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2018-01-18 02:50张纲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品牌价值效益变革

文/张纲

开展中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应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方向,促进“中国制造”产业价值链升级;以品牌价值评价为载体,推动“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培育;以质量技术与管理变革为动力,打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把质量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我们应该围绕中央战略决策,加快推进中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的进程。

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方向,促进“中国制造”产业价值链升级

党的十九大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与正在实施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比较,中发24号文更加突出了质量效益。在主要目标上提出: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效益特征更加明显,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一系列目标的提出,是从“就质量抓质量”到“抓质量谋效益”的转变,是质量理念的重大发展,也是质量目标指向的深刻变革。

国家质检总局从2014年开始设立公益专项,组织开展制造业质量效益研究。这个项目以制造业出口产品为切入点,研究了198个国家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建立了量化评价模型,提出了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表明,反映质量水平的中国出口水平单价尽管在逐步提升,但是总体上不仅低于主要工业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出口商品质量溢价,测算得出主要工业国家的出口商品质量对该国的贡献率,尽管我国总体保持了上升态势,但仍低于工业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2015年的数据,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德国、日本出口质量竞争型产品占比高达57.877%、65.839%,而中国出口主要是价格竞争型产品,占比高达80.374%。

一个国家理想的工业产品结构应该呈菱形分布,中高端产品占比大,而中国现阶段工业产品的结果呈金字塔分布,高质量产品占比小,中低端质量产品以及质量不合格产品占比大。从这个角度认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央决策的战略性、针对性,质量提升是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必须跨越的瓶颈。从质量效益的维度看,产业升级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产业内升级,一种是产业间升级。产业内升级,是通过质量管理、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来实现的;而产业间升级是通过跨产业布局调整,实现结构优化的升级路径。

为此建议,工信部、质检总局两个部门更加紧密地合作,选择制造业中有代表性的产业,比如汽车产业、新一代纺织业、电子产业等,利用质量效益研究的基础,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同时,深化制造业质量效益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建立质量维度的产业结构分析新方法,定义质量竞争型产业内涵,破解中发24号文件中提出的重大命题。

张纲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总工程师

以品牌价值评价为载体,推动“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培育

当今世界,品牌影响力主要通过品牌价值来体现,而品牌价值评价主要由美、英等工业国家相关机构主导。品牌价值的评价结果,不仅影响到品牌的市场交易,还影响到企业的兼并重组和市场的占有。

2016年,在世界品牌价值评价实验室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美国高居榜首,多达52家企业。每万亿美元GDP拥有全球500强个数,美国10.36,中国仅仅3.55,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了中央电视台、工商银行等,制造业比重更低。为了增强世界品牌价值评价的话语权,中国必须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

当前国际通行做法,对品牌价值评价主要以单一的有形资产为依据,因此实质上是评大而不是评强。2012年开始,我国从标准入手,首先成立了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2)。截至目前,已经颁布了21个国家标准,2个团体标准,正在制定9个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提出了质量、技术、服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五要素构成的评价体系的“中国方案”。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测算模型。“中国方案”不仅对我国,也是对世界品牌价值评价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起,我国从制造业起步,先后启动了产品、企业、区域、自主创新等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所有这些品牌的价值评价都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申报评价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这些品牌评价有什么效果呢?客观上来讲,品牌价值支撑了企业品牌的培育,因为品牌价值的评价不仅告诉产品、企业品牌价值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帮助评价对象分析品牌状况,以及品牌价值提升的方向和路径。实际表明,连续参评的制造企业品牌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工信部启动了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组织近万家企业试点,培育了251家示范企业,其中有65家参加了品牌价值评价,客观上推动了品牌培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2025”和中发24号文件都提出,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的进程。品牌评价必须国际化,没有国际化的品牌价值评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品牌评价——基础和原则》,创新性地纳入了五要素,改变了单一要素评价的国际传统规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由中国主导制定这个国际标准目前已经处于审议程序阶段,有望在2018年通过。同时,我国推动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289),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主动,秘书处设在了中国,在中国设立品牌建设促进会,这是一项重大突破。我国近几年的创新实践,正在快速增强世界品牌价值评价的话语权。

为此建议,工信部和质检总局共同鼓励和组织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引领型制造企业主动参加中国国家品牌价值评价,增强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影响力,加快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同时,启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品牌价值评价工作,现在我们只有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没有产业集群品牌,尽快在两部门支持下,启动产业集群品牌价值评价,“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布局建设与中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品牌。

以质量技术与管理变革为动力,打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质量变革的新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动质量技术与管理变革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必经之路。

智能质量理念的变革。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智能质量的理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交付效率与服务水平,持续创造价值,已经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质量设计方法的变革。这一变革突出表现在虚拟研发领域,即在虚拟环境中制作模型,并进行实验和验证。模拟仿真对于减少失效率、提高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汽车行业的涡轮增压器研发中,博世马勒虽然起步较晚,却利用这一变革实现了后来者居上。

生产方式的质量变革。3D打印、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等技术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解决了制造业中极大极小、极重极轻、极高精度、极端条件,以及特殊结构等方面的制造难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质量管理。以3D打印为例,改变了传统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机理,打印用材料与打印设备成为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

质量检测控制变革。新一代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等新特征,大大提升了制造系统快速响应、优化决策的能力,制造过程的质量检测不仅是发现问题,而且能实现制造过程的改进与优化。因此,质量不是终端检测结果,而是过程优化的结果。

质量基础的技术变革。例如在计量领域,2018年起,国际计量单位制将重新定义,计量技术体系正经历历史性变革,世界测量技术规则将重构,这项变革的实质是基准量子化、量传扁平化;又如在标准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发标准理念和实践的变革,通过精细的模块化标准对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程序结构进行优化,以最少的内部多样化改变,满足尽可能多的外部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获得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没有模块化、系统化、流程化的标准变革,难以支撑智能制造。

质量管理模式变革。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实现项目闭环、设计闭环、制造闭环、服务闭环,在全流程中用信息化支撑质量的闭环。2017年3月,路甬祥等10位专家向中央领导提交了《关于实施优质制造工程》的院士建议,这项建议找准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以质量技术与管理变革为动力,提出了提升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路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付诸实施。

为此建议,设立质量技术与管理创新研究专项,开展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质量理论、技术、方法、模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以质量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中国制造”的弯道超车。同时,组织实施优质制造工程和质量攻关工程,瞄准国际先进标杆,通过质量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实现重点突破,增强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

猜你喜欢
品牌价值效益变革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房地产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品牌价值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青岛啤酒品牌价值1455.75亿元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