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筋骨理论探讨“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关系*

2018-01-18 22:30李景虎吕立江指导王玮娃毛凌宇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错缝寰枢筋骨

李景虎 吕立江(指导)杨 超 王玮娃 王 晟 毛凌宇 刘 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多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压迫脊髓导致四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等。该病缘由颈部外伤、慢性劳损、退变及颈咽喉部炎症引起寰椎横韧带松弛,寰枢关节骨性结构及相关附属结构力学发生变化,产生向前、向后及侧方位移超出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完全滑脱。近年来,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筋骨理论对诊治伤科疾病有独特优势,而“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伤科特有疾病,中医理论认为其是颈椎病等脊柱退行性改变的重要病机。从筋骨理论探讨“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关系具有临床意义。现分析如下。

1 筋骨平衡,解剖对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属于中医学“颈痹”“项痹”范畴,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而该病的发生涉及到解剖、生理、病理及生物力学等众多交叉学科。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寰枢关节易发生病理改变。筋骨理论是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关键病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筋、脉、肉、皮、骨是构成整个人体系统的重要环节,筋骨在维持颈椎稳定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筋”“骨”紧密相连,各归其位,通过“筋”的束骨作用,进而维系骨关节与周围结构组织正常的解剖关系,二者处于动静态平衡中,并完成生理范围内各种生理功能活动[1]。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在外伤、慢性劳损等病理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筋出槽,骨错缝”,相应颈椎整体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中医学上“筋骨”“经脉”“筋经”及“皮部”等与西医解剖上骨、关节、肌肉、韧带、肌腱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大致相同,各椎骨、棘突及相应关节突关节都是颈椎椎曲及各个椎间隙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寰枢关节结构尤为特殊,是人体头部与脊柱平衡中心。寰枢关节为复合关节,由寰椎、枢椎、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十字韧带及相应关节囊组成,与神经、血管、脊髓关系密切,因其关节囊大而松弛,关节面较平坦,活动幅度较大,且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组织,因此受到外力或者不良习惯及在炎症刺激下容易发生寰枢关节半脱位[2]。“筋出槽,骨错缝”客观存在于人体结构功能变化之中,筋骨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寰枢关节稳定,从筋骨理论出发,重视解剖,又不拘于古,为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治提供思路,在解剖生理功能层面,剖析“筋出槽,骨错缝”与寰枢关节半脱位之间关系。

2 结构异常,功能改变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载:“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在病理状态下,寰枢关节在结构、功能上会发生相应变化。从筋骨理论角度看,寰枢关节半脱位结构异常主要体现在解剖位置空间改变与各骨关节适应力学可调区域变化,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由于轻微的半脱位,影像上无明显的变化,时常被临床所忽略;二是半脱位的程度较严重(寰齿间隙>2mm),影像上则表现两侧间隙不等宽。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影响,决定了寰枢关节稳定性和两者关系密切,即筋骨失衡后寰枢关节及附属结构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印证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由于寰枢关节解剖位置改变会引起相应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如果骨关节间隙或者相对位置的关系发生细微变化,并会产生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则表现在“骨错缝”或“骨缝开错”。而“筋出槽”是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则表现在筋强、筋歪、筋走等[3]。功能改变还体现在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不一,即表现为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在临床查体及病史询问上都有所体现,因此,筋出槽未必骨错缝,但骨错缝必有筋出槽。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常具有隐匿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4]。基于“筋骨理论”从结构异常,功能改变思路出发,阐述“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之间关系,对研究功能与结构关系对临床诊治与后期康复指导有借鉴意义。

3 筋骨失衡,力学变化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命体运动与变形的学科[5],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学各个领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寰枢关节及周围附属结构维持着静力和动力平衡状态。在颈椎结构发生改变及周围组织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后,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就被打破。寰枢关节因其解剖结构及生功能理特殊性,该位置生物力学特点复杂多变,是上位颈椎应力中心,而寰枢关节则是颈部轴向运动中心,结构特殊性决定寰枢关节是炎症、损伤及退变的关节,从而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目前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与颈椎生物力学关系是研究热点。筋骨失衡后必然会引起颈椎的形态学发生改变,寰枢关节在静止状态下除了受地球重力作用,寰枢关节表面应力基本均匀分布,即位置关系正常。在病理状态下颈椎后伸、侧弯及旋转使颈椎椎体与血管应力变化,则表现活动功能异常产生相应寰枢关节半脱位症状[6]。这进一步论证了筋骨理论中“筋出槽,骨错缝”在寰枢关节各关节的应力分布与颈椎各结构之间空间协调的重要性。筋骨失衡后必然会引起颈椎生物力学的变化,寰枢关节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代偿性维持整个颈椎功能。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基于筋骨理论来研究“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科学性,为进一步研究寰枢关节半脱位力学变化方面提供了依据。

4 筋骨紊乱,动静触诊

动静触诊,运用临床,临床查体,尤为重要,重视筋骨,整体治疗。筋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运用相当广泛,筋骨紊乱在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则囊括骨关节及周围组织特征性改变,椎体骨错缝筋出槽与寰枢关节的结构功能异常关系已得到临床重视。寰枢关节紊乱“筋出槽,骨错缝”体现在“关节结构”与“关节功能”异常,颈椎现代生物力学研究已经得到了证实[7]。筋骨失衡后,相应关节结构与功能发生异常,即关节功能异常主要反映在动态触诊“运动区间”上,椎间动度及颈椎椎间序列改变。从动态触诊评价筋骨紊乱:一是旋转松动度;二是前后松动度;三是侧向松动度,即从矢状面、冠状面、横切面对寰枢关节进行比较。与动态触诊有所不同的是,静态触诊更加侧重于解剖位置评价,通过对骨、关节、肌肉及韧带体表触诊,即棘突序列、关节间隙序列、横突序列及关节突序列正常解剖位置的变化,来判断颈椎是否“筋出槽,骨错缝”,更进一步地为临床诊治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提供诊疗思路。

5 结语

筋骨理论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发病密切相关。首先,从筋骨理论出发,在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肌腱等均属于“筋”范畴;椎体及附属关节等属于“骨”范畴;在病理状态下,寰枢关节关节囊松弛、炎症及肌肉韧带松弛属于“筋出槽”范畴;上段颈椎体小关节紊乱属于“骨错缝”范畴。筋骨平衡与否,直接会影响颈椎“筋出槽,骨错缝”,从力学平衡上看,寰枢关节与周围组织结构环环相扣,如颈部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错缝及椎旁肌群的紧张及压痛则会影响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结合寰枢关节独有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学改变,青少年寰枢关节发生与颈椎各段的“筋出槽,骨错缝”有关。其次,颈椎生物力学足以证实,寰枢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建立在颈椎椎体内外生物力学基础上,生理状态下,颈椎处于最佳的应力平衡状态中,但受长期伏案、外力损伤影响,颈椎生物力学动静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与中医学“筋出槽,骨错缝”论述一致。关于“筋骨理论”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论述颇多,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神经生理及生物力学等不同角度的论述,为临床提供更加客观详实资料,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了方向。

笔者认为在研究基于筋骨理论探讨“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筋骨理论”与“筋出槽,骨错缝”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二,“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在生物力原理、机制分析方面存在不足;其三,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循证医学研究方面不够。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错缝寰枢筋骨
脊柱缘何“骨错缝”
你的筋骨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
错缝结构对隔墙传声损失的影响研究
X线断层融合摄影在Halo架固定结合枕颈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评价中的价值
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
MRI 在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应用价值
Calculation of Plane to Plane Orientation Error by Least Square Method Based on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寰枢关节错缝失眠的相关研究进展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