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蚕病的综合防治

2018-01-17 14:29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袁颖
河南农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儿抗病品种家蚕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袁颖

研究蚕病的最终目的是找到防治蚕病的途径和方法,以求控制蚕病的发生。随着蚕病研究工作的进展,家蚕病防治的途径已经发展到多种多样,如何综合采用各种防病措施,达到最佳的防病效果,是每个科研者及生产者应该重视的任务。

现在国内外蚕病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优良抗病品种

应用抗病品种来防治各种病害,可以不用增添特殊的防治措施和防病药剂,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明显的防病效果,因而也比较容易被生产所采纳。家蚕品种对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不仅对NPV、CPV、FV以及SFV等病毒性蚕病,而且对白僵病、曲霉病、微粒子病等都是如此。我国是家蚕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蚕区辽阔,品种资源丰富,为寻找抗病基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加快抗病品种研究和选育的步伐,建议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步骤。

组织全国家蚕抗病品种性能鉴定协作组,在各个农业大区分设鉴定中心,按地区鉴定评比家蚕品种对主要蚕病的抗性,评选出的优良抗病品种材料再在指定的1~2个单位进行全国性评比。评选出不同化性、不同系统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优秀品种材料,供抗病品种选育之用。

在鉴定品种抗病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抗病性能的遗传规律研究,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选育方法。开设家蚕抗病品种选育这一新的课题,配备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在选育工作中摸索,积累经验,尽快选育出生产上需要的抗病新品种。

二、化学治疗

蚕病的化学治疗,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化学治疗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这些治疗药物在蚕体内留存的时间较短,因而不得不用每天添药的方法来弥补,而每日添药不仅增添养蚕作业的麻烦,而且还会因过量用水影响蚕体的的健康。

三、物理治疗

应用物理因素对蚕病进行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外国专家在感染微粒子病蚕卵产卵后的24~54 h,用比重1.055的盐酸在46 ℃温度下浸酸处理蚕卵30 min,可平均杀灭蚕卵内孢子数的99.7%。

四、病毒干涉与免疫

NPV、TNN和FV对CPV有干涉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用高温(85 ℃处理15 min)和紫外线(100V,6A,距离30 cm,照射2 h)不活化的异株病毒对活性病毒进行干涉,可以平均减少发病指数30%~50%。广东蚕研所对家蚕CPV进行了免疫效果的测定试验。

家蚕CPV的免疫基础研究,近年来也有所进展。英国国立环境研究委员会无脊椎动物病毒组应用放射免疫检定法测定了家蚕CPV病的免疫力,结果在CPV病毒的抗血清中发现对双链RNA的低滴度抗体,抗血清的稀释滴度在1:320~20:480,当用放射免疫法测试时,可限制90%以上的活性病毒粒子。

五、不断改进消毒药物

消毒是当前防治蚕病的根本措施。许多年来,虽然出现了各种新的消毒药剂,但是消毒药剂的基本成分仍是甲醛和有效氯两种,所不同的是增加了某些增效剂,以提高和改进消毒的效果。

鉴于消毒是防治蚕病的根本措施,进一步研究广谱、高效、低浓度、稳定以及无腐蚀或刺激性的新消毒药剂,仍是今后蚕病防治的一项主要任务。

六、蚕病检疫

蚕病的检疫,可以防止微粒子病的经卵传染,也可以根据预知检验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防病措施。

七、提高养蚕防病技术水平

养蚕技术与防病工作是相关的。应用最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养蚕技术措施,以增强蚕儿体质和抵抗蚕病的能力,是养蚕生产者的基本做法。

在养蚕中,保持合适的温湿度,特别是合理控制好蚕座的湿度,选用合适的优质桑叶,灵活应用给蚕措施以及掌握好适当的蚕座密度,有助于对蚕病的控制。

八、重视养蚕环境

现代科学发展,有更多现代化的装备来满足蚕儿最适合的生态条件或让蚕儿尽可能与病原菌隔绝开来,从而达到预防蚕病的目的。

应用人工空气调节设备,可以使蚕室保持适温干燥以及通气良好的养蚕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把原来自然环境下不能养好的蚕养好,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蚕病发生的程度。灭菌设备和超净无菌装置有可能使蚕室内保持相对无菌和无病原物状态,这样就有条件使流行的传染性蚕病得到完全的控制。

人工饮料育也是一项有效的防病新技术,它不仅可以完全有效地控制蚕病的食下传染,而且可以在人工饲料中随心所欲地添加各种化学治疗药物,不会像桑叶那样,因添药次数过多而增加添食的功夫和加重蚕儿食下的水分。随着人工饮料育的普及应用,蚕病的化学药物治疗将日益显得重要。试验已经证明,只要在人工饮料中添加0.1%~0.01%的多菌灵,就可以完全治愈经卵传染的微粒子病。

九、加强基础研究

蚕病基础研究工作对防病十分重要, 随着蚕病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就有可能提高现有防病措施的水平和提出新的防病途径。家蚕三种病毒病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分子学水平。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特性和代谢过程研究得越彻底,就越有可能提出针对性的防病新途径。因此,必须借鉴昆虫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及病毒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它们移植并应用到蚕病研究工作中去,加速推动蚕病基础研究的工作。

猜你喜欢
蚕儿抗病品种家蚕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难题
难题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促进蚕儿生长发育整齐的措施探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研究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三)三七新品种
可爱的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