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水文化资源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

2018-01-20 12:54冯肇通
高教探索 2017年14期
关键词:水河河水校本

冯肇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及其所在地区具有的某种特殊条件,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随着校本课程进入学校课程体系,许多学校便把自身地域特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深挖并进行开发。据此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有许多闪光点。首先,它突出了地方特色,从自身地域特点出发,使学生对周围环境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家乡的爱恋之情;其次,它符合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能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再次,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性,校本课程自然而然便凸现了各地的多样性,它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挖掘我校所在地——古水深厚的水文化资源,不仅能很好的保存地域文化,将这些内容编入校本课程,还能让水文化资源精髓在我们的下一代中得以很好的传承。

一、深厚底蕴的古水河水文化

1. 古水河水文化是当地自然与历史发展的必然积累

古水因为古水河而得名。古水河发源于清远市,经古水镇汇入绥江。古水镇古属顾溪铺,称顾水,后改顾水为古水。古水河自北而下,与小益河、大平河融合后汇聚成绥江,流经全镇,最后一直注入珠江,走向大海。古水河乃生命之河,母亲之河,英雄之河,她以生生不息的源泉,慈母般的胸怀,勇往直前的精神,孕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古水人民。我校作为坐落古水的一所中学,依山面水,日夜吸收着古水河的精神文化,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具有生命河、母亲河、英雄河的精神和人文灵魂。古水河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我校的办学取向,其精神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校训及其日常教育教学等层面,激励了历代校长和老师,激励了历届毕业生,其影响是深远的、深刻的。

我校依托古水河流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古水河为师,以山水自然为友,得古水河之惠顾,聚山水之灵气,从民风、善风中领悟为教为学之理想、办学治校之信念,确立并践行具有本地独特文化魅力的“水文化”,指导学校当今之办学,未来之发展。

2. 古水河水文化是学校几十年办学的自然的历史积累

我校自1957年开办至今60年以来,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努力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个性鲜明、自强不息的学生,强调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学习,形体的健美,更重要的是养成“上善若水、自强自立、求知求真、做事必胜”的“水文化”所表达的做人精神。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水文化润泽校园,用上善德哺育学子”的办学理念和“上善若水、志存高远”之校训,鼓励学生做有责任感的学生,形成“坚毅、博学、善思、灵动”之学风;引领教师做有使命感的教师,形成“博爱、谦和、求真、协进”之教风;强调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倡导“崇德、励志、创新、奉献”之校风。上述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实际是古水河水文化在我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

3. 古水河水文化符合当代与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生命根基,是我校办学育人的基本点。她的核心精神通过生命之源、英雄之魂、母亲之神等三大内容得以充分表达。上善若水、自强自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博爱天下,做事必胜,这些都是“水文化”的核心体现。“水文化”是适应当代与未来学校教育发展需要的。未来的教育是需要历史传承的文化精神的,只有建筑在历史文化精神上的东西才会永久具有生命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水文化”有利于创建现代教育强校。现代教育强校一定是具有较强的历史精神文化和现代先进思想的融合才会发展,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而“水文化”正是符合這种需求,而且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挖掘古水河水文化的必要性

古水河川流不息,它是古水人民生息的见证,又是独特地域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所承载的宗教、文学、艺术、民俗、语言文字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取之不尽。

1. 挖掘古水河水文化,能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现代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思考荒诞离奇,喜欢开展各种活动,他们胸怀壮志,希望有机会到外面“闯一闯”,有一番作为。却没有想着以后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学生在教科书中学到的都是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代表性的事物,比如说是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但他们在书本上却找不到有关自己家乡的点滴故事,对家乡的了解自然缺乏。这样一来,他们肤浅地认为,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才有让他们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回到“本土”就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开发以水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生活意味浓厚,融学术性、历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校本教材,能充分发挥古水河乡土资源的教学优势,让古水河水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传统保护意识,在追本溯源中,培养学生的爱家意识,让我们的学生以后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家乡文化。

2. 以古水河水文化为基点,实现校本课程的生活性、特色性和发展性

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学习无处不在。英国哲学家怀德海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我校以古水河水文化为基点,将学生置身于家乡深厚文化之中,实现了校本课程的生活性。通过开设以水文化为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精神文化,接受生活中艺术的熏陶,关心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个人所长和兴趣爱好。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与“水文化”有关的活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建设内容。我校紧紧围绕“水文化”这一主题,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常态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大节”,将“水文化”特色文化贯穿其中,让师生在活动中学习和体验“水文化”特色,并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我校通过举行以校运会、七年级广播体操比赛、八年级大课间兔子舞比赛、九年级大课间跑操比赛为主的体育节;以“上善杯”经典红歌大合唱比赛、“上善杯”贺元旦庆新年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水韵杯”师生书法摄影比赛为主的艺术节;以“上善杯”经典诵读比赛、“上善杯”英语演讲比赛、“上善杯”政史知识现场作答比赛、“水韵杯”现场作文比赛、“水韵杯”水文化知识竞赛、漂流读书活动为主的读书节;以“上善杯”科技手抄报设计比赛、“上善杯”优秀科普小论文评选活动、“上善杯”科技小作品评比活动为主的科技节,将“水文化”特色深入融合到活动中,力促学校办学品位持续提升。endprint

3. 以校本课程为基点,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育人功能

在挖掘古水河水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整合。使校本课程对学生更具适切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校本课程为学生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开设水文化的校本课程,师生经过自身亲自调查、整理,经过认识自然之水、感悟生命之水、品味文化之水,亲身感受和系统了解古水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情感共鸣。上善若水,自强自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博爱天下,做事必胜,这些“水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师生中潜移默化。我校以校本课程为基点,以实施水文化校本课程为契机,以评选为载体,结合水文化办学特色,大力开展上善园丁、上善少年、上善班级、上善宿舍评选活动,良好的师德师风、良好的校风学风蔚然而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上善德育之路,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整体育人功能。

4.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校本课程为媒介,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一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更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借助校本课程建设契机,我校致力将“水文化”精神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教师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等低效的旧课堂教学手段,推广以小组互助学习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实施能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体现学生自学、互学、共学的“三三六一”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我校自推行“三三六一”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师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灵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形成了各种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等。在形成学生能力的同时,我们实现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科研究水平和专业素质显著增强,二是學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三是学校校园文化和特色建设成效卓著,如在该项校本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对古水的认识是模糊的,不系统的。实施该校本课程以来,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物迹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的知识积累明显增多,写作能力普遍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我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墙,校园广场文化,教学楼楼道建设等方面大量融入水文化元素,成为我校颇具特色的亮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胆创新,与其他文化课整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河河水校本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我爱家乡的宜水河
鉴水河之歌
我的水河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情系卫河水
清清河水映菊乡
我的洣水河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