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对生猪养殖影响及防控

2018-01-18 03:16冯汉江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原粮赤霉烯酮

冯汉江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畜牧服务中心 561200)

生猪养殖户或养殖场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饲养的猪已经注射过猪瘟、口蹄疫、细小等病毒疫苗,但仍然会发生猪瘟、口蹄疫及细小病毒等疫病,误以为是疫苗没保管好造成的免疫失败;二是饲喂的育肥母猪或后备母猪,甚至刚满60日龄的仔母猪外阴一直处于红肿症状,误以为是发情;三是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有一部分猪出现呕吐,误按胃炎治疗,可一直都没治好。还有很多未提及的养殖问题,都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霉菌污染原粮或饲料后产生霉菌毒素造成的。

1 霉菌及霉菌毒素

1.1 霉菌

霉菌为丝状真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是菌丝体比较发达但没有较大子实体的小型真菌的统称[1]。其形态和构造比细菌复杂,繁殖力极强,无论条件好坏均能生长繁殖。一种霉菌可以产生多种霉菌毒素,不同霉菌也可以产生一种霉菌毒素[2]。

霉菌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有些霉菌是有益的,可用于酿酒、制酱、酶制剂的生产等,但有些霉菌产生有害物质给生猪健康带来危害。

1.2 霉菌毒素

生猪养殖方面的霉菌毒素主要是指霉菌污染原粮或饲料后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进入猪体内,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损害猪的各类脏器和组织,造成消化、呼吸、生殖、神经、免疫等系统病变。

2 霉菌毒素来源

原粮及饲料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饲喂过程易被各种霉菌污染而产生毒素。

2.1 田间污染

玉米等原粮在田间生长至收割期间,可被镰刀菌毒素污染[3]。

2.2 水分超标

原粮在收割时由于连续阴雨天、温度低等原因,造成原粮无法晒干;或者是原粮没有晒干,仅晾干后就进仓贮存,原粮水分超标而发霉。

2.3 贮藏不当

原粮贮藏环境潮湿,仓库无防潮措施,通风不良等都极易引起霉变。

2.4 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没能做到少喂勤添,料槽里长时间积有饲料;或者饲喂稀料,饲料沾水容易造成黄曲霉毒素污染。

3 霉菌毒素种类

霉菌种类繁多,其代谢物也具有多样性,目前已发现有33属164种霉菌,产生200多种霉菌毒素,其中最常见的有害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和伏马菌素 (烟曲霉毒素)[4]。

3.1 黄曲霉毒素

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污染原粮主要是玉米、小麦、大麦、燕麦。

对猪的影响:引起猪采食量降低或拒食;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下降,黄疸,被毛粗糙,抑郁,厌食,免疫抑制,胚胎坏死,胎儿畸形,贫血。

3.2 赭曲霉毒素

主要由曲霉和青霉菌产生,污染原粮主要是玉米。

对猪的影响:对肾脏及肝脏造成损害,引起免疫系统功能抑制;表现生长迟滞,剧渴、多尿、下痢;引起母猪流产和仔猪出生重偏轻。

3.3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是由镰孢菌、头孢霉、漆斑菌、葡萄穗霉、木霉和其他霉菌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侵害玉米、小麦、大米、燕麦、大麦等作物。

对猪的影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和肾脏,且大都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可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猪中毒后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胃肠炎症或出血、呕吐、腹泻、坏死性皮炎、运动失调、血凝不良、贫血和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机能降低和流产等。该类毒素明显影响食欲,故临床上很少见到急性中毒现象。对猪危害较大的主要是呕吐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T-2毒素。

3.3.1 呕吐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由禾谷镰刀菌产生,污染原粮主要是发生穗腐病的玉米和发生赤霉病的小麦和大麦。

对猪的影响:损害胃肠道及引起免疫抑制。表现为胃肠炎、腹泻、严重者拒食或呕吐,皮下及肌肉出血。

3.3.2 T-2毒素

主要由三线镰刀真菌产生,污染原粮主要是玉米、小麦、大麦、燕麦。

对猪的影响:T-2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器官,如胸腺、骨髓、肝、脾、淋巴结、生殖腺及胃肠黏膜等,抑制这些器官细胞蛋白质和DNA合成。临床表现为采食量减少,呕吐、血痢等胃肠道病变;危害生殖系统,引起种猪不孕、流产或产下虚弱仔猪,还可引起神经失调。

3.4 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

主要是镰刀菌属产生。污染原粮主要是玉米和小麦,热处理不能破坏此毒素。

对猪的影响: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猪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则或不发情;后备母猪假发情,受胎率低;阴道炎、流产、死胎、脱肛,子宫突出;出生仔猪阴唇红肿、腿外翻;公猪精液品质下降。

3.5 伏马菌素 (烟曲霉毒素)

伏马菌素是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污染原粮主要是玉米。

对猪的危害:其化学结构使其具有抑制脂肪合成的功能,高水平的烟曲霉毒素会导致大量体液渗入肺组织,从而引发猪的肺水肿;还可造成猪生殖系统的紊乱,如早产、流产、死胎和发情周期异常等。

以上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产生机理及危害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5]。

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呕吐毒素能干扰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诱导肠道细胞凋亡,从而降低了猪的采食。

玉米黄曲霉毒素可与雌激素竞争受体。玉米赤霉烯酮可与子宫内雌激素受体不可逆结合,引起卵巢颗粒细胞代谢和功能障碍,子宫肿胀及卵巢萎缩,从而影响动物生殖生理,表现为小母猪外阴部红肿,母畜假发情,久配不孕,流产率、死胎率、弱仔率增加,公猪睾丸退化,配种能力下降。

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可引起动物免疫抑制。胸腺是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是性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的主要靶器官,玉米赤霉烯酮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显著抑制胸腺细胞的增殖,并能显著促进其凋亡[6],造成动物免疫抗体水平降低,抗病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4 霉菌毒素的防控

霉菌毒素对生猪养殖危害极大,养殖场主在采购、仓储及饲用环节须严格把关,控制原粮及饲料的霉变程度。

4.1 原粮及饲料购买环节

在市场上购买玉米等原粮时,要仔细察看原粮是否干燥、是否有霉变迹象。

购买饲料时,要仔细察观察生产日期,有效期短的尽量少购买。对于没有饲料标签的饲料要注意可能是饲料过期,标签被人为撕毁。此外还要从感官上观察,饲料是否有霉变,是否有结块。

4.2 原粮及饲料的保存

养殖场内,原粮及饲料存放间应干燥,与地面放有木板等隔离物,备货量不能太多。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注意防鼠、防虫。

4.3 脱霉剂的使用

原粮、饲料在生产、运输、加工、保管环节可能存在霉变,因此,生产管理人员会在生猪饲喂过程中加入脱霉剂,以去除霉菌毒素危害。由于霉菌毒素没有抗性,但有热稳定性,加热很难破坏,单一的除霉脱毒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在脱霉剂选择上最好是选择融合物理吸附法、生物脱除法、酶制剂降解法的脱霉剂,这类脱霉剂相对来说,效果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霉菌毒素来源广,危害大,控制不好会给生猪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实际生产中应严格防控养殖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尽量减少霉菌毒素造成的养殖损失。

猜你喜欢
原粮赤霉烯酮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赤霉酸处理对核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2019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19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19年2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酶ZENC降解麸皮毒素的条件优化
喹烯酮分子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湖北省4月中旬粮油监测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