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奏:从茅草屋到楼房

2018-01-17 13:30
华声文萃 2018年4期
关键词:居室厕所厨房

1970年年底,我出生在苏北沿海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我的父母有5个儿子,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从出生到现在的40多年里,我搬过很多次家,从全县最贫困的村子搬到市郊最富裕的村子,再搬进小镇、搬进城市。

数次搬家

我出生时的家只是一间有着二三十平方米的茅草屋。墙是用泥巴和着碎秸秆垒起来的,地面就是夯土,屋顶苫着麦秸秆。这个房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砖瓦房取代。

1971年,我家搬到了连云港市近郊区一个叫四里的村子。这个村子在当时中国农村也应该是少有的富裕村庄之一:村里不仅有鱼塘、瓜田、菜园、猪场,让村民四时能吃上果蔬鱼肉,还有一座高大的蘑菇种殖厂房,一块薄荷田和一座薄荷油提炼厂。绝大多数人家在集体的资助下盖起了砖瓦房。

我们家的房子也是农闲时候自己请建筑队盖的,建筑工人就是附近村庄的农民。房子面积和样式都严格遵守村里的统一规格,而且堂屋的地面还铺上了砖。房子的结构也是当时农村典型的三间平房式:中间是吃饭兼做会客用的堂屋,东面的上房是我父母的卧室,西面的下房和外面的厢房是我们兄弟5个的卧室,东房和西房的门都开在堂屋的两侧。三间房都是十五六平方米,那时能住进这样的房子感觉就像进了天堂。

1979年,我们全家再次随父亲从四里村搬到了十公里外的锦屏镇,全家的户口也随着父亲转城了:我家的房子以15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村一户人家。2005年,买我们家四里那处房子的村民将那三间平房拆除,在原址上盖了一栋三层小楼,现在村里已有一多半人家盖了楼房。

虽然那时我父亲已是镇上一把手,但是那时分房不是按照级别而是按照人口多少分配的,因此镇上按照我们家7口人分配了3间平房和一间偏屋。东家住的是镇政府的厨师,西家住的是派出所公安。

在这所房子里住了6年后,我们家搬进了位于连云港市市区的单元楼,那个时候楼房还只有少数人住得上,刚上高中的我还真有点激动。大哥二哥结婚时从工作单位分到了自己的房子,三哥四哥参加工作住上了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按照人数,父母和我分了一个34平方米的2居室单元房。

1989年,父亲退休之前,从任职的区政府分到了独栋、面积100平方米的2层小楼。几年之后实行房改,这套房子以极其便宜的2,5万元卖给了我父亲,算是对他40年工龄的补偿。我们兄弟五人都买了自己的房子。

逐步告别与猪、鸡为邻

从农村到城市,搬了这么多次家,房子的附属设施也都发生了变化。

在农村居住时,房子前面有一个石片砌起来的猪圈,屋檐下还有一个鸡舍。那些年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上一两头猪,喂的只有剩饭和野草。养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年底卖钱补贴家用,城市里供应的猪肉也主要来自一家一户散养的猪。

至于家养的鸡也主要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为了下蛋。那时农村收入低,一年只有过年过节能吃上几回肉,平时都是吃自家种的蔬菜,遇到有客人来能炒上一盘鸡蛋、炖上一锅豆腐就算是高规格招待了。只有过年和来了最尊贵的客人才能杀上一只鸡。

鸡蛋不仅供来客人时做菜用,还能去村里的代销店换铅笔、橡皮。我1976年在四里上小学的时候,每次要买铅笔和橡皮都是拿鸡蛋去村里的代销店换,当然几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就再也没有发生以物换物的事了。

去年我回乡下老家得知,各家各户已经很少养猪和养鸡,一是养猪养鸡成本高;二是嫌满院子的鸡粪和猪圈的味道难闻。取代各家各户散养的是大中型的养猪场、养鸡场。

厨房和厕所变化最大

农村和城市住房的厨房和厕所也完全不同。农村的厨房都是和住人的正房分开建的,下雨下雪天从厨房向餐厅端菜端饭要打伞才行。那时做饭使用的是土灶,烧的是柴禾,居室和厨房分开既可防火,也避免做饭产生的烟气、草灰进入居室、客厅。

搬到镇上以后,开始烧煤炉,煤球也就成了各家必须储备的东西。为了省去5角钱的运费,每个月买煤球的时候我们都是借平板车自己去煤球厂购买。早上经常会有炉子熄火的事发生,只好扇着扇子引火。

进城住上单元房后,厨房才和餐厅连在一起,做饭也用上了煤气灶。开始由于用户少,无法集中供气,城里各家各户都是用罐装液化气,用完了要用自行车驮着去气站换气,很麻烦。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城里才用上管道煤气。而现在农村也逐渐告别烧柴使用上罐装液化气和沼气了。

在农村,每家每户都在自家房子的后面建上一個简易厕所,一是农村没有下水道,不能用水冲厕所,如果建在居室里味道太大;二是厕所附属的土坑可以将粪便储存起来,以便运到自家的田里去肥田。搬到镇上之后家里仍然没有厕所——周围上百户人家使用同一个臭气熏天的蹲坑式公共厕所,冬天夜里上厕所要顶风冒雪,每天早上如厕高峰的时候往往还得排队。直到1985年搬进市区住上了单元房,从此才有了室内的水冲式厕所。现在老家农村的露天厕所都已很少了,他们往往将粪便直接排到地下的水泥沼气池里,用粪便产生沼气作为家庭燃料。

从挑水吃到买水吃

用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农村,用水都要到村边的河里去挑,我有4个哥哥,挑水的劳力是非常充足的。那时家家户户厨房门口都有一口能容纳四五桶水的大水缸,遇到河水不洁净的时候,所做的也只能是用明矾将水里的脏东西沉淀下去,然后将水烧开饮用。

到了镇上,我家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不过只是路边一个1米来高的水龙头,前后5排30多户人家公用,费用各家按照人口公摊。每到冬天,水龙头常常会结冰冻住,这时就需要扯些草围着露出地面的水管烧,或者提来开水不停地浇水管。

到了市区才真正用上单独的自来水:在家里用手一拧,水就出来了。尽管自来水的质量有保障,但是随着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直接喝自来水的时候越来越少。父亲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个净水器装在水龙头上,流出的水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弱碱性水:而我则向水站定购产自天然无污染湖泊的桶装水。

猜你喜欢
居室厕所厨房
厕所囧事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老年人冬季居室应注意什么
厨房真热闹
警惕厕所性猝死
厨房跑出黏黏怪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萌萌兔在哪里
厕所——希望不再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