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8-01-15 20:18虞丹丹周星星胡东伟叶爱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梗死

虞丹丹+周星星+胡东伟+叶爱芳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狼疮抗凝物(LAC)、血浆蛋白C活性(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_D二聚体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vWF、PT、APTT及D_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PT、APTT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vWF及D_D二聚体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PLG、FIB及LAC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关键词]脑梗死;狼疮抗凝物质;高凝状态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7)06_045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613一般来讲,动脉闭塞超过6小时,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地争取超早期治疗。纵观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间关系的研究众说纷纭[1~3],本文通过对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标本进行凝血-抗凝血系统相关项目的检测,探讨凝血-抗凝血机制与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脑梗死的实验诊断及发生机制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神经内科首次就诊且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者共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1~88岁,平均(6262±1319)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分析、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诊断(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病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诊断);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2~87岁,平均(5940±1380)岁。两组在年龄及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初诊脑梗死患者在未使用抗凝药和溶栓药之前,静脉采血至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抗凝比例为1:9,颠倒混匀,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40℃保存待测。凝血项目检测方法:狼疮抗凝物(LA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蛋白C活性(PC)、纤溶酶原(PLG)、PT、APTT、FIB及D_D二聚体各项目。均在法国生产的STAGO_STA_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操作检测,采用其配套试剂,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血浆D_D二聚体和vWF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PC及PLG采用发色底物法,LAC的测定采用LAC Screen/Confirm试剂盒,以DRVVT为原理,含有肝素抑制剂polybrene,可减少临床肝素应用的干扰。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版中文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APT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T值及D_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vW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C、PC、PLG及FIB值在两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x-±s)

项目对照组(n=50)脑梗死组(n=45)PT(s)1320±0611287±063*APTT(s)3746±3413386±374*vWF(%)10328±140516120±8238*D_D(mg/L)037±010099±094*FIB(g/L)308±067317±065LAC(比值)094±013091±006PC(%)11078±132411788±317PLG(%)9764±10439758±1538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一个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疾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争取超早期治疗,在发病6h内尽可能溶栓治疗。本研究通过对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时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发现脑梗死的发病与凝血机制异常相关,可指导临床较早地采取对应措施,由此可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和再梗死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PT、APTT值低于正常对照组,而D_D二聚体略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C及PL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期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与凝血亢进关系密切,该结果与汪钟等[1]认为因脑梗死属于血栓性疾病其凝血指标PT应缩短的观点所吻合。对于有研究认为脑梗死时PT或APTT值较正常对照组延长或无变化的文献[2~4],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收集标本时间不同引起的。D_D二聚体是交联型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溶活化和纤维蛋白降解的分子标志,可作为血栓形成、纤溶增强和溶栓治疗的有效指标[5]。当体内D_D水平增加,表明脑梗死患者体内有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因此D_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为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本实验结果D_D二聚体略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纤溶酶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推测系急性脑梗死第1天PAI_1活性水平升高,患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纤溶抑制,可见虽然纤溶已经启动,但血浆中纤溶酶原的水平尚能维持一段时间[6]。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7]。当内皮细胞受损vWF大量釋放入血,有利于血小板的活化,可分别与血管胶原纤维及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受体黏附,促进血小板黏附及动脉粥样化。vWF还可促进纤维蛋白原的合成,使血液黏滞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7]。本实验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使vWF大量释放入血浆中,易于血小板的活化,从而促进血栓形成,故及时测定vWF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该观点与吉薇等[8]的观点一致。endprint

FIB与脑卒中:急性脑梗死组FIB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与林满华的研究结果[4]相符,而与肖燕青及熊光仲等[2,3]的研究结果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标本收集时间不同引起的。

LAC与脑卒中: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在炎症、应激、血管切应力变化等作用下内膜损伤,进而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LAC是免疫球蛋白,可不同程度地干扰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而没有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力,它的持续存在被认为是不明原因的动静脉血栓的危险信号。目前认为LAC引起血栓的主要机制是LAC抑制了活化蛋白C的活性。本文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组LAC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而霍梅等[9]研究认為脑梗死患者LAC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能说LAC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是绝对因素。本文收集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或许另有原因,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分析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参考文献

[1]汪钟,郑植荃主编.现代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456-474.

[2]肖燕青,郑仕富,何昕.脑梗塞患者脂蛋白(a)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9):1663-1664.

[3]熊光仲,常瑞明,邓永红,等.脑卒中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互关系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11):760-761.

[4]林满华.脑梗塞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01,7(6):1-3.

[5]何丙超,何明利.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vWF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33-34.

[6]董良瀚,徐碧瑜,庄文胜,等.脑梗塞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的活性变化[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1):44-45.

[7]刘江,翟明,张蕾.昆明地区汉族人vWF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9):535-539.

[8]吉薇,顾健,沈连军,等.脑梗塞患者血浆抗凝血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4):167-168.

[9]霍梅,徐勇,何林.脑梗塞患者血浆中LA、APC_R及高凝状态的检测[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4,19(1):40-41.

(收稿日期:2016_12_25)endprint

猜你喜欢
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保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梗死,你必须知道的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