”也体现了从娱神向娱人的转变,而“舞”以敬神,“戏”以达欢的主体文化功能,现在依然贯穿于山东地区秧歌的活动中[10]。

鼓子秧歌是萌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发展起来的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一直被称为北方民族舞蹈的代表和山东秧歌之首,它是盛开在齐鲁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以沉稳与粗犷的艺术风格、严谨有序的表演程式、特有的艺术与社会价值彰显其独特魅力,并不断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济阳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典型代表。徐成龙和宋红梅指出作为一种融合齐鲁大地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于一体,凝聚着共同情感与群体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鼓子秧歌的美学特征体现出重圆融、讲平衡、展飞动和求和合等特点,突显出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11]。王文静以济阳县仁风镇流河村的鼓子秧歌为调查起点,对鼓子秧歌的起源、艺术特点与价值、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分析和探索。[12]胡祖鑫以商河县境内的鼓子秧歌为核心, 将其置于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综合考察当今社会环境下鼓子秧歌的发展与变迁,对舞蹈的文化内涵、形态特征以及秧歌本体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13]。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政府保护力度不够、传承方式单一、表演形式相对单调等原因,鼓子秧歌呈现衰颓的态势,舒永智针对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新的思路,认为鼓子秧歌的发展需要在与时代特色结合的同时,与地方乡土特色、民俗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因素相结合,从而使其绽放崭新的艺术魅力[14]。

海阳秧歌作为生发于民间信仰活动,存活于农村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承载着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是山东传统舞蹈的精髓。邢楠楠通过对海阳秧歌的田野调查,以其民俗艺术特征为切入点,围绕其所存在的民俗文化生态,分别从秧歌生活空间、艺术形态、传承现状等角度,阐发其与所处乡俗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15]。蔡蓉蓉从海阳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出发,指出了海阳秧歌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历史飞跃[16]。张晓娜认为目前学术界对海阳秧歌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民俗方面,而对审美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从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对海阳秧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17]。

民间舞蹈离不开老艺人,如果没有了民间艺人,民间舞蹈也就无从谈起。张曼姝提出有必要建立胶州秧歌展览馆,展览馆要准确、真实、全面、系统地展示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沿革、角色、艺人介绍、音像资料等,为人们了解胶州秧歌搭建一个平台,对更好地学习胶州秧歌起到推动的作用[18]。胶州秧歌已经逐渐成为专业舞蹈院团和舞蹈院校的必修课程,成为学习中国民间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张曼姝认为在胶州秧歌的教学中,除了秉承传统风格与传统元素外,也应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众家之长补我所短,不断开拓创新,更加贴近观众的现代审美情趣,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19]。赵磊从全民健身运动的角度出发,对胶州秧歌的起源、社会功能、现状及发展措施进行了阐述,并认为胶州秧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健身者的学习和锻炼,易于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20]。

2.山东各地区民间舞蹈研究

“落子舞”是流传在山东聊城高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有很强的群众性和生活性。“落子舞”发展历史久远,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高阳重点分析了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艺术特征,并对“落子舞”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议[21]。王雪则在山东高唐“落子舞”发展和传承的文化背景之下重点分析其表演形式,认为“落子舞”的流传和发展变化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22]。

山东柳林花鼓作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山东冠县柳林一带的民间歌舞,其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在“鼓秧歌”类属中独树一帜,李婉真通过对柳林花鼓的田野考察及研究,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分,应丰富学术界对于该种民间艺术形式的认识,提升大众对于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并增强保护意识[23]。

八卦鼓舞诞生于栖霞市庙后镇上林家村,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孙素涵提出八卦鼓舞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集道教、文化、艺术于一身,对八卦鼓舞的研究,对于山东民间舞蹈具有开拓性意义[24]。

3.舞蹈产业化研究

与山东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研究等领域蓬勃发展现状不甚相符,其产业化进程实属缓慢起步阶段,除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疲软、营销观念落后等问题外,产业品牌选择的不典型、塑造得不精良是根本原因。张娅妮认为山东民间舞蹈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立足区域文化、展现区域优势、建立区域品牌,使民间舞蹈产业真正成为整合舞蹈资源、传承文化价值、彰显审美倾向、提升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探究山东民间舞蹈产业化品牌发展的路径选择及价值导向,为山东民间舞蹈产业化进程中品牌的选择与塑造提供了理论参考[25]。

(三)当代舞蹈创作与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被繁荣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国人的收入增长,消费模式发生改变,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进入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消费社会,王森提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舞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消费时代,而舞蹈艺术在新的转型时代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新的挑战[26]。崔晔指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编导对于舞蹈语汇的使用方法各不相同,民族民间舞创作中舞蹈语汇的使用与衍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20世纪50、60年代、80、90十年代以及21世纪初三个不同时期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导对动作语汇使用变化与处理方式进行纵向的梳理与分析,在回顾总结民间舞蹈创作手法的同时,寻传统之根,找创作之弊,以对传统的敬畏之心进行文化自觉式的反观[27]。同时,崔晔以舞蹈《阿谐》为例,强调了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极致的重复,无形的力量,心灵的回归”的艺术魅力[28]。赵峰表示,近年来山东的艺术院团和文艺工作者扎根齐鲁文化沃土,直面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形势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营造出一片色彩绚丽的艺术天地,演绎和传递出山东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29]。对于“民间舞”来说,民间舞蹈地域文化凝聚和渗透在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个性上,创作是以微观的主体个性来显现宏观的客体文化,裴亚建认为应当把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界定在特定地域文化内进行研究,只有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加强民间舞地域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协调发展,才不会在今后民族民间舞创作道路中迷失方向[30]。

除了从社会背景、创作视角出发的综合研究之外,对本省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显著。王森结合自身实践创作,从编导的角度对作品《脊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例证、解读,以传统素材“山东鼓子秧歌”为论述的切入点,针对传统素材在舞蹈编创中的个人解读和实际运用进行了深入的例证分析,从而论述、论证、阐明了创作主体的创作方法、创作立意及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31]。邱晓晨指出,由山东省文联、山东省舞蹈家协会组织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诗《谁不说俺家乡好》,是近年来山东舞蹈界整体实力、山东民间舞蹈元素集中展示和体现的一次舞蹈盛会,也是山东在舞蹈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突破和挑战,更是山东舞蹈界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32],同时对舞剧《齐风·甫田》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肯定了舞剧创作的艺术成就[33]。

(四) 体育舞蹈研究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体育和舞蹈融为一体的运动项目。陶然提出竞技与艺术构成了我国体育舞蹈的双重取向,双重取向的切入点必须抓住双重取向相合的部分,才能调整体育舞蹈前进发展步伐,并结合艺术的内涵协调发展[34]。体育舞蹈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运用动作造型,全面展示人体舞种的艺术风格是体育舞蹈运动重要的审美特征。卢梦瑶指出,作为以人体运动为主要手段的体育舞蹈,它是通过各种人体动作,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表现人的健康美、力量美、青春美和形体美。体育舞蹈与美学的结合是多角度的,也是多层次的,体育舞蹈在体现美的过程中,将其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35]。戚道宝认为,表现力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应借鉴舞蹈表现力的训练方法,从音乐修养、人文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育舞蹈的表现力[36]。现在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做好舞蹈表演的重要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金欢提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培养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进行论述[37]。孙玉芹等指出艺术修养在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并找出影响舞者艺术表现力的几个因素,为提高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舞蹈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38]。

体育舞蹈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点问题,诸多学者从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贾晓认为,可以将和谐教学法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发展[39]。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学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体育舞蹈课的教材、教学措施、师资力量的配备及器材场地等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魏振针对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体育舞蹈课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改革对策,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40]。拉丁舞是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姜骋以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拉丁舞教学现状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要多进行专业知识更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辅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练习、增加教学课时数量、整理编写适合学生且迎合时代的教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扩充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化措施[41]。吴晓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东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体育舞蹈专业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和提高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42]。李德琴等着重分析了从2010年以来体育舞蹈的研究和进展,通过大数据分析,探究我国体育舞蹈科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为体育舞蹈爱好者和体育舞蹈专业选手以及院校教师提供参考,以期互相学习和帮助,为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43]。随着体育舞蹈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以及各高校课程建设的日渐完善,教材的编写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张丹丹对国内各类体育舞蹈教材内容编写进行文献回顾和综述,为体育舞蹈教材编写指明研究发展方向并提供借鉴[44]。王晓针对山东省高校舞蹈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并指出体育舞蹈教学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5]。

(五) 群众舞蹈(广场舞)发展研究

近些年,一种新兴的文化方式悄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不论是乡镇的空地,还是城市的广场,均能捕捉到它的身影,它依附于大量的中老年人群,在短期内以爆炸式的速度扩散传播并广泛流行,它就是——广场舞。广场舞是指在广场或空地上开展的一项在音乐的配合下,以个人的独立形体动作为主,融合了多个舞种进行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方式,由于其多表现于广场等环境下,故称“广场舞”。广场舞作为当代社会的特殊文化现象,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显然,广场舞已成为群众舞蹈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徐立和、李博对广场舞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力求找出合理的解决方式,推动广场舞健康向前发展[46]。李静在《群众性舞蹈的现状类型及对社会的意义》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导下,群众性舞蹈在民主法治构建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7]。申海英指出,广场舞是群众自办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表现,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会公共交往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广场舞等活动蓬勃发展[48]。王晓阳认为,广场舞是一种集表演性、健身性于一体的休闲活动,具有投资少、难度低、受众面广等优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并以山东省聊城市城区中老年广场舞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愿望日益迫切,由此成为广场舞健身运动的主力群体[49]。赵海存提出,广场舞是群众自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将娱乐性、表演性、观赏性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引领群众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场舞活动蓬勃发展[50]。

(六)舞蹈综合理论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与舞蹈的结合,为舞蹈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带来体育事业的革新。在体育中融入新媒体舞蹈艺术,能使其更具音乐美、舞蹈美和形态美,具有强大的娱乐精神,同时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这种革新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体育事业,还能使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人们面对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孙琳芳在概述了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分析了新媒体舞蹈艺术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51]。徐成龙在《舞台视角下的电视技术应用与舞蹈艺术表现》一文中写道,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理念的升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机遇,电视与舞蹈的“联姻“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舞蹈艺术的面貌。通俗地讲,电视作为继书籍、报刊及广播之后的新一代传播媒介,其依靠声画结合的表达方式,正契合了就审美方式而言同属视听艺术的舞蹈艺术之表现,正如现今我们与舞蹈的初次邂逅更多的是发生在电视媒体之中一样。电视是目前多媒体技术领域发展速度最快、运用率最高的媒介,而通过对舞蹈艺术的电视化改造,舞蹈中已经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电视舞蹈[52]。

韩天提出,在民间舞蹈的表演和训练中,呼吸对舞者节奏的控制影响甚大。正确的呼吸不仅能够为舞者提供机体所需的供氧,还可以为舞者提供广泛的肢体表演空间,将观众的情绪引向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民间舞蹈的训练及表演中,必须要重视呼吸的作用[53]。马丽娜指出,在舞蹈教学中应该重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舞蹈与歌曲一样都是属于有灵魂的艺术[54]。马翱和李丽娜指出,当代中国古典舞剧目发展的本体建构是从敦煌石窟壁画、戏曲、古代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提炼、挖掘的,并呼吁中国古典舞编导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引导下,应不忘中国古典舞建立之初的艺术追求,力求确保古典舞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特点,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式审美表达的古典舞剧目[55]。贾超提出芭蕾舞剧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众多先驱和前辈先后创作出了多部经典的芭蕾舞剧作品,为其民族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有必要对这些经典之作进行再次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56]。张一红指出,美是舞蹈的第一要素,形式美是舞蹈美中最容易被受众感知的重要表现范畴。舞蹈用纯视觉化的艺术语言阐释人类无尽的情感,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决定了舞蹈形式美的表现尤为突出[57]。

魏丽娟指出,舞蹈音乐中本土性风格元素的构成与作用,是舞蹈作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音乐不仅可以担当起舞蹈中的很多表情功能,还可以强化舞蹈语言的感染力,增强作品的审美性。因而,舞蹈演员不仅需要良好的舞蹈技能,还需要良好的音乐素养,较强的综合艺术感知能力。我国的舞蹈作品中,音乐普遍具有地域性、本土性的民族风格特征。而旋律、节奏、调式以及音色等要素,是舞蹈音乐本土风格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58]。于洋、马蕾认为,提高舞蹈编创中对音乐形态的把握,让舞蹈形象、创作理念以及技术技法更好地与音乐作品、音乐形象完美结合,应从捕捉舞蹈动作与音乐形态的融合点、塑造舞蹈形象与音乐形态的共通点、把握舞蹈结构与音乐形态的创意感三个方面着手[59]。

三、总结

总体来看,2015年山东省舞蹈学研究成果,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显著的进展,研究方向基本是上一年的延续,但又新增了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山东民族民间舞蹈方向上,山东三大秧歌和山东各地区的民间舞蹈研究,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不仅关注山东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还涉及到了新兴的舞蹈产业化研究。体育舞蹈方向,主要以教学为依托,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群众舞蹈中的“广场舞”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新媒体舞蹈、舞蹈音乐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均取得了新的成果。

[1]庞宝龙.山东传统舞蹈志(上下卷)[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

[2]赵宇,孟梦.我的家乡·我的舞蹈(四分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3]刘薇.山东三大秧歌全景论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4]颜炎.舞蹈训练学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5]于力.舞蹈编导艺术与技巧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6]韩云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7]丰宗国.明清孔庙释奠礼仪及其特征比对[J].济宁学院学报,2015,(1).

[8]于佳.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传承和发展[J].文教资料,2015, (18).

[9]杨柳.山东舞蹈史的研究方法初探[J].人文天下,2015,(18).

[10]赵鸿.山东地区秧歌“舞”和“戏”关系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3).

[11]徐成龙,宋红梅.山东鼓子秧歌的儒家美学特征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

[12]王文静.仁风镇鼓子秧歌调查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13]胡祖鑫.论传统与现代之融合——商河鼓子秧歌生态调查与流变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4]舒永智.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发展路径探析[J].滨州学院学报,2015,(1).

[15]邢楠楠.人类学视域下的秧歌民俗文化生态考察——以海阳秧歌为个案[J].民俗研究,2015,(4).

[16]蔡蓉蓉.浅析海阳大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J].大众文艺,2015,(20).

[17]张晓娜.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海阳秧歌研究[D]. 鲁东大学.2015.

[18]张曼姝.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之我见[J].人文天下,2015, (10).

[19]张曼姝.胶州秧歌的实践运用与创作[J].人文天下,2015, (56).

[20]赵磊.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胶州秧歌[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 (7).

[21]高阳.初探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艺术特点[J].大众文艺,2015, (2).

[22]王雪.山东高唐“落子舞”表演形式之研究[J].艺术品鉴,2015, (2).

[23]李婉真.山东柳林花鼓的考察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4]孙素涵.八卦鼓舞与道家文化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5, (3).

[25]张娅妮.山东民间舞蹈产业化品牌的塑造路径刍议[J].经济问题,2015, (4).

[26]王森.消费时代的中国舞蹈[J].百家评论,2015, (6).

[27]崔晔.民族民间舞创作中舞蹈语汇的使用与衍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 (2).

[28]崔晔.浮世中的一方净土——<阿谐>带来的心灵回归[J].舞蹈,2015, (1).

[29]赵峰.山东舞台剧目审美品格解析[J].人文天下,2015, (14).

[30]裴亚建.论地域文化规约下的中国民间舞蹈创作[J].通俗歌曲,2015,(10).

[31]王森.传统素材的认知与编创—舞蹈作品<脊梁>编创解析[D].北京舞蹈学院.2015.

[32]邱晓晨.在热土中抒发情怀 在希望中展望未来——大型歌舞诗《谁不说俺家乡好》有感[J].人文天下,2015, (10).

[33]邱晓晨.诗化的舞剧——《齐风·甫田》[J].人文天下,2015,(10).

[34]陶然.论体育舞蹈竞技与艺术双重取向的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5]卢梦瑶.基于价值视角的体育舞蹈功能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5,(12).

[36]戚道宝.浅析体育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枣庄学院学报,2015,(4).

[37]金欢.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 (18).

[38]孙玉芹,王汝尧,石俊宝.浅谈艺术修养在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培养中的作用[J].运动,2015, (9).

[39]贾晓.基于和谐教学法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研究[J].新校园,2015, (8).

[40]魏振.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 (26).

[41]姜骋.对学前教育专业拉丁舞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以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2]吴晓燕.山东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D].山曲阜师范大学.2015.

[43]李德琴,胡悦.体育舞蹈研究前沿与进展分析[J].运动,2015, (24).

[44]张丹丹.各类体育舞蹈教材内容的文献综述[J].教育前沿,2015, (3).

[45]王晓.山东省高校舞蹈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曲阜师范大学.2015.

[46]徐立和,李博.广场舞运动的优势及局限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5, (4).

[47]李静.群众性舞蹈的现状类型及对社会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

[48]申海英.山东省广场舞现状调研及分析[J].文化月刊,2015, (10).

[49]王晓阳.山东聊城城区中老年广场舞健身运动调查研究 [D].山曲阜师范大学.2015.

[50]赵海存.广场舞引领群众文化新风尚——山东省广场舞开展情况综述[J].人文天下,2015, (14).

[51]孙琳芳.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对体育事业的积极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 (4).

[52]徐成龙.舞台视角下的电视技术应用与舞蹈艺术表现[J].中国电视,2015, (12).

[53]韩天.民间舞蹈的“呼吸”及其应用探析[J].大舞台,2015, (9).

[54]马丽娜.简述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北方音乐,2015, (6).

[55]马翱,李丽娜.浅谈当代中国古典舞剧目发展的本体建构[J].舞蹈,2015, (12).

[56]贾超.中国芭蕾舞剧经典作品评析[J].北方音乐,2015, (11).

[57]张一红.浅析舞蹈艺术的形式美[J].艺术教育,2015, (7).

[58]魏丽娟.舞蹈音乐的常见结构与本土风格——以中国民族舞剧的音乐风格为例[J].艺术评论,2015,(5).

[59]于洋,马蕾.舞蹈编创中的音乐形态研究[J].齐鲁艺苑,2015,(5).

猜你喜欢
秧歌山东舞蹈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富平村里唱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