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常见胃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2018-01-19 19:24田宝贵
浙江畜牧兽医 2018年5期
关键词:绦虫虫体球虫病

1 球虫病

鹅球虫病是由鹅球虫寄生于鹅肠道或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在我国沿江和太湖流域的养鹅地区时有发生,主要侵害2个半月以内的幼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能耐过的病鹅往往发育不良,生长发育受阻,对养鹅业危害极大。

1.1 病原

引起幼鹅致病的鹅球虫种类有15种,属于艾美耳科、艾美耳属。寄生于鹅肾脏的截形艾美耳球虫致病力最强,而其余的14种球虫如鹅艾美耳球虫、有毒艾美尔球虫和赫尔曼艾美尔球虫等均寄生于鹅的肠道。国内爆发的鹅球虫病是肠道球虫病,大多是以鹅艾美耳球虫为主,由数种肠球虫混合感染致病。

1.2 生活史

鹅球虫的发育是直接发育, 不需要中间宿主。鹅吞食孢子化卵囊而感染, 在消化液的作用下, 子孢子逸出卵囊, 侵入特定肠段或肾的上皮细胞内进行裂解生殖。经数代无性繁殖后, 一部分裂殖子转化为小配子体, 再分裂生成许多小配子体(雄性); 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大配子(雌性)。大小配子结合为合子, 发育成为卵囊。卵囊随鹅粪便排出体外, 在适宜的条件下, 经数小时或数日发育为孢子化卵囊, 即感染性卵囊, 若被鹅吞食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1.3 流行病学

鹅肾球虫病主要发生于3~12周龄的幼鹅,发病较为严重,寄生于肾小管的球虫,能使肾组织遭受严重损伤,死亡率可高达87%。鹅肠球虫病主要发生于2~11周龄的幼鹅,临床上所见的病鹅,最小日龄为6日龄,最大的为73日龄,以3周龄以下的鹅多见,常引起急性爆发,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为90%~100%,死亡率为10%~96%不等。日龄越小的发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鹅肠球虫病大多发生在5~8月份的温暖潮湿的多雨季节。不同日龄的鹅均可发生感染,日龄较大的鹅感染本病,常呈慢性或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和传染源。

1.4 肠球虫病临床症状

患病幼鹅精神萎顿、缩头垂翅,食欲减少或废绝,喜卧、不愿活动、常落群,渴欲增强、饮水后频频甩头,病初排灰白色或棕红色带有血黏液的粪便,继而排出红色或暗红色带有黏液的稀粪,有的患鹅排出的粪便全为血凝块,肛门周围的羽毛有稀粪玷污,日龄较小的幼鹅常在发病后1~2 d死亡。

死于肠球虫病的幼鹅,可见小肠肠管明显增粗;小肠黏膜点状或弥漫性出血,肠腔充满血黏液或红褐色液体及脱落的肠黏膜碎片;病程稍长的病死鹅,可见肠道黏膜粗糙,肠黏膜有红、白相间的出血小点和坏死小点;肝脏常肿大、胆囊充盈,有的可见胰腺亦肿大、充血,腔上囊水肿,黏膜充血。

1.5 防治

1.5.1治疗 用于防治鹅球虫病的药物较多,为防止抗药性可选用两种以上药物交替使用。

(1)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按0.02%混于饲料中饲喂, 连用4~5 d。

(2)氯苯胍:按120 mg/kg饲料, 均匀混入饲料中喂给, 连用7~10 d。

(3)氨丙啉:按150~200 mg/kg饲料,均匀混入饲料中饲喂,或按80~120 mg/L水,溶于饮水中,连用7 d。

(4)磺胺二甲基嘧啶:以0.5%混于饲料中喂给,连用3 d,停药2 d,再连用3 d。

(5)球痢灵:按0.025%浓度均匀混于饲料中,连喂3~5 d。

(6)磺胺六甲嘧啶:以0.05%~0.2%浓度均匀混入饲料中,连用3~5 d。

1.5.2预防 (1)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舍内干燥,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垫草、垃圾及污物进行堆积发酵,以杀灭球虫卵囊。幼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3)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空舍及周围环境,1次/d, 连续1周。饮水器和料槽每天用0.01%高锰酸钾消毒。用0.5%过氧乙酸、百毒杀等消毒药带鹅消毒,1次/d,每5 d更换一种消毒药,连用10 d,以后每3 d带鹅消毒1次,每2周更换一种消毒药;每周进行一次环境大消毒。

2 绦虫病

鹅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鹅的寄生虫病,故又称鹅膜壳绦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严重影响养鹅业的重要疾病。

2.1 病原

引起鹅绦虫病的病原最常见的是矛形剑带绦虫,是一种扁平带状分节的白色蠕虫,新鲜虫体为灰黄白色。虫体形似矛头,体长115~230 mm,最大体宽为11.5~14 mm,由一个头节和20~40个体节(节片)构成,前面节片较小,后面节片宽大。虫卵无色,椭圆形,大小为46~106 μm×37~103 μm。

2.2 生活史

矛形剑带绦虫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中,虫卵节片或虫卵随患病鹅的粪便排出,虫卵落入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经6周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幼鹅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似囊尾蚴进入小肠,从蚤体逸出,翻出头节吸附在肠粘膜上,19 d便发育为成虫。

2.3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广泛,国内饲养鹅地区均有分布,多呈地方性流行。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发生于4~10月份的春末到夏秋季节,冬季和早春较少发生。不同日龄的鹅均可发生感染,但临床上主要见于1~3月龄的放养幼鹅和青年鹅群。成年鹅感染后多呈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

2.4 临床症状

绦虫对鹅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消化吸收、产生毒素和机械刺激,症状严重的程度取决于鹅只被感染程度、年龄大小及机体抵抗力。种鹅感染后,排出淡黄色稀便,并有臭味,时有血便,混有黏液,夹带有水草碎片,食欲减少,而渴欲增加,常离群独居,双翅下垂,不愿走动,羽毛松乱无光泽;生长发育不良,并有神经症状,如步态不稳,运动时尾部着地、歪颈、仰头、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多次反复发作,突然倒地,头往后仰,滚转几次后死亡。

剖检,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造成肠阻塞、肠扭转,严重的引起肠破裂。肠壁由于绦虫头节的吸附,致使黏膜受损、水肿出血,散布灰黄色结节,肠内容物稀臭,含有大量虫卵。雏鹅死亡表现为消瘦、泄殖腔周围粘有稀便、肝脏稍肿、肠黏膜出血、肠内有绦虫,一般10多条,最多的可达30多条,长3 cm~4 cm。幼鹅死亡后血液稀薄,出现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增厚、充血、出血,并散布米粒大小结节状溃疡,肠腔内积存数条白色扁平分节状虫体,有的肠段变硬、变粗。

2.5 防治

2.5.1治疗

(1)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50~200 mg/kg体重或按1∶30的比例与饲料混匀喂给。鹅的品种不同,饲养条件不同,对硫双二氯酚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当大群驱虫时,必须先做小群试验,药量取低限,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开展;对瘦弱鹅,药量酌减,投药后观察排虫情况,粪便要集中堆集,防止扩散。

(2)氯硝柳胺:60~100 mg/kg体重均匀的拌入饲料中喂给。

(3)吡喹酮:按10~15 mg/kg体重混在饲料中喂给。

(4)石榴皮、槟榔合剂:是较古老的驱虫方法,但效果很好,较经济。配法为:取石榴皮、槟榔各100 g加水至1 000 mL,煮沸1 h,加水调至800 mL去渣即成。剂量为:20日龄雏鹅1.5 mL,30日龄幼鹅2 mL,30日龄以上用2.5~5 mL,混入饲料中喂给或用采血器投服,2 d用完。服药后10~15 min,即开始排虫体,持续排虫2~3 h。

2.5.2预防 在绦虫经常流行的地区,要把大小鹅分开饲养,避免使用同一场地。带病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可大量排出虫卵,每年春、秋、冬三季,及时给成鹅进行驱虫,虫体成熟为20 d,故幼鹅应在18日龄全群驱虫1次。有条件的应杀灭剑水蚤,以消灭中间宿主。在已被污染的池塘将水排干,重新灌入新水或施用农药、化肥均可杀灭剑水蚤。

3 鹅裂口线虫病

鹅裂口线虫病是由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肌胃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3.1 病原

鹅裂口线虫属线虫纲、圆形目、毛圆科。虫体细长线状,微红,表面有横纹,口囊短而宽,底部有3个尖齿,雄虫长10~17 mm,宽250~350 μm。交合伞有3片大的侧叶和一片小的中间叶;背肋短,后端分两叉,每一个叉又分为两小支;交合刺等长,为200 μm,较纤细,在靠近中间处又分为两支;引器细长,为95 μm。雌虫长12~24 mm,阴门处宽200~400 μm,虫体的两端均逐渐变细;阴门横裂,位于虫体的后部。卵壳薄,虫卵呈卵圆形,大小为60~73 μm×44~48 μm。

3.2 生活史

虫卵随病鹅的粪便排出体外,在28~30 ℃下,经2 d在虫卵内形成幼虫,再经5~6 d幼虫从卵内孵出,并经2次蜕皮,发育为感染幼虫。感染性幼虫能在水中游泳,爬到水草上,鹅吞食受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食物、水草或水时而遭受感染。在牧场上感染性幼虫也可以通过鹅的皮肤引起感染(幼虫在牧场上能存活近3周)。皮肤感染时,幼虫经肺移行。幼虫在鹅体内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3个月。

3.3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于2月龄左右的幼鹅,幼鹅感染后发病较为严重,常引起衰弱死亡。成年鹅感染,多为慢性,一般呈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我国不少省市均发生过本病,鹅群的感染率有的可高达96.4%,常呈地方性流行。除鹅感染外,鸭和火鸡也可发生感染,但临床上鸭发生本病的较为少见。

3.4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萎顿、羽毛松乱、无光泽、食欲不振,常蹲伏,不愿站立。消瘦、生长发育缓慢、贫血、腹泻、严重者排出带有血黏液的粪便,常衰弱死亡。

病死鹅通常较瘦弱,眼球轻度下陷,皮肤及脚、蹼外皮干燥,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呈暗棕色或黑色,角质膜松驰易脱落,角质层下常见肌胃有出血斑或溃疡灶,幽门处黏膜坏死、脱落,常见虫体积聚,其周围的角质膜亦坏死脱落,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严重者内有多量暗红色血黏液。

3.5 防治

3.5.1治疗

(1)四氯化碳:20~30日龄鹅,每只1 mL;1~2月龄鹅,每只2 mL;2~3月龄鹅,每只3 mL;3~4月龄鹅,每只4 mL;5月龄以上5~10 mL。早晨空腹一次性口服。

(2)丙硫咪唑:25 mg/kg体重,混饮给药。

(3)甲苯咪唑:50 mg/kg体重,1次/d,或0.0125%混饲,连用2 d。

(4)四咪唑:40~50 mg/kg体重,1次内服,或0.01%浓度混饮,连用7 d。

(5)左旋咪唑:25 mg/kg体重,通过饮水给药。

3.5.2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鹅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扫、消毒、清除的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其次,成年鹅与幼鹅分开饲养。在本病流行的地区,鹅群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一年至少2次。

猜你喜欢
绦虫虫体球虫病
林下养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鸡球虫病的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
鸡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
鸡绦虫病症状及治疗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鸡球虫病药物防治现状及防控措施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