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梦华录

2018-01-18 09:17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青花瓷策展

梦想人物:王宴姝

身份卡:英国利兹大学画廊与博物馆学专业(以下简称“博物馆学”)学生,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实习

故宫梦华录

早晨8点,宴姝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的街角巷陌。前方是红色城台上的重檐庑殿顶,在宫墙与琉璃瓦的连绵起伏里,显得沉默而庄重。不知不觉地,宴姝脚下的车轱辘转得更快,她向城门飞速奔去,连胸前挂的实习工作牌都飞扬了起来。

这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建筑群,便是她暑期实习的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经过西华门,向东北的方向骑上一小会,宴姝便到了实习的地点——位于武英殿旁的故宫展览部。7月中旬,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画院联合开展的“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已进入尾声,她现在的工作便是协助老师完成清单上文物的清点交付工作。虽然没有机会亲手接触到这些珍贵文物,但对于一名画廊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在踏入故宫博物院的那一刻,宴姝便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点点。

宴姝对博物馆产生兴趣,可能是因为幼时,父亲总喜欢带她去博物馆的缘故。

宴姝的家乡江苏省南通市建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馆,幼时那便是宴姝走进历史、看向世界的窗口。后来,每去一处旅游,宴姝的父亲都不惜花上半天的时间排队,带她去当地的博物馆看一看。

而宴姝第一次知道博物馆学是在高二那年暑假,她参加了北大组织的考古夏令营。在夏令营的一场讲座上,北大的教授向这群喜欢历史、喜欢文物的营员们介绍了这门学科,从此博物馆学就成了宴姝心仪的专业。

后来,宴姝去英国名校利兹大学念书。英国的博物馆资源丰富,上学的3年间,宴姝最大的印象就是跟着老师跑了各种博物馆、画廊。

“大一的时候,我们的课程是一些基础课程,包括艺术通史、文物分析等等。到了大二,我们最重要的一门课是‘展览、策展和观众,这门课每周一节,一节课大概要上3个小时,有时候我们上课的地点就在展览现场,老师会详细地为我们讲解。”

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宴姝在观展的过程中,除了关注那些精美的展品之外,还要留心其展品的摆放方式、光线设置以及场馆内观展路线的规划等细节。不过最让她在意的,是整个展览的主题及思路。艺术品不会开口,但是它身上的每一道光泽、每一条纹理都经历了时间的打磨,是历史的吉光片羽——一个策展人就是它的故事的讲述者,借助策展手法,将最核心的观点展示。“其实,办展览和拍电影很像。灯光、布景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用展览讲好一个故事。”宴姝说。

除了课上经常奔波在各个博物馆之间,宴姝私下也常去观展。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组织的一场关于雅宋风流的展览。展览中并没有选择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画,而是展示了一张张小小的花签,通过花签上的书法、印章和花样变化,呈现那些闺阁淑媛们聚在一起抽花签、吟风月、诵志趣的雅趣。

宴姝也曾策划过展览。

在18世纪中叶,欧洲的王室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达到高潮,贵族以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为荣,一批由外国商人或使用者出图样,在中国定烧的外销青花瓷器应运而生。这些青花瓷的釉彩和图案都和我国的传统青花瓷有很大区别。宴姝以此为切入点,在一次课堂作业中,提出《想象中的中国》的展览主题。她从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利兹市博物馆中选出6件展品,包括2件中国元明时期的传统青花瓷器、3件外销青花瓷器以及1件在欧洲烧制的青花瓷器。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青花瓷器的对比,展现东西方文化碰撞间的奇妙磁场。

即便这只是一次“纸上谈兵”,宴姝要做的案头功课并不比实际操作轻松多少。她花了6个月的时间去阅读文献,了解青花瓷,并设计展览环节。在一次次汇报交流中,这项展览构思渐渐成型,最终形成了一份包括文物信息、背景研究、策展思路、運输流程、展台设计方案在内的9000字报告。

此外,每一个学期暑假,宴姝都积极争取去博物馆实习的机会。

2017年,她在南京博物院实习,参与了展览设计、资料搜集、文物说明牌制作、布展等多个环节。布展期间,她既钻过柜子更换展品,也加班修改过说明牌内容,还花过一天的时间整理文物清单,只因为文物名称和件数没有一一对应。“看起来似乎都是琐碎的工作,但只有在每项工作上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保证文物的完好无损,才能做出一场精彩的展览。”

2018年的暑假,宴姝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实习生。在坐拥180多万件文物的故宫博物院中,宴姝并没有什么机会真正地接触到这些珍贵文物。但是置身于“世界五大宫殿之首”“世界文化遗产”之中,身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对宴姝来说,这本身就是与文物最亲密的接触。

“那里每一样东西都能说出长长的故事来。实习的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去看展,听老师们说故事!”一次,在协助老师撤展时,老师随手指着金丝楠木的展台告诉她,这是由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监制的。这种惊喜,在故宫博物院里不胜枚举。也正是在这众多的瑰宝之中,在卧虎藏龙的研究学者之间,宴姝确定了今后的方向——钻研历史,为今后能真正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打好基础。

如今,距离宴姝离开故宫博物院,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回顾那段实习经历,除了缤纷的展览,丰富的文献,满腹诗书的老师随口一句醍醐灌顶的点拨之外,让宴姝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段午后时光。

那天,游客稀疏,她在东华门边的食堂饱餐一顿后,一路走一路消食,走过太和殿广场,经过历代艺术博物馆,踏入慈宁宫。眼见满池锦鲤搅动碎金波纹,耳边呦呦鹿鸣响起,一转身“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的景致,让她几乎错以为回到了过去。天边流云淡淡,黄琉璃瓦上却立了一个人,宴姝定睛一看,那是工人正在进行古建修护。

这一瞬间,宴姝似乎触碰到了现代与过去、渺小与伟大之间一条淡淡光影。也许,伟大的建筑庇荫过一个个王朝,也经历过更迭、兴衰和破败。但无论历史的晨钟暮鼓带来多少斑驳沧桑,在每个渺小个体的守护之下,它们终能一如初见、一如往常。

测测看,你适合做一名策展人吗?

你热爱历史、文学吗?

你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吗?

你有充分的责任意识吗?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青花瓷策展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再论“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策展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纯净的青花瓷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