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2018-01-17 02:20
华声文萃 2018年4期
关键词:装具生僻字礼器

盔、簋、甗、戣、罍、鬲、匜、卮、觚、觯、斝……这些博物馆里的字,你认识多少?常去博物馆的人也许会有一种感受。这些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见过多次;陌生的是,不会读,分不清,也很难弄明白它们的意思与用途。

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博物馆里的这些生僻字也将更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胄(zhou)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装具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6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戣(kui)

戣,青铜制,古代属戟一类兵器,商周时期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

觚(gu)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侈口,细腰,圈足外撇。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

卣(you)

卣,是一种器皿,属于中国古代酒器。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卣常见于商朝和西周时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

盉(he)

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耳),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錾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俎(zu)

俎是祭祀所用的礼器,古代也作为割肉用的砧板。通常指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殳(shu)

殳,是先秦时期一种著名的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不但可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罍(lei)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钑(sa)

钑是古代兵器,铁把小矛。另外一层意思是用金银在器物上嵌饰花纹。

甗(y6n)

甗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li),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zeng),就是现在的笼屉,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gui)、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斝(jia)

斝是中国古代先民的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

觯(zhi)

觯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礼记·礼器》“尊者举觯。”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日觯”。

鐎(jiao)

鐎也稱鐎斗,是一种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于两汉魏晋,至唐宋逐渐消失,关于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也有人认为是敲击警众的器皿,还有人说是煮茶的用具。

斨(qiang)

斨和斧非常相似,凿出来装木柄的孔,方孔为爿斤,圆孔为斧,其他的功能基本上都一样。古语里“斧爿斤”常常连在一起用,泛指所有斧子。

卮(zhi)

卮是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一种盛酒的杯器,容量为4升,圆筒形,常有三只足,一侧有耳。战国末期出现,流行于秦汉时期,汉代之后虽少见,但唐宋时仍有人在使用。

(据“中华遗产”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装具生僻字礼器
生僻字里识青铜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探析退役军人档案整理及管理方法
装具对古籍保存状况的影响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挑战动物生僻字
扒一扒“爱加戏”的生僻字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诗经》中青铜礼器概述
当地名遇上多音字,生僻字你能读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