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设计比较研究

2018-01-16 11:51周浩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哲学观比较

周浩明

摘 要:东西方建筑比较研究,是当代中国建筑研究的热点。不管是从物质角度出发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出发,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都形成了各自的历史传统和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并且发展成为拥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建筑样式。中西方由于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理念,因此所产生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文章主要是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的不同,从而探讨整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建筑诉求;哲学观;自然审美观;比较

建筑最初期的功能是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能够遮风挡雨的场地。因此建筑可以定义为以人为的主观意志在大自然空间上建立的一个立体空间,有意识地创造出某一种特定的秩序。实体的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空间虽然是有隔断和间隔,但是要与周边环境形成某种特定的协调关系。在科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探讨、比较中西建筑的差异并通过借鉴、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以争取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和西方建筑艺术在一些基本的观念上的差别来消除误解,减少交流障碍和冲突。

建筑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中西方建筑的比较,我们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居”于其中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乐趣。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东方建筑的天然意蕴,令人回味;西方建筑的雄奇坚实,令人崇敬。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建筑已不仅仅是人类的栖息之所、遮风避雨之地,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质化表现,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和社会生活的缩影。建筑的形式、空间、色彩、光线以及文化都体现出独有的审美特征,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本文主要是通过中西建筑的诉求来阐述中西方建筑那或轻盈流转或雄伟崇高的空间艺术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和精神的享受。

一、建筑诉求的差异

我们知道中国人最崇尚的是天,最终本体回到了一个道或者是心。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理念将园林、花草、徦石、水体有机综合在一起,融合中国山水画、山水诗的意境于其中,在这之中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建筑比较注重个人的一种自我完善,所以它的建筑诉求就是体现一种个人的自我完善,但同时更多表达的是一个等级身份。比如文言古句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为,有器之用也。凿户之牖,以为室。当其之无,有室之用也。”其含义就是把泥土塑造成一个器皿的样子,而这个器皿的形和它里面的空间拿来作为器皿使用。就好比把一个房间开出门窗来形成一个房间,把它的墙体和它内部的空间拿来使用。所以基本上谈到的是三个层次的概念。第一个层次是结构,是关于器皿的概念,相当于结构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形式,“凿户牖”,凿户牖就是形成了一个形式,一个建筑。第三个层面是空间,“当其之无,有器之用也”“当其之无,有室之用也”,“无”就是空间。空间表现的是功能使用的问题。而这个空间富有的意义是由材料、结构造型、装饰到功能意义的这样一个转化,所以它的基本序列是:结构、形式和空间。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理和等级的象征,强调的是归置有度,具体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有各自的房屋及其代表的身份。例如皇帝住在宫殿里,各级的政府官员有自己的衙署,而普通百姓则住在普通房子里。古代的房屋建筑都是有等级规定的,包括它的开间。建筑材料的装饰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等级层面的限定,所以它主要的目标不是为了外观的美。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它主要的美,普通人是无法欣赏到的。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让观赏者感到愉悦。除了外观的美,建筑体现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代世族的住宅也是一样的道理——“庭院深深深几许”,所谓“侯门深似海”,都是很深沉的,它不让你看到,所表现的是居住者在身份上的一种等级性的约定。故宫的建筑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皇城的建筑思想原则的。在整个故宫之中,皇权思想在建筑的每一块砖瓦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建筑是采用高低变化、形体结合的手段,将所有的建筑整合为一个整体,从功能角度来体现出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而西方建筑崇尚的是上帝,它所要表述的是接近上帝。上帝所创作的美就是它的建筑诉求。它就是要模仿上帝所创造的美,以及上帝所造之物的美。它的建筑是对上帝造人等方面的一种美的模仿。西方建筑受主客相分思维模式的影响,综合了西方传统的神话、宗教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观念。例如,法国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券、尖拱、飞扶壁和尖塔高耸象征着神至高无上的权利。西方哥特式礼堂所采用的结构体系是用石头的骨架和飞扶组合而成的,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者在矩形平面的四个角上有一个双中心的骨架式样,四个边和对角线各有一个,屋顶板在式样上,形成拱顶。所采用的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在很多不同的维度上弄出矢高一样的券,拱顶的重量相对比较轻,分割鲜明,大大减低了券脚的推动力,简化了施工。

西方人对于建筑也有自己的非常明确的定义。古罗马时代著名的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的三个基本原则构成:坚固、实用、美观。这个建筑三原则贯穿了西方建筑思想2000多年的历史。从坚固来看,它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结构。用什么做的?做成什么样子?这是最基本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实用,实用是拿来用的,那么里面首先有一个功能,还有一个空间。在建筑空间和功能的基础上,西方建筑追求的最高层面是美观。美观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形式,一个是愉悦,即好看才能给人愉悦感才能让人觉得美观。美观带有一个互动,跟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互动——看着让人愉悦。英文叫delight 、pleasure、 please。那么这些词都是说明人看到一个美的东西的时候的一种感觉,这是西方建筑的一个诉求。所以,西方建筑的诉求是从材料到结构,从结构到空间,从空间到功能,从功能到形式,从形式到意义。那么坚固、实用、美观三个层次中美观是西方建筑的最高诉求。从建筑的特色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发展历史、文明进程以及文化涵养等,因此建筑的艺术特色慢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行为并且逐步成为引导文化潮流的中心。与此同时,建筑又会受到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以及空间结构的影响制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建筑材料原本的特征最终形成的建筑物,都是建筑设计师最初始所赋予的。如果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上来分析,建筑本身是通过立体空间以及平面空间的点、线、面形成的,通过每个部分所采用的比例、对称、节奏、韵律、对比以及颜色等取得建筑物本身的艺术视觉效果。当然,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还有一种强迫接受的表现力,强迫人们接受其艺术设计风格和建筑结构等等。因此,为了设计好符合时代审美和实用的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处理光影的形式,处理得当,机智而庄严,这种处理需要设计师来完成。 影响建筑美学的必要條件包括两点:一是技术因素,二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中国古人在基本的序列中没有把形式美作为建筑的基本目标,而是把建筑的“空”以及建筑中带有理智道德意义的这种有度(就是身份的体现)作为最高的目标。所以,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审美的造型的趣味。虽然它同样漂亮美观,但这并不是它的终极目标。而西方建筑则基本上把建筑纳入了造型艺术。它的目的是重在形式创造,和艺术层面的追求,它的主要的目的在于给观察者视觉上的一种愉悦感。无论是一个房屋,还是一个宫殿,即使是一个神殿都能让人看了以后感觉到愉快和美。

西方人所认为的建筑理念是必须讲究比例、合理配置、均匀、适宜以及经济。在他们的建筑思想中,整体结构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一种美的体现,建筑物从美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整体结构,建筑物的每一个细节部位都是整体不可或缺的。建筑的实际功能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审美是一样重要的,这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交叉融合,应用技术领域涉及技术、力学、功能、经济等方面,而精神层面涉及民族、历史、文化、审美等一系列综合因素。

二、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采用线型方式呈现,比较注重线型的表现方式。直线和曲线是以一定的比例相辅相成。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多数是采用直线型为总体的设计框架结构或者将大面积的曲线空间分隔开来并针对细节位置进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注重曲线的变化方式以及整体之间的融合作用,以达到整体设计造型的轻盈通透,并且富有简洁明了的框架感。然而西方传统的建筑理念是以整体布局,十分注重面和体型的表现方式,在设计的初期以直线为主,注意直线相互之间排列组合的方式,在设计的后期曲线的运用会比较多并且呈现为比较复杂的方式,整体的造型显得十分厚重,设计繁琐并且具有雕塑立体感。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中西方价值体系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对直线和曲线的理解以及运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传统的道教思想中“师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理念决定了自然曲线能够在传统的建筑中得到很好的结合运用。中国建筑的设计会将重点放在各种曲率的曲线结构与主体的结合上去,充分利用曲直线的鲜明对比和互相映衬,暗喻“天圆地方”“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西方的设计理念比较注重逻辑思维性、数理性的哲学观,这决定了在建筑设计中对几何直线的热衷。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将重点放在水平方向和垂直的实际物体上,在设计中直线发挥主导的设计作用。

第二,中西方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建筑形态的设计。在中国,建筑物传承了传统木质结构的设计建造文化。木结构建筑物具有空间通透性好,整体线条曲折流畅的特点。而西方的传统建筑物都是比较注重体量以及体积这些物理因素的,是由石头搭建起来的建筑物文化。建筑物往往设计得十分高大雄伟,建筑空间显得十分的封闭严谨,因而慢慢形成了西方建筑物设计比较看重整体造型以及雕塑感的特点。

三、材料应用差异

首先,在古代中国,表现出来的是对天然木材材料的偏好,这在一定程度是受到“天人合一”这种社会自然观的影响。这种设计理念表现出古代人对自然的尊敬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木头材料正是顺应自热,回归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受到传统中国木建筑文化的影响,木质材料得以大量的应用。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意识中家具和建筑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也反映出古人比较注重整体和谐的大局观。西方国家的建筑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用石头代替木材,由墙体承重,但中国传统建筑却始终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在西方的古代建筑历史中,主要表现的建筑形式是神庙以及教堂这些宗教仪式感比较强的建筑,然而在古代中国主要的建筑还是以人为居住功能的宫殿以及民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者,社会进程的缓慢前行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这些不利因素,使得中国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使用上远远赶不上西方社会,这些因素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向现代的转变升级。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方面主要以木材为主。不同的是,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前行,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如钢管、镀烙、不锈钢、尼龙、聚氨酯,泡沫等,并被運用到建筑设计中。因此,新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应用已成为现代西方建筑设计的一大特色。西方建筑中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证实了西方哲学中“天人之间的差异”的自然观。西方人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重视自然规律的掌握以及运用,因此西方建筑设计必须注重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经过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西方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之相应的现代科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形式和特征。

四、功能和审美差异

中国传统的建筑物在功能价值上比较注重建筑物的精神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相对来说对建筑物的舒适性能以及使用性能考虑的不是很多。然而,在西方,传统的建筑由注重精神功能价值慢慢发展到注重现代实用主义功能设计上来,这表明了西方人对自己设计的关注。人体工程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说明了现代西方设计的功能化和人性化。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以家为本”的价值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精神功能的功能,而西方审美文化则强调“宗教色彩”和“个体独立”的价值。从功能上讲,从传统的精神功能到现代注重到实用功能。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人们在审美对象的写照中追求不朽而非相似的外观,创造出抽象和空灵的微妙美,这是一种模糊的意象思维模式。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强调微妙美的美学,使中国建筑的装饰主题更加简洁。方法的实现需要装饰和结构的高度统一。中国宋代建筑的文人气质是这种“微妙美”的集中体现。西方传统美学关注的是“美的表现”,它决定了西方建筑装饰的传统现实主义。西方“天人之间的分裂”的哲学观点使他们认为美是真实的,寻求真理是寻求美。合理性的精确性使装饰性描绘更加强调外观的美感。这种精确的造型使得西方传统建筑的装饰以其奢华和现实而闻名。

五、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建筑重形式,着眼点在美观;中国建筑重等级,着眼点在身份的体现。从以上可知西方建筑的诉求是从材料到结构,从结构到空间,从空间到功能,从功能到形式,从形式到意义,因此西方三个层次美观最高的诉求是:坚固,实用,美观。而中国强调自然(审美最高境界达到了哲学境界,所以美是道的附属品),重视自然的元素,因此说东方是内省(内在体验——体验是宗教与艺术的特征:精神问题,本质上是解决人的问题));西方是外求(外在实验——实验是科学的特征)解决物质的问题。正是有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才有精神与物质,内省与外求,体验与实验的完美结合,才能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中西方建筑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作为一种占有一定空间的艺术作品,供人欣赏的功能是一样的。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但是建筑的魅力,所带给人们心灵的那种震撼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永垂不朽的。

参考文献:

[1]章曲,李强.中外建筑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境奇.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周伟.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苏州国贸嘉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哲学观比较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