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接触性荨麻疹案

2018-01-19 02:19毛君慧陈园园姜梦石楚佳梅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照海血海阳陵泉

毛君慧 陈园园 姜梦石 楚佳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患者,女,60岁。工人。于2017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右大腿前外侧荨麻疹发作30年,加重2月。患者30年前于火车上受风寒,渐出现大腿前外侧剧烈瘙痒,搔抓后大腿前外侧皮肤发红、起风团块,气温升高或得暖时稍缓,但遇冷即发,终年反复,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于当地医院诊为“荨麻疹”,予抗组胺药、激素治疗,疗效不佳。其后每日,一旦接触寒冷物体或环境温度低均可致病情复发,近2月来,因天气转冷,荨麻疹发作频率更甚,患者治疗心切,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右侧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较左侧大腿前外侧感觉敏感,患侧皮色较健侧皮色深,颜色呈深红色,有搔抓痕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无水泡无风团块,双腿肌力正常。患者面黄少华,神志清,精神焦虑,寐欠安,纳差,大便溏,舌淡、苔白腻,左脉弦、右脉沉细。西医诊断:冷接触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肝郁脾虚,阳虚里寒。治法:疏肝健脾,祛风散寒。取穴:风市(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阳陵泉(右侧),梁丘(右侧),悬钟(右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25mm×40mm毫针,直刺风市、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悬钟等穴,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梁丘、阳陵泉、悬钟行提插捻转补法,风市、太冲穴行泻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min。针刺后神阙穴拔罐,留罐5min,右侧悬钟行麦粒灸法9壮,艾灸时火力要旺,等到患者无法忍受时撤去。嘱患者隔天治疗一次,平素在家可用艾条悬灸悬钟穴,保持心情放松,注意日常保暖。2017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瘙痒稍改善,改悬钟穴麦粒灸19壮,继续针刺治疗,针法同前。2017年11月9日三诊,患者诉瘙痒程度减轻,风疹未再变大,但睡眠质量仍差,夜间仍有发作,加照海穴,先于照海穴附近寻找最痛点,找到最痛点后针刺,深度约5mm,其余治法同前。此后1个月,患者坚持隔日行针灸治疗。因病情缠绵多年之久,为巩固疗效,守方治疗2个月,患者神情已无之前那般焦虑,面带喜色,诉大腿前侧及外侧瘙痒已完全消失,且遇冷空气或接触冷物也无发作,睡眠质量提高。

按语:冷接触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遇到冷的物体、风、液体、空气等在接触部位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1],可伴有血管性水肿。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难以明确,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在治疗方面尚无根治性方法,临床上抗组胺药有效,但仅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诱导性荨麻疹,目前认为该病使用一般的抗组胺药效果较差,需联合赛庚啶、多塞平等药。本病属中医学“瘾疹”或“㾦”范畴[2]。患者30年前受风寒导致发作,病程日久,平素寐欠安,复感外邪,剧烈瘙痒致情志失调,肝失调达,肝木横逆脾土,脾失健运,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故水液运化失常,导致纳差、便溏,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少华萎黄。诸症遇寒加重,得暖则减,则为里阳虚衰之象。结合视诊、舌脉,辨为肝郁脾虚,阳虚里寒。治以养血祛风、疏肝健脾为法,有学者[3]采用参桂理中丸治疗慢性荨麻疹,以祛风固表、温中散寒为治法,取得满意疗效。神阙穴是任脉穴位,该穴拔罐健脾和胃以治本。风市、血海为治疗风证之要穴,可养血熄风,消诸风团。太冲穴与阳陵泉互为表里经穴,加强疏肝理气、温补阳气之效。患者夜间荨麻疹加重,同时伴有失眠,乃阳不入阴,故引用照海穴以交通阴阳。补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以固卫表。以上诸穴合用,辨证施治,共奏益气养血、疏肝健脾、温阳固表之功,发挥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可为临床治疗作参考。

猜你喜欢
照海血海阳陵泉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照海穴的临床运用概况※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钢结构工程管理实践分析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揉照海,治失眠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候为贵 手机 “血海” 突围
血海穴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