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东亚士人的园林艺术审美观

2018-01-16 11:51刘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审美观清代

摘 要:清代统治者在首都北京修建了诸多皇家园林,其格局和景观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成就和审美理想。此时朝鲜王朝派往中国的很多燕行使臣都曾观光游览过这些园林,并且它们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及造园艺术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中国园林的这些印象体现了近世东亚士人共同的园林艺术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当时的中朝关系给使臣对中国园林的认知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艺术;东亚士人;审美观;清代;朝鲜;燕行活动

一、引言

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几百年间,很多帝王都曾在首都北京大规模地修建皇家园林,特别是北京西郊地区的三山五园,以其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和精湛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杰出代表。清代帝王和有幸到此的高层官员都高度赞美过这些园林,这些皇家园林甚至给那些来自朝鲜、安南的外藩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当时朝鲜王朝派往清朝的燕行使臣就常常借助在北京参加政治和外交活动的机会,来到清朝皇家园林观光游览,并留下了丰富的记录。这些使臣尽管来自海外,观察中国常受到自身生活背景的影响,但作为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士大夫,他们对中国皇家园林的景观审美却反映出了东亚士人共通的审美观。

二、东亚士人文化视野中的园林审美

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一直是朝鲜燕行使臣热衷游览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他们对这些园林景观及造园艺术的评价。

(一)对园区及园林自然风景的审美

清代皇家园林大都集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风景区。朝鲜燕行使臣对清代北京园区整体环境的认识,对园林所在地区自然风景的欣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828年来京的佚名译官这样谈到他对海甸(今作海淀)的印象:

海甸在都城西北三十里。自海甸折而西行,是西山云。圆明园在海甸之东,石路周墙蔓延。纵横于柳林菀密之中,离宫别馆皆在其中。盖自通州以西燕京以北首尾七十余里,皆依山平临之地。可以游观之所,非此莫可,而自古燕都帝王之所娱心怡神者,必不出乎这间。游骋弋猎之场,清暑赏雪之所,靡所不用其极诡极奇,则凡楼观陂池木石鱼鸟,尽是绝等玩好,其纡回辽迈幽深陡绝之地不可踵及,只以昆明一池,涵虚一亭,可以历略其范围,而西山一曲,露头藏面,隐映灿烨,奇奇诡诡者,亦不在历观可悉也。

……凡池外西北,都是画中。临水者依山者,皆四五层彩阁,奇形诡制,无所不有。楼台亭榭,不一其规。方者圆者,半月形磬曲状。尖者圭者长者平者,三面八角之制。或藏头林曲,出面岩侧。凡池西北十余里内外,隐隐入瞩,不知作何?而水中照耀,眩晃靡定。镜面澄碧,游鱼可数。一渔夫棹小艇,垂竿而行,菡萏盛开,香风津津。西南浦溆,芦苇极目,如痴如醉,坐而忘起。恨不与东方诸益谈畅赋诗于此矣!涵虚所望,不过豹文一斑,而犹且如是。其外未窥者,都在默会也。①

北京西郊从金代以来就以“幽都之胜概”而闻名于世,它的郊野风光对整齐严肃的北京城内景象也是一种别样的补充。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都常在这里修建别墅和寺庙,而尤以清代皇家园林的修建为最。我们从上文可见,这位使臣比较了解海甸和西山地区的历史,也对海甸和西山一带布满山水林泉和离宫别馆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反映了清代后期使臣对北京城市景观格局的熟悉。

使臣在这段文字中表现了对西郊风景的浓厚兴趣。他非常欣赏西山一带错综复杂的地貌,以及在秀美和雄奇之间变化多端的自然风景,远离城市喧嚣的幽静环境。这基本上代表了大多数使臣对西郊风景的印象。那些到这里游览的使臣无不被其自然风景所吸引,紛纷留下了很多专题游记和难以计数的燕行诗文作品。随着这些诗文在朝鲜的传播,西郊风景成了没来过中国的朝鲜士人们向往的经典景观。

使臣之所以如此迷恋三山五园周边的风景,跟他们的城市风景观和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们是以自己熟悉的城市环境,特别是朝鲜王都为参照,做出上述批评。汉阳地处丘陵地区,整个城市的宫阙、坊市和街巷等都建筑在起伏的山峦上,同时又有汉江这样比较宽广的江河穿行其间。就如柳得恭之子柳本馨在其《汉京识略》中所言:“我国山多野少,故无平地。城虽都城,必依山而筑。”②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朝鲜士人形成了把园林、宫阙等建筑穿插安排于自然山水之间的审美观念。因此比起北京市内严肃而规整的城市景观,他们自然更欣赏市郊山水错落的风景。

朝鲜使臣对建筑景观的审美理想其实不仅仅为他们所独有,也不仅仅是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影响才形成的。明清以来很多寓居北京的南方文人对城市风景和园林建造也常有同样的体会。他们甚至同样会以汉阳为参照,当着朝鲜使臣的面,夸赞汉阳比北京更有丰富的自然风景:

朝鲜宫阙城池皆依山而居。溪山之胜,皆坐而有之。真是好些!天子游宴之所,不过大内之景山、五龙亭,海甸之畅春、圆明苑,皆是人造。岂若东国王宫之天作溪山,取诸宫中者乎。

这是1855年使臣徐庆淳来京时,跟他结交的安徽文人方朔在北京对他说的一番话。方朔虽然是汉人不得亲赴朝鲜,却因为给曾经去过朝鲜的尚书花纱纳做幕僚而了解到朝鲜汉阳的风景。尽管他当着徐庆淳的面这样说不乏恭维对方的意味,但他唯独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来表达对汉阳的称赞,也说明这可能确实是方朔对北京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有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有曲折落错的建筑布局,这样的建筑景观审美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朝士人共同的理想。而这种审美观念则又是长久以来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和文人山水画的基础上形成的东亚士人共同的审美理念之一。我们在下文中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分析。

(二)对景观设计和造园艺术的审美

在欣赏园林周边的自然风景的同时,那些有幸进入园林的使臣还经常从造园艺术和景观设计的角度去欣赏西山园林,而这同样是东亚士人对自然风景和园林艺术审美观的表现。我们就以权复仁的《游西山记》的部分内容来看这个问题:

生外国不见燕京不能以尽其大,游燕京不见西山,不足以尽其美。斯言信矣乎!入燕之旬有一日,自玉河馆出德胜门,甃石为路,车辙与石相触,隐辚断续,此抵西山路也。旁多林木,间有冢瑩,有郊坰幽闲意。十里许,路旁有觉教寺。……又十里余,地名海田(甸),林阜縈抱,沟渠曲折,为陂为塘,中多芙蕖茭苇,缘渠屋舍皆雕槛绮疏,相望不断,俱是贵家亭榭,华整潇洒,宛有江乡湖居之胜,水之委限以长堤为水田,累千顷,胜浍绮错,渺然无际。

海田西北曰圆明苑,苑下为行宫,而殿曰正大光明,曰山高水长者最钜丽,历右侧小闼内有耶律楚材墓……稍西虎圈,圈下熊栏,圈以铜网拦以铁条,圈无虎而栏有玄熊,一见人作冲突势。西行数弓地,有阅武楼,楼上东南为文昌阁,楼与阁皆绿碧瓦。高耸奇丽,北来阁名文昌者比比,而此为甲。阅武之西,地光面濯,平圜周十余里,此乃演武校猎之所。南过小石桥,缘水筑道以石灰,如从盘迤上行走,几里许,折而西,右侧铜牛作卧形,背刻篆书铭文。铜牛西数十武,牌楼对峙,内有浩然亭,明敞四达,可以眺望,亭北水势甚阔(湖名昆明),和横十七架虹桥以抵北岸,石色鲜洁如雪,两旁镂狮形于槛头,精巧类活。水至桥下,汪洋汇涌,空黛碧。俄而于阅武楼稍见西山之尾,若甍若檐,丹丹碧碧,隐约林薄间,如屏障上刻画,观者已魄动。及至十七桥,湖山一带,废物招呼,坐桥久不能移步。

既渡而岸叠奇石为山洞,壑峦峭窔,奥秀发雄,杂卉蒙茸于其罅,彩阁跨巅,扁曰“洞庭留赏”。左右磴道磐磐曲折,夹以红绿栏,阁前置方石坛,栏以周之,亦石也。从阁东平立东望,西山恰与为对,宫殿体势撩撩可辨,其主峰圆而上尖,名万寿,其北名玉泉,其下占地高者为凤凰楼,楼下为凤凰阁,楼耸而高,阁方而大,并三成屋,浑覆黄瓦,又下迤而平,皆是复殿修廊,蜂房燕巢,连亘弥望,斗彩竞巧。嘉树葱蒨,枞桧自峰腰至椒麓,列植成行,壁题绣橑,半为树梢所掩,尤觉妩媚。夕晖高(,金碧倒写于縠浪烟漪中,摇漾不定,洞庭之阁斗入湖中,如君山一点遥对岳楼,以为眉目,现价所云十二楼五城及蓬莱五色望之如云,正为此道耳。十七桥西畔为绣漪桥,穹隆特起,如数十丈虹,下通帆樯。岸北维龙舟二。渡绣漪桥,沿洲行三四百步,楼阁次第相连,有亭曰星汉虹骞,有桥曰玉带曰练桥,阁曰延宾,赏凡五重,至水而至。西山侧对近可狎玩,别有幽窅之趣。环湖之栏,其石一色,甃石捍水处,并以铁钉固之。

起西山至绣漪,周十余里,西山之北隆然而紫翠,曰香山,山下亦有行宫及寺塔。地广衍,村社园林计累千户,其西北有建文皇帝陵。香山、玉泉俱自太行而来,水则源白河,至西山而湖与山相得交会,旷远明媚,旧为燕都最盛之地。乾隆时益疏涤磊造,穷极土木之巧,苑林台榭并仿金陵、钱塘修饰,累十年而成。匠心之妙直参造化。始入海田者不知有圆明,入圆明者不知有西山,及见西山以为观止,又有香山拥护映带有余,不尽之景,游此者一日之内遍搜数十里之勝,自山者不暇于湖,目湖者不暇于林,危亭壮阁旁起迭出,曲槛长桥前迎后送,体势莫究,首尾难辨,慧识敏口不能状其什一。……

权复仁于1822年来到北京,借助在圆明园参礼的机会全面观赏了圆明园周围的名胜和西山周边的风景。他的行动范围要比上文作者更加广泛,不但对海淀镇有概览式的观察,而且还遍观了圆明园内各个重要景观,甚至还在西山上俯瞰了整个三山五园的全貌。从权复仁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中后期使臣在西郊地区的基本活动,也能看到他们对西郊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了解程度。应该说在亲身经历和阅读史籍方志的共同作用下,19世纪的使臣已经对京城西山一带历史的来龙去脉和整个清代皇家风景园区的方位都有了比较真实和细致的了解,甚至行走在西郊的山水园林间,对建筑的名目和园区道路都了如指掌,跟金昌业那种带着懵懂和惊奇而进行的盲目探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同时从上文可见,权复仁对西郊风景的欣赏也主要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他跟前述译官一样,都表明之所以如此留恋西山风景,也是因为这里的风景跟城市相比有“江乡湖居”的意味,比较接近使臣的理想的审美和生活观念。

权复仁此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他对西山景观设计的认真研究。他对一路上的景观距离、方位及错落安排的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可见这些具体的建筑技术都经过了他的认真观察甚至测量,而他最终的总结“始入海甸者不知有圆明,入圆明者不知有西山,及见西山以为观止,又有香山拥护映带有余”,更说明园林的错落布局是他对西山园林最认可的方面,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三山五园巧妙融合自然风景的造园技艺的赞美与欣赏。实际上,借助西山、香山和万寿山等三山的山势和河道的自然走向造园,确实是清廷建造圆明园等五大园林的核心建筑宗旨。从使臣对西郊园林设计的这些分析就能看出,他们对园林建造的人文精神和具体的造园技艺,的确是有充分而敏锐的理解的。

综合使臣的上述记录可见,朝鲜使臣对北京皇家园区自然风景的欣赏、对造园艺术的关心和理解,以及在具体的园林景观设计上表现出的旨趣都是十分明显,也是十分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东亚士人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中国园林的景观设计思想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和山水文人画的意境,那些江南士人的私家园林无不是以它们为审美标准来建造的,力图将这些诗画艺术的经典意境转化为现实的建筑景观,而皇家园林在这一点上,其实也跟私家园林毫无二致。从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经典名作,以及当时人留下的相关文献即可知道,清代皇家园林固然有着私人园林不可企及的皇家气魄,但从审美而言,其美感的精髓也同样是得自士人文化的意趣。这种士人的风景审美观和园林审美观不仅为中国士人所独有,而且是东亚各国士人共享的审美精神。虽然大多数朝鲜士人并不能亲自来中国实地体验园林之美,但饱读汉文经典的他们是十分熟悉并认同这种审美意趣的,所以一旦有机会来亲身体验,他们便可以非常清楚地领略园林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洞悉那些园艺建造的精妙之处。

(三)对园林的皇家属性和政治意义的评价

清代皇家园林在景观优美的基础上,作为清代的政治中心,还有着无与伦比的宏伟气魄和皇家气象。如果说朝鲜使臣对园林本身的美感是完全认同和充分理解的话,作为外国使臣的他们,受到当时中朝宗藩关系和华夷思想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却有很多复杂的感受。

清代皇家园林最能直观体现其皇家特色的地方,莫过于它的体量庞大和极度奢华。使臣在面对如此景象时,常常在称颂赞美的同时,产生一种不安和不真实的感觉。1855年来京的徐庆淳游览西山时曾这样感叹:

随三使晓由西直门向海淀,一曰海甸,俗称西山。未及十里,忽见珠宫贝阙,渺茫于绛霄红云之际。余谓从者曰:吾今升天乎?玉京十二,胡为乎来在咫尺?

我们前文曾提到,汉阳是一座建立在山川河流中的王都,在这点上,广阔的西郊皇家园林区确实跟它有些类似,或许这也是使臣对西郊感到亲切的原因。但京城西部从太行山和燕山一路延伸到这里的山峦相当雄伟险峻,居庸关等关隘还因此成为守卫北京的门户,而朝鲜汉阳的宫阙和城门虽然也建造在山脉上,但山势和景观的规模都不及北京西郊雄浑壮伟。同时,汉阳宫阙的奢华程度也远远比不上西郊的三山五园。所以当使臣见到那些华丽的皇家园林点缀在西山群峰中的景象时,他们是很容易被它宏大和华美并存的气魄所震撼和吸引的。朝鲜使臣看到这样的皇家园林,往往就会像徐庆淳一样既陶醉又惊骇,几乎无法相信现实中会存在这样奢华富丽的地方。而从徐庆淳的表达还可以看到,这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又会给他们带来一种不安全感,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进退失据,不知道该怎样安置自己。

不仅是皇家园林的奢华庞大让使臣惊恐不安,如此盛景所代表的清朝的极度强盛,也常常让华夷观念强烈的一些使臣有一种心理不平衡的感觉:

窃怪夫章华、柏梁、迷楼、艮岳有一于此,危亡随至。而今西山一局无兼数者而过之。丰豫百年,海内无警,岂治法政谟优于前代欤?天意民心与古昔不同而兴替修短不系于侈靡欤?

我们知道,清朝作为一个由满蒙贵族而不是汉人统治的国家,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是得不到朝鲜和其他一些周边国家的认同的。很多朝鲜官员士人一度认为一个由“夷狄”统治的国家,没有正统文化的根基,是无法长久存在下去的。这样的信念在朝鲜国内一度十分流行,直到18世纪中期,清代不断走向繁荣的历史事实,才强烈地向他们证明了这种信念的不合理。然而还是有很多使臣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在他们看来,清朝的盛世景观都是皇帝穷奢极欲的表现,也都是国之将亡的象征,所以他们不能理解清朝不但没有走向衰亡,却反而十分稳定的现状。权复仁就是其中之一。他不能理解为何三山五园跟前代亡国之君的那些园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清朝的统治却日渐稳固,中国也日益繁荣。因而权复仁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甚至怀疑能让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受到惩罚的“天道”是不是已经不再有效了。由此可见,虽然当时的朝鲜早已彻底承认和正视清朝的国力强大,但从东亚文化固有的华夷观出发,也从朝鲜自身利益出发,使臣对清朝的物质繁华在欣羡的同时,也还是会有很多无奈和失落。

三、结语

清代统治者修建的大量皇家园林,是清朝国势强大的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优秀的代表。给当时来到中国的朝鲜燕行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欣赏皇家园区的自然风景,甚至会沉醉其中,同时也能准确地领会其景观设计和造园技艺的精妙之处。然而在面对园林的奢华及其所象征的清朝国势强盛的政治意义面前,作为外藩使臣的他们,也有着复杂乃至矛盾的感受。这说明在东亚文化圈内,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持久而稳定的,也决定着整个东亚世界的基本格局,而各个时代具体的政治或社会因素则作为其中的一些枝節因素,对东亚国家间的互相认同和彼此印象起到微调的作用。

注释:

①李在洽《赴燕日记·历览诸处·海甸》,《燕行录全集》第85册,第126页。按,《赴燕日记》的作者长期失考,一般被著录为佚名。近来韩荣奎、韩梅在其所著的《18-19世纪朝鲜使臣与清朝文人的交流》中考证认为该种燕行录的作者应该是李在洽,我们接受了这个结论,在下文中,将统一著录《赴燕日记》的作者为李在洽。

②柳本馨《汉京识略》“城郭”条,朝鲜时代写本。

参考文献:

[1]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林基中.燕行录全集(第85册)(第94册)[M].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作者简介:

刘畅,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东亚文化交流,朝鲜时代燕行录。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审美观清代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