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

2018-01-17 12:34吴俊杰
关键词:适性三原色认知冲突

吴俊杰

摘 要:适性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适性教育关注的是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灵魂深处的情感互动,使学生被禁锢的心灵得到解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思维如一弯溪流自如流淌,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得到充分的激发,使人性的巨大潜能得到发掘。

关键词:适性;物理课堂;三原色;现实;建构;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36-1

适性课堂是适合学生人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课堂。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天性是被压抑的,而施压者正是教师;而适性课堂则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开放而包容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分享成果。在适性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还原出核心素养的“三原色”。

一、核心素养“三原色”之一:有“现实”的颜色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节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价值呢?

笔者在本节课导入时,播放了一段汽车发动机工作的动感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可以边观看汽车发动机内部规律化的运动过程,边聆听与之配合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当欣赏完后,提出问题“汽车之所以能运动起来,是发动机提供了连续的机械能,那么发动机所提供的连续的机械能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一开始欣赏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意识到今天学习的知识肯定与发动机的工作密切相关,而身边的汽车又是那么的熟悉,在熟悉的现象中发掘出感兴趣的物理问题,“现实”感爆棚!

适合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堂是适性课堂的重要特征,而物理课堂体现出的“现实”颜色正是基于学生社会性发展这一角度出发的,学生在意识到物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后,对知识的追求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合作者和思想者。

二、核心素养“三原色”之二:有“建构”的颜色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例如:在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节中,在通过压缩矿泉水瓶后,松动瓶盖,压缩的空气会对瓶盖做功,瓶盖迅速飞出,同时可以观察到瓶内出现白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后,如何帮助学生应用于实践,建立热机的模型呢?笔者通过两个问题逐一构建:

问题1:要使瓶盖飞的更远,获得更大的机械能,能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呢?

问题2:能否再对实验装置改进,让气体能不断对瓶盖做功,使瓶盖连续获得较大的机械能呢?

其中,问题1引导学生认识到将压缩的空气替换成可通过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对瓶盖做功,可获得更大的机械能,而问题2则落实在“不断”“连续”两个词上。

师:要使气体能不断的对瓶盖做功,气体需要能够不断地进入瓶内,可问题是,瓶盖无法打开,怎样才能让气体能进入瓶内呢?

生:可以在瓶底戳一个孔,瓶盖(活塞)向下运动,吸入气体。

师:你认为此时吸入的是普通空氣还是可燃烧的气体呢?

生:可燃烧的气体。

师: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对气体压缩,可以让瓶盖(活塞)获得更大的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对可燃气体压缩呢?

生:关闭进气阀门,瓶盖(活塞)向上推动。

师:为了能将可燃气体的内能转化为瓶盖(活塞)的机械能,需要点燃瓶内的气体,怎么点燃瓶内的气体呢?

生:再戳一个孔,在孔内放入电火花发生器,按动按钮,引燃瓶内的气体,瓶内气体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对瓶盖做功,瓶盖(活塞)向下运动。

师:燃烧完后的废气如何排出呢?

生:再戳一个孔,做为排气阀门,同时瓶盖(活塞)向上运动,排出废气。

师:这只能让瓶盖获得一次机械能,怎么才能让气体不断对瓶盖做功,使瓶盖连续获得较大的机械能呢?

生:重复刚才的过程!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正符合适应学生自身认知特性的过程。

三、核心素养“三原色”之三:有“认知冲突”的颜色

教师的职责绝不是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荡的火花。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矛盾处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还是在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节中,当学生通过体验弯折铁丝的过程,认识到对固体做功,可增加该固体的内能后,如果直接得出做功时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的结论,显然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不符合物理学的逻辑性。那么如何使学生深化这部分认知呢?笔者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通过弯折铁丝做功,可改变铁丝的内能,得出做功时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的结论,你觉得这科学吗?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才能使这个结论更具普遍性?

此时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冲突:只是对铁丝做功,就能得到做功时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的结论吗?教师适时地追问:难道物体只能是铁丝、铜丝和铝丝?此时学生更会想到:刚才列举的都是固体啊!那么对液体做功是否可以呢?对气体做功呢?这样在课堂提问中设置矛盾冲突,便可冲突化为悬念,让学生产生企盼、混乱、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endprint

猜你喜欢
适性三原色认知冲突
瑞安市马屿镇清祥小学“融适三原色”课程方案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原色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原色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