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2018-01-20 00:43邱晓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5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思考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当前民办高校面临诸多内外部环境的挑战,如何把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求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 可持续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006-02

一、民办高校面临的挑战

我国民办高校在近40年的发展路程中,取得了众多成绩,但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1.来自公立高校的挑战

随着公立高校扩大招生,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应减少;随着公立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加大投入,公办高校的经费状况会更优于民办院校;随着公办院校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民办高校能够从公办院校请来的兼职教师和挖来的骨干教师会进一步减少;随着公办院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公办院校的效率将会提高,民办院校高效率的优势会有所减弱;公办院校通过合并、共建,具有目前民办院校无法比拟的规模优势;公办院校的知名度普遍较高。这些都构成了影响民办院校发展的不利因素。

2.来自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挑战

函授、网络教学、电视教学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办学模式正在缩小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

3.来自民办高校自身的挑战

个别民办高校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家长制”、“家族制”管理问题严重;生源不足,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生存;领导队伍老化,后继无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乱收费和由于收费政策限制造成的收费过低并存;由于缺乏明确的产权规定和投资回报规定,投资人数减少,高校在获得起步资金后,难以维系和壮大。

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建立有效的董事会运作机制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民办高校看似实行董事会制度,实则采取“家族式”管理,董事会形同虚设,造成频繁更换校长和教师;有的民办高校财务上并不真正独立,而是控制在高校的举办者法人手中;更有甚者,董事会直接参与办学,所有权、管理权合一,出资人、办学人合一;举办者左右高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高校的运作。因此,切实实行科学的董事会制度势在必行。

董事会成员的组成应当体现社会参与管理的要求,应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一是由高校的举办者或捐资人或熱心教育事业并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和校友担任;二是由教育家和社会贤达或与高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担任;三是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担任。董事长和董事选举或推荐产生,高校创办人可以推选为董事长或董事。为保障高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私立学校法》中的规定:“董事须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曾经研究教育,或从事同级或更高级教育工作,具有相当教育经验者”。

董事会中应实行亲属回避制,我国《台湾私立学校法》中规定:“董事相互间有配偶及三亲等以内血亲、姻亲之关系者,不得超过总名额的三分之一”。

除董事会之外,还应设置两名以上监事作为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监督高校的运行及董事会的常务工作,监事中必须有一人具有会计师资格,以确保对专业性强的财务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监事的任用也应当实行亲属回避制。

董事会实行任期制,每三到五年进行换届,每届更换一定比例,例如,每次更换三分之一董事。

董事会、校长、监事和其他高校管理人员达到一定年龄后,应当坚决使其退出办学。高校可以考虑对高校的贡献程度,给予一定的退休费用,即实行“二次退休”制度(相对于在公办高校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防止高校因管理者队伍老化严重、不能胜任工作,使民办教育这个朝阳工程、新兴事业,成为夕阳产业,没有生机和冲劲,影响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明确董事会和校长的关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法人代表为董事长,董事会是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教育经费筹措、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添置、人员招聘,以及有关涉及产业管理的一切重大问题。校长在董事会集体领导下,执行董事会的决议,负责高校具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双方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2.组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教师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退休教师、新毕业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向社会招聘的优秀教师等。由于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师资结构失衡,使得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特色。

(1)高校内部着手

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给教师解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缴纳住房基金。给年轻教师提供进修、提升的机会,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帮助年轻教师摸索和掌握适合民办高校的教学方法。

提供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可以为本单位有突出贡献的人在争取民办教师基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之外,额外附加社会保险,作为奖励;对达到一定级别的骨干人员补充社会保险,并规定其工作满若干年后,可以领取补充保险。还可以帮助本单位在各个方面表现较好的老师、管理人员解决住房问题。例如,可以规定在一定聘期过后,比如五年,为他们提供住房,但户主、产权不归属其个人,如果继续服务五年,则可以将住房以原房价的三分之一出售给他们。这样就可以起到招募人才、稳定队伍的作用。

(2)高校外部推动

在法律上,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对民办教师在住房、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进修评优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并明确规定民办高校教员的任命、休职、辞职、免职、一般权力及处罚的条件、执行机构和程序等。

借鉴台湾私立高校法,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允许公立高校教师到私立高校任教;在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师连续计算教龄。

为了确保民办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要尽快建立一些中介性的服务机构,还应在校内外设立专门监督教师权利和义务的机构。endprint

成立教育市场,建立“民办高校教师人才库”,并与各人才交流中心联网。建立教育交流服务机构,承担为教育机构聘任教师及教师档案管理、教师交流等服务工作。

3.寻求合理的投资回报

一个高校如果没有资金积累是谈不上发展的。在我国,许多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完全靠自筹,国家基本上没有投入或很少投入。因而他们要进一步发展,普遍面临一个重大问题:缺乏资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期冀于中、外企业或个人的投资。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高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不得抽回其投入的办学资金”;《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教育机构的积累只能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分配,不得用于校外投资”。这样就打消了众多企业家投资教育的念头,因为大多数企业家们没有经济回报他们是不干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家,他们宁愿投资企业,以期速效回收,像比尔·盖茨那样将财富无偿回报社会的企业家为数甚少。作为个人投资教育也同样要求追求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因此不能只发展将办学收益全部用于高校发展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纯粹形式,而应当考虑到将办学效益部分回报投资者,并允许投资者在保障高校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将资金逐步抽回。如果不允许投资人获得任何回报,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指导思想,那就等于要办學者捐资助学,这是超越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其结果必然是非公立高校的消亡或成为公立高校的点缀,重新回到公立高校的一统天下。因此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法律,解决投资回报问题,允许个人投资的部分,产权应当属于个人;应当允许投资者转让产权;允许投资者按投资额和高校经营情况获得一定的利润。

4.探索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以特色取胜,没有品牌意识就没有在市场上获胜的可能性。因此,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塑造个性而不盲目追求高深,才是民办高教步步深入的基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示特色:

(1)不拘泥于固有的办学模式,采用股份制模式、基金会模式、一校两制模式、国有民办模式等等;

(2)在专业设置上,不局限于目前的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等,应从市场中捕捉新的学科增长点,并注意逐步发展应用理工科专业及面向广大农村的各类专业,占据有利的细分市场;

(3)本着按需施教、专业对路、学以致用的原则,面向市场灵活经营;

(4)应当注重实学,融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于一体,并且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强调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融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之中,以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江林. 关于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之研究[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17-26.

[2] 钱莹.政府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邱晓慧(1982.2-),女,福建南平人,汉族,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本科,从事高等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思考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