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18 23:02张节伯张凤春柴秀萍
中国蚕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室小蚕蚕农

张节伯 吴 华 张凤春 柴秀萍

(盐城市蚕桑站, 江苏盐城 224002)

自2003年以来,江苏省由于资源、环境、劳动力、生产成本等因素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蚕桑产业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桑园面积从2003年的102 667 hm2下降到2010年的63 333 hm2,发种量从2003年的293.50万盒下降到2010年的184.00万盒,产茧量从2003年的105 800 t下降到2010年的78 000 t;2008年以来,盐城市也连续出现毁桑、弃桑、少养的现象[1-2]。如果利用常规的生产技术措施很难有效地遏制其下降的态势,那么探索蚕桑产业创新发展的措施,就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盐城市蚕桑主管部门从2012年开始,经过深入的调研思考,考察学习和借鉴外地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典型经验,并对照盐城市优势现代农业项目寻找差距,查找造成盐城市蚕桑产业不稳定的根源,确定了重点探索栽桑养蚕全过程省力化和创新生产手段、生产模式等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2015年,又根据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把蚕桑生产全过程分为六大专题[3],每年确定一批创新项目,依靠全市的技术力量,利用有限的资金,分工协作,单项突破,系统集成,破解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至2017年,盐城市蚕桑产业取得了“两大成绩”:一是提出了支撑家庭桑园面积1.00~1.33 hm2规模发展的技术方案;二是通过蚕桑产业技术创新,减轻了蚕桑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蚕桑生产的效率,实现了稳定全市蚕桑产业的目标。现将近几年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与成效以及近阶段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思考简述如下,供同仁商榷。

1 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1 桑园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其成效

1.1.1 桑园栽培模式的创新 要求新拓和更新桑园应与桑园机械化管理操作的要求相配套。盐城市针对新拓和更新的桑园推广新型的桑园栽培模式:丝茧育要求每667 m2桑园栽800株左右,行距2.0~2.2 m;种茧育要求每667 m2桑园栽600株左右,行距2.2~2.5 m。采用此种栽培模式,既方便了桑园管理机械的进出操作,又有利于桑园开展复合经营。据我们调查,通过近3年的创新努力,盐城市已建成新型丝茧育桑园533.33 hm2、种茧育桑园26.67 hm2,分别占全市丝茧育桑园、种茧育桑园的3.8%、17.4%;2015—2017年盐城市桑园复合经营产值4.64亿元;桑园栽培模式创新后,全市桑园复合经营效益提高20%以上。

1.1.2 桑园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是推广无人机进行桑园治虫,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桑园手工治虫的方式,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治虫效果。据我们调查,目前盐城市推广无人机治虫的桑园面积333.33 hm2,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2.3%,其效率是常规机械治虫的25~30倍。二是普及推广桑树伐条机进行桑树伐条,降低了桑树伐条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据我们调查,目前盐城市推广桑树伐条机伐条的桑园面积10 333.33 hm2,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72.8%,其效率比常规剪伐提高2~3倍。三是普及推广微耕机进行桑园松土、施肥、除草、开沟等田间管理,促进了蚕桑产业向规模化、省力化方向的发展。四是改变传统的桑园“冬管”模式,由原来的在农村冬闲期间利用人工进行的桑园施肥、翻土等管理工作,改为在夏伐后桑园无障碍物时利用机械来完成,既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有利于夏伐桑树的生长,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据我们调查,目前盐城市推广 “夏管”式桑园面积7 333.33 hm2,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51.6%。

1.2 家蚕饲育基础设施的创新及其成效

1.2.1 小蚕工厂化共育设施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小蚕饲育方式,建设标准化、工厂化小蚕饲育蚕室。据我们调查,目前盐城市已建成标准化、工厂化小蚕饲育蚕室7幢,合计面积1 085 m2。建成的小蚕饲育蚕室配套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和新风系统;同时,每共育200~300盒(张)蚕种的家蚕配套1台切桑机、1台洒药机(或喷药机)。另外,盐城市目前在农村丝茧育和种茧育上都进行了小蚕工厂化共育试验示范,据东台市蚕桑技术管理中心调查,小蚕工厂化共育试验示范点与传统小蚕饲育方式相比,平均盒(张)种饲养成本节约100元,平均盒(张)种产茧量增加3%~11%[4]。特别是2017年秋季,盐城市凡实行规模化共育的养蚕户,均克服了极端恶劣气候对秋蚕饲养的不利影响,实现盒(张)种产茧量40 kg左右[5],充分体现了规模化共育的防病稳产优势,稳定了盐城市蚕桑生产的局面。

1.2.2 大蚕智能化蚕室设施的创新 利用原有的标准化大蚕室,进行智能化改造,每幢智能化蚕室内安装2组水帘式水空调,提高蚕室降温、通风、排湿的效果。在夏秋季自然温度超过36 ℃,相对湿度过大时,蚕室内温度仍可控制在28~30 ℃之间,相对湿度仍可控制在70%~75%之间。智能化蚕室改善了家蚕的饲养环境条件,减轻了高温闷热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了家蚕的健康成长,提高了养蚕的安全性和蚕茧的产质量,为蚕桑产业的稳定打下了基础。据我们调查,东台市蚕种场利用智能化蚕室饲养原蚕制种,克蚁收茧量、良蛹率、公斤茧制种量均明显高于普通蚕室的饲育成绩,克蚁收茧量提高9.3%,良蛹率提高2.5个百分点,公斤茧制种量提高2.7%;特别是东台市梁垛镇有户蚕农利用新建的1幢智能蚕室,夏季饲养10盒蚕种,蚕品种为75新×7532,因有效地降低了蚕室内的温度,其5龄经过6 d多,比普通蚕室饲养的5龄经过延长了1 d多,其盒种产茧量34.7 kg,比普通蚕室饲养的盒种产茧量提高了20%[5]。据我们调查,目前盐城市已建成大蚕智能化蚕室12幢,合计面积3 300 m2。蚕桑生产基础设施的改进,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促进了盐城市蚕桑产业的发展。

1.2.3 饲育设施组合的优化和养蚕布局的创新 小蚕工厂化共育与大蚕智能化蚕室饲育配套组合,实现了3个目标:一是实现了蚕作环境可控的历史性突破。盐城市实现了全年养蚕环境不受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达到了优质、稳产的效果。二是实现了大、小蚕分开饲养。由于实行小蚕工厂化、专业化共育,一般养蚕户仅饲养大蚕,改变了过去因蚕农年龄偏大而出现的操作电器设备、调节蚕室温湿度、执行管理技术(包括给桑、除沙、蚕体蚕座消毒、眠起处理等)等工作难度大的弊端,有利于小蚕防病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小蚕的饲养质量,简化了生产的流程,实现了蚕茧的稳产、高产。三是实现了主动安排养蚕布局全年均衡生产的目的。盐城市过去主要的生产布局是利用最有利于养蚕的春、秋季节,安排2期最大规模的蚕桑生产,但这样容易造成短期内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一旦发生事故,将导致蚕农半年无收入。在养蚕环境可控的条件下,盐城市将养蚕批次调整为全年饲养家蚕6~7批(春蚕2~3批,夏蚕1批,秋蚕3批),由于实行大、小蚕分开饲养,不会出现前后批、大小蚕交叉感染发病的现象,实现了优质、稳产、高产。

1.3 上蔟与采茧方式的创新及其成效

悬挂法自动上蔟,在养蚕前或熟蚕前的空闲期就做好了蔟具悬挂,上蔟时不需增加劳动力,可轻易解决捉熟蚕上蔟费工费力和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据我们调查,常规的纸版方格蔟捉熟蚕上蔟方法,上蔟期间用工量比5龄期增加1倍,且劳动强度大,还存在纸版方格蔟易损、不能进行机械采茧、用工费用高等矛盾,而木片方格蔟具有强度高,能机械采茧、可维修、使用年限长等优点。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木片方格蔟悬挂法自动上蔟与自动采茧机具配套,是现行最高效的一种上蔟采茧方法,方便、快捷,上蔟环境受天气影响小。自2015年,在全市重点蚕区进行木片方格蔟悬挂法自动上蔟的试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蚕上蔟后,及时把蔟具提离蚕座30~40 cm;拾清游山蚕后,把蔟具再提高到蚕室窗口高度。同时,配套蚕室内通风设施,减轻室内闷湿对茧质的影响,并配套推广电动采茧机具,大大提高了上蔟采茧的工效。据我们调查,自动上蔟的工效比人工上蔟的功效提高2~3倍,一般上蔟时不再需要增加临时工;人工采茧1人1盒(张)种需6~7 h,而电动机具采茧2人配合不足1 h就可完成,按目前采茧人工费用每小时15元计算,电动采茧每盒(张)种可节约人工费用60~75元;目前,盐城市推广木片方格蔟9.5万片,自动采茧机76台。采用木片方格蔟悬挂法自动上蔟+电动采茧机采茧,提高了上蔟和采茧的工效,节约了人工费用,缓解了用工紧张的矛盾。

1.4 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创新及其成效

1.4.1 建立三级蚕桑技术微信群网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市、县、乡三级蚕桑技术微信群网,通过蚕桑技术微信群网开展蚕桑科普、生产技术等服务。市级微信群覆盖到重点乡镇;县级微信群覆盖到养蚕大户、科技示范户;乡镇级微信群覆盖到一般养蚕户,与蚕桑生产同步进行信息交流、技术指导、科技示范。通过三级蚕桑技术微信群网,在盐城市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实时、全程、无缝隙、全覆盖技术服务。

1.4.2 培育蚕桑科技超市 在联系蚕农比较紧密的关键节点上做文章,把蚕用物资供应门市升级改造为蚕桑科技超市,重点对科技超市销售人员进行蚕桑技术培训,以电子流动屏幕、小黑版报、面授等多种形式开展蚕桑技术指导,从而实现了对蚕农的以科技超市为依托的全程、全覆盖技术服务,并把规模化共育户培养成开展技术服务与示范推广辐射的新平台,对饲养户开展技术跟踪服务,提高了蚕农的栽桑养蚕技术水平,促进了盐城市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1.4.3 成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组织引导社会人员、社会组织参加蚕桑生产过程,成立蚕桑产业专业化的服务组织,由专业化的服务组织统一进行养蚕物资的配供、消毒防病、桑园无人机治虫、小蚕工厂化共育等工作。东台市蚕桑重点乡镇以蚕业合作社为载体,坚持养蚕前、养蚕过程中、养蚕结束后的全程跟踪服务,推行“蚕种统一征订配发、蚕室蚕具统一机械消毒、桑园统一治虫要求、小蚕统一集中共育、蚕桑物资统一配供结算、技术统一规范指导、生产统一执行标准、蚕茧统一品牌购销”的“八统一”社会化服务,有效地帮助广大蚕农解决了关键技术措施难以到位的突出矛盾,达到了“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技术难度、提高生产稳定性”的目的。

2 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体会

2.1 蚕桑生产理念需要不断创新

蚕桑这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要想再次焕发活力,实现新的跨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我们不断树立创新的观念,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2001年盐城市进行的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主要解决了小蚕共育温湿度自动控制、大蚕省力化、室外上蔟室内营茧等技术问题,使盐城市2007年的蚕桑生产规模比2000年翻了一番[6]。而我们从2012年开始的这一轮创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蚕桑生产效率,实现了稳定全市蚕桑产业的目标,通过不断吸收社会科技进步的成果,进行生产手段、生产模式的创新,既是生产力的又一次释放,也是稳定发展盐城市蚕桑产业的动力源泉和今后盐城市蚕桑产业的希望所在。

2.2 蚕桑生产技术需要不断探索发现

射阳县蚕农创新的流水作业、浸渍防腐、集中催芽嫁接育苗技术,使单个家庭育苗量达到1 000万株成为可能[7];东台市蚕农创新的截杆、化控实生桑育苗技术,使每667 m2土地培育的成品实生苗量达到20万株,超出实生桑育苗的行业认知[8];大蚕省力化饲养不除沙、桑园无人机治虫、水帘空调等技术在养蚕上的应用,也是在大胆试验、不断探索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因此,蚕桑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技术的规范和常规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推陈出新。

2.3 蚕桑生产过程需要社会化

传统的蚕桑产业是蚕农家庭全过程的生产劳作,是以桑园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养蚕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规模副业型生产。而现代的蚕桑产业需要进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社会化服务把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开展小蚕工厂化饲育、专业化消毒、桑园托管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家庭个体生产效率、生产稳定性,使蚕桑产业成为社会化的产业和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4 蚕桑生产设备需要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

传统的蚕桑产业是以手工劳作为主,以盒(张)种产茧量和每667 m2桑园的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蚕桑生产受环境、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生产结果“靠天收”,增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劳动力的投入,劳动投入多,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我们新一轮创新实践证明,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应以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为主,以优质稳产、规模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成果,服务于蚕桑产业,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2.5 蚕桑产业结构需要多元化

传统的蚕桑产业是一条单一的产业链,种桑→养蚕→产茧→缫丝→织绸→服饰,蚕农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蚕茧收入,必须进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使蚕桑产业的产品多元化、从业人员多元化、收入来源多元化。如尝试蚕业合作社或蚕业家庭农场以实生桑、嫁接苗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主业,销售桑苗;利用社会投资开发饲料桑、果桑、药桑、生态桑、景观桑等,充分挖掘桑树的利用价值;开展桑园套种蔬菜、桑园养鸡,桑叶茶、蛹虫草、桑椹酒开发等,延伸产业链,增加蚕农的收入;打造集蚕桑生产、丝绸工业、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和旅游、休闲、娱乐、科教于一体的经营主体,拓展蚕桑产业的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3 盐城市近阶段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近阶段盐城市的蚕桑生产规模仍普遍偏小,不适应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要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仍然应把突破规模化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全新的蚕桑生产模式,解决制约桑园面积3.33~6.66 hm2的蚕业家庭农场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确立成熟的全年饲养6~8批家蚕的生产模式,建立桑园面积3.33~6.66 hm2的蚕业家庭农场生产技术体系,为盐城市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3.1 确定今后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工作重点

一是集成桑园管理新技术,建立桑树品种、栽植结构、机械化收获管理三者相配套的桑树栽培新模式;二是集成养蚕新技术,建立家蚕品种、生产设施、养蚕技术、多批次养蚕布局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三是集成社会化服务新成果,培育发展蚕桑生产过程社会化新型服务主体,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

3.2 健全蚕桑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保障措施

在“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国家农业创新发展政策,建立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和推广机制。一要建立蚕桑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村基地4~6个,作为技术创新合作的平台;二要建立蚕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农村基地8~10个,作为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平台;三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好现有的技术服务骨干力量,发挥蚕农发明创造的聪明才智,形成全行业创新发展的氛围。

3.3 继续开展蚕桑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3.3.1 进一步探索新型桑园栽培模式 现行的桑园栽培模式、管理模式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效率不高,是制约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大瓶颈。蚕桑生产迫切需要开展适合桑叶机械化收获与全年条桑育的桑树品种、桑园栽培模式的创新,筛选适合本地区全年多次条桑收获的新桑树品种,通过试验选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并与农业机械部门合作研发适合条桑收获的新机械,建立适合条桑机械化收获的桑园栽培模式。

3.3.2 加快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步伐 传统的蚕桑社会化服务一直依托县、乡两级技术服务部门,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深入,蚕桑生产过程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加大,原有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蚕桑社会化服务组织,借鉴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经验[3],把劳动强度大的桑园施肥、治虫等管理工作,技术要求高的小蚕饲育、蚕室消毒等工作,从一家一户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由社会化的专业组织利用专用设备为蚕农提供服务,使蚕桑生产从一家一户全过程的小农经济生产,向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大生产转变,实现蚕桑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促进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真正解决蚕农养蚕难的问题,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标。

3.3.3 开展新型蚕桑用药和蚕桑机具的研发 绿色生态是今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发展绿色生态技术,是当前蚕桑生产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开发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逐步形成新型性诱剂、害虫天敌等生态、无污染的桑园病虫害防治新模式;研制对人体无害的新型蚕药,根据规模化、省力化的生产特点,建立新的蚕病防控技术体系;开展跨行业的技术合作,加速桑树病虫害防控、蚕病防治等蚕桑机具的研发应用。

3.3.4 推广抗病优质高产的家蚕新品种 盐城市现行推广的家蚕品种抗病性不适应省力化生产的要求,加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废弃物排放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几年蚕病发病率提高,给蚕桑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9],甚至局部地区蚕病暴发,蚕农损失很大。蚕农迫切需求抗逆性强、耐粗养、龄期短、优质高产的家蚕品种。今后,在新蚕品种的培育推广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快耐粗养、抗病、好养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步伐,发挥新蚕品种在生产中的技术支撑优势。

猜你喜欢
蚕室小蚕蚕农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沼气养蚕的技术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