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比较下的日汉互译意义空白填补机制研究

2018-01-19 21:27周志柏
福建茶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汉译范畴日语

周志柏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引言

中日茶文化的传播交流,离不开翻译工作。日汉互译规律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吸收日本茶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茶文化。日汉翻译的规律和原则的研究一直中日学者之间的一项共同的课题,翻译工作本身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两种语言的不对称问题,不光是语言结构,还有民族思维逻辑,文化习惯,社会背景等。因为日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上具有近似性与不对称性,造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上的结构机能性阻碍。日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不同,在日汉翻译时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可译”的真空部分,这一部分即使所谓的“意义空白”。对此需要有一种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处理,以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准确对接贴合的效果。在中日茶文化的互译中,有一些是通过常规手段不能翻译的部分,这些必须通过意义空白的填补才能完成。本文旨在澄清中日语言结构上的不对称点,并且通过意义空白填补理论的研究,为中日语言翻译提供一个理论性指导原则。

1 中日茶文化对比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茶文化体系资源完整又丰富,其被众多国家传承与借鉴,诸如日本,其禅宗文化、茶文化便是与中国茶文化一脉相承。日本茶人将参禅与悟茶相结合,虽茶道与佛道并不相同,但却有着共通点,时至今日,日本现代化茶道仍与佛教参禅有异曲同工之妙,联系密切。日本茶道,其“道场”仪式文化与佛学修行有着同样严格的流程,因此在某方面含义上茶道仪式就是佛道的修行。不仅如此,禅学文化在日本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意义,其不仅在茶学文化中有重要影响,在各个文化中都有极大的作用,在日本文化的不同阶层中,都蕴含着禅学思想。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密切,曾多次举办中日茶交流会,在众多来往中以茶为契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

中国茶文化是儒家、佛家、道家思想文化的继承者,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不断吸收其他理念精神的精华,并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不断丰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促进其发展壮大。因此中国茶文化总是可以从某点出发引申内涵,形成面的认知与理解。日本茶文化则是在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结合本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茶文化。因此,其既有与中茶文化相通的内容,主张“和、敬、清、寂”,追崇天人合一、和谐相处、静寂美好、廉洁清平、修身养性,同时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2 意义空白填补机制分析

“意义空白”最早源于美学思想理论,是指对不确定的因素的集合,通过“图式化见解”对不确定的语言、意境、主题、结构进行展示。我国有前辈们解释,意义空白主要是指在叙述中断、叙述不连贯的情况下而产生言语的空白,即在表述的过程中无法明确表达。这种现象表现在语言的上,为日语人称代词的省略形成的汉语翻译空白,动词的授受动词的隐性表现空白,授受关系的隐性和显性造成的空白,被动结构造成受害意识空白,还有中日文化的差异空白等。

2.1 省略造成的空白

人称代词省略中文是一种人文主义语言,事情的论述以人物为中心,日语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语言,事情的论述以事物为中心展开。所以日语的句子省略主语,省略人称代词是非常普遍的。

例1:おXIVしXIV茶の葉PH持ってffiてtiしXIV

汉译:我希望您给我带点好茶来。

例2:茶の会のXVと、ちょっと待ってffkxvまRAんfk。

汉译:茶会的事情,您能等我一下吗?

这些句子翻译成中文,如果不填入人称代词,可能搞不清逻辑关系。然而,同样的中文句子翻译成日语时,如果按中文的思维加入人称代词就会是画蛇添足。因为相应的日语语法已经清晰的界定了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2.2 语法结构造成的空白

授受关系的隐性和显性造成的空白,汉语的授受关系主要靠动词“给”表示,动词本身并没有方向性,表述时主体和对象语人称必须明确,而日语日语是一种等级相位明确的敬体语言,受恩受惠意思显像化,授受关系靠动词“ffげtf(汉译:我给别人)”、“ffkxvtf(汉译:别人给我)”、“もらう(汉译:我从别人处得到)”表示。动词本身就确定了授受的方向,表述时可以省略人称词。

例3:新茶PH休まRAてffげましょう

汉译:我让你喝新茶吧。

动词说话人给别人的给,日语中的第一,第二人称词都不需要。然而汉语是必需的。反之,在汉语在隐像的授受关系,日语中必须考授受动词显性化。

3 中日茶文化比较下的日汉互译意义空白填补机制研究

3.1 尊重接受国的生活习惯与语言心理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两种文化有很多交流和互补,同时有着相对独立的个性。翻译实践中应该注意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贴切的方式使其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实现跨文化交际之目的。首先应该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共通现象“汉字”,汉字起源于中国,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日本,然后在日本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汉字的“共通性”“相异性”同时存在。我们重点讨论“相异性”汉字的翻译处理。利用“植入”式翻译,也就是直接讲汉字词汇移植到目的语,填补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空白。

3.2 镜像虚实法填补空白( 翻译中的“再范畴化”)

日汉语言中都存在一种语言词义“过实”而造成释义空间过于狭小,或者“过虚”造成释义空间过于宽泛,而造成译出目的语的无所适从。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就要本着实而虚之,虚而实之的应对策略。

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⑴下属范畴译成上位范畴——宽泛化翻译(概括性类属词代替原文的具体词汇)

例4:茶の湯会へ奥fhんtt留袖、娘振xv袖tt、旦那fhんttPH十二単着てXIVまXIII。

汉译:全家人都穿着传统的和服去赴茶会。

日语中的“留袖”“ 振袖”“ 十二単”都是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人群所穿的不同服。

⑵上位范畴译成下属范畴——具体化翻译,选取原文中上位范畴中某一下属层面的意义,用具体词汇代替原文中的概括性词汇。

例:做茶要谨慎缜密,不可任性。

日译:茶の湯PHXIIItfのに、誤魔化し、XIVXIV加減PHしてttXIVけまRAん。“任性”一词词义宽泛,非常范畴上位化。本来日语中有“(ⅰ)がまま”“気のまま”的释义,但这个语境中译为“糊弄”最为合适。

⑶范畴性质转换

例5:他1998年下海,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

日译:公職PHやめて、コンピョータ会社PHxiiiffkりましft。

“下海”一词特指上个世纪90年代,政府机关公职人员,辞职经商的行动。在日语里是个社会文化空白。

3.3 镜像的移植

日汉认知方式相同,文化形象容易理解,采用直译移植喻体,译文保留原文隐喻,做到形神兼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译”。

例6:三人によxv(ⅶ)文殊の知恵

汉译:三个人的智慧赛过文殊菩萨

当然也可以置换转译为“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但就文殊菩萨是智慧之佛这个概念是中日两国文化共有的。所以这样的翻译,中国人也能准确领会。

3.4 镜像的切换

日汉认知方式不同,文化形象不易理解,可采用

①译文隐喻替换原文隐喻——用目的语中的意义对应的隐喻替代。

例7:猫に小判

汉译:投珠与炙

日文原意是给猫硬币,意思是给错了东西,或东西给错了对象。但是猫与硬币一起的这个镜像中文中很少见。

②转变为明喻——译文明喻替代原文隐喻。

例8:表千家の新任会長tt三振もRAず、ホーxvifflンもしtíXIV。

汉译:表千家新任会长既不会无所作为,也不会一鸣惊人。

“三振(汉译:出局)”“ホーxvifflン(汉译:本垒打)”都是棒球比赛术语,是击球手是竞技水平的最低,最高状态。这种镜像对热衷于棒球的日本人来说耳熟能详,但对中国人来说就较为陌生。所以直接翻译成所指意义。前者译为“无所作为”,或者译为“一鸣惊人”

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日茶文化对比下的日汉互译意义空白填补机制进行研究,从中发现中日茶文化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联系,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茶文化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色,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日茶文化交流有所助力。

猜你喜欢
汉译范畴日语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汉译莎士比亚第十八首所遗失的艺术魅力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