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2018-01-18 10:34卢国甫
中国果菜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晚疫病菜农抗性

卢国甫

(湖北省建始县红岩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北建始444500)

马铃薯是常见的蔬菜之一,也可入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晚疫病是马铃薯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堪称马铃薯的“癌症”,会造成大量减产。

1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疫病菌)引起的一种破坏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导致马铃薯茎叶和块茎腐烂,病原菌通过叶尖、叶柄、叶茎和块茎的浸染而发病。通常在叶片较多的情况下,它从叶片尖端或叶片边缘开始发病[1]。起初为一个点,逐渐扩大,破坏叶茎和块茎,产生褐色条纹。在形成不规则的紫褐色病变后,该病将在大雾和阴雨中传播速度快,10 d左右,造成植株大面积枯亡。在地形较低的地方,如果排水不好,田间湿度大,病情加重。一般是开花阶段产生病害,开花后逐渐达到病害高峰。此外,海拔高度和气候对晚疫病也有重要的影响,海拔越高,马铃薯种植时间越长,后期枯萎的可能性就越大。

马铃薯每年3~4月生长,8~9月收获。从5月下旬到6月,马铃薯处于开花和结果阶段,也是马铃薯晚疫病最敏感的时期。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点,发现该病在低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在高寒气候区,萌芽孢子在海拔267~4040 m处萌发。5~7月的敏感期与雨季、雨天和多云、高湿、大雾、高原天气,尤其是单点降水有关,马铃薯晚疫病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相一致。5月和6月降水较多,晚疫病在7 d内可达70%以上,大部分病变也较大。病变部位可见白色盐样物质(细菌性囊肿和孢子囊),该病可在田间传播10~15 d。

2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的因素

2.1 环境因素

马铃薯晚疫病在雨季容易发生,这与病原菌的生理特性有关。马铃薯晚疫病病原可产生孢子囊,其相对湿度为孢子囊或孢子的95%以上。在18~22℃,晚疫病孢子囊容易产生;在10~13℃,游动孢子容易产生;温度为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潜伏期最短。因此,当空气潮湿、温暖、多雾或经常下雨时,马铃薯晚疫病容易发生。马铃薯开花前后,日间温度连续两天在22℃,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时,夜间温度在10~13℃,叶片上有水滴,超过10 h,病原体可感染易感品种,引起病害[2]。

2.2 品种因素

一般认为,蝎型叶片对晚疫病较为敏感,叶片呈黄色和绿色。叶直立、小、多毛、厚、深绿色,抗病性强;叶片单位面积孔隙数大的品种也易患疾病。马铃薯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晚疫病的抗性也不一致。苗期抗病性强,而开花前后则易发生病害。此外,植物生长后期一般活力较弱,老叶片最先受到影响。叶片的轴承部位也与病害有关,顶叶对病害的抗性最强,下部叶最易受影响。

2.3 栽培管理因素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栽培管理因素有种植密度、施肥状况、是否轮作等。密植通风不良,光透射率低,田间湿度高,晚疫病发生率高。因此,合理密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许多菜农在开花期过度施肥,这也为晚疫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蔬菜种植区,马铃薯和茄科、十字花科作物间作是非常普遍的,这样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因此,主要生产区域应坚持轮作制度。

2.4 防治策略

晚疫病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很快,一旦出现中间地块病变,且未及时防治,该病可在15 d内迅速扩展至整个田地。如果错过最好的预防期,很容易造成灾难性的损害,一些菜农缺乏防御意识,常常导致晚疫病的蔓延。

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大多数菜农无防范意识,发现疾病时可采取治理措施。而且,有些菜农的处理方法过于依赖化学农药,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也会影响防治效果。

3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农业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可通过农业措施来防治,菜农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3]。在生产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马铃薯种植结构中,连续种植是导致病原菌积累的重要因素,应尽量避免连续种植。同时,应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提高通风和透光率,而且能降低湿度,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其次,应选择优质的土壤,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和消毒,如在芽上使用67.5 g/L银基消毒剂。此外,施肥上,一定要在科学配比施肥种类的基础上,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尽量增施有机肥、磷钾肥,重视中微量元素的叶面喷施补充。田间管理上应注意及时除草、松土,封土后尽量减少田间作业,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2 合理选择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晚疫病主要有三个时期:苗期、马铃薯形成期和后期雨季,特别是多雨和多雾天气。天气好转时,及时预防,可在发病前使用防护剂,也可联合使用治疗剂和防护剂。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最好交替使用多种药物。在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面,目前很多地方主要依靠化学药剂来控制。当发现菌株时,及时移除并采取药剂保护。研究表明,对晚期疫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物有大生、安泰生、达克宁、克露、金雷、代森锰锌、银法利、甲霜灵锰锌、吡唑锌等。

3.3 生物源药剂防治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些化学、生物制品可诱导马铃薯产生局部或系统抗性,如紫茎泽兰、白藜芦醇、五倍子、知母、大蒜等有机溶剂提取物或水提取物,能抑制晚疫病的发生,也有研究表明,一些细菌发酵液和一些植物叶赫根真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如YX假单胞菌、假单胞菌、线虫和生防菌B9601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杀菌活性,生物源农药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

3.4 抗病品种的选育

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抗性品种的选育是防治晚疫病最有效、经济、简便的方法之一。一些马铃薯品种块茎晚熟,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在云高海拔山区,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雨量较多,湿度较大,温度较低,晚疫病特别严重,选用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的鄂马铃薯系列品种。

总之,加强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掌握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做到尽早防治、综合治理。合理选择马铃薯植株,保证病原菌的基本隔离,在种植的过程中控制外部环境,为马铃薯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合理用药,以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晚疫病菜农抗性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亚洲玉米螟对Cry1Ac蛋白抗性适合度代价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山西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