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的解读与建构

2018-01-20 13:02曾亚英
高教探索 2017年14期
关键词:礼乐国学中华

曾亚英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校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励学、明德、扬美、崇善”为校训,以“启蒙养正、修身立德”为校风,围绕素质教育体系,致力开展“礼乐文化”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礼乐文化”教育的起源

1. “礼乐文化”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乐崩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认为,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是通过学诗能告往知来,还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浸润于诗中,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立于礼”是通过学礼、用礼,成就一个有德之人,成就一所有德的学校;“成于乐”是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广泛猎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使学生体悟前人的修身之道,从而修缮自己的德行。

2.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激发了“礼乐”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传承工程,它应该是具有文化之根的,现代中国的教育尤其需要文化之根,现代教育人也尤其需要文化担当。我们认为,只有正面历史,才能摆正自己,也才能正面未来,弘扬礼乐文化的教育理念正基于此。学校教育应当承担传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二、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礼乐气息

1. 校园文化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题,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礼乐文化”内涵长廊。通过环境熏陶,让学生感受“松、竹、梅”独立刚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格,鞭策学生爱国廉政、不怕苦、谦恭礼让,努力做像“松、竹、梅”一样品格的人。

2. 开辟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阵地,并定期更新内容。将“礼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大幅度的校园文化改造。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渗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班级门口悬挂的班牌、走廊悬挂的经典诗词、教室张贴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渗透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班级文化角实施“一班一品”工程,通过各班的文化品牌建设,让学生体悟到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在身边。正所谓“人能弘道”“道不远人”。

3. 精心设计连廊花园:在花园中建造雅致的小亭,亭子的栏杆以及小亭顶部绘上古代著名爱国人物(如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林则徐等)画像、名言或名作;也可以建设流动的宣传栏,开辟专栏对传统节日、武术、剪纸、戏剧等传统文化进行诠释,让师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教育内涵

(一)生活中的隐形课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生活就是经典,经典就是生活。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上。”因此我校致力于“大国学”的构建,所谓“大国学”,就是在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的生活环境中感受、领悟、积累、迁移国学经典。

1.“礼乐文化种子”的习得

每天三诵。学校每天安排晨读7∶50—8∶00;午诵2∶00—2∶10;暮吟4∶35—4∶45。这样,学生能够确保每天有不少于30分钟的国学诵读时间;每周就能确保有不少于15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0分钟,相当于75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学生就会自觉背诵国学经典。这样,每周就会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会有不少于600分钟,相当于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6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加上“每天三诵”,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5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周一课。每周一节国学课,每节国学课确保诵读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每年就会有不少于750分钟,相当于1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7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如此累加,小学六年,每位学生就会有不少于58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月一查。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查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效果。由教导处组织语文教研组教师,从“诵读量(指学习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诵读质(指整体背诵效果是否准确、流利)、诵读面(指背诵通过的人数)”等三个方面对全校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进行检查。

学期一赛。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为期一周的“成功杯”经典诵读大赛。评出每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评出每个年级的“状元班”“榜眼班”和“探花班”,评出全校的“十大文曲星”。

学年一演。每年“六一”节,学校组织大型国学展演。表演主题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表演形式有:国乐合奏、国学情景剧、国学吟诵、民族舞蹈、小品、课本剧、国服表演等。

2.“君子礼气质”的陶冶

升旗典礼,体验生命的庄严——敬。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礼乐之教”。就是要人们在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时,都保持一种庄严认真的态度。因此“修己以敬”,“敬”也就成为涵养、成就“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在升旗典礼中不断体验到生命的庄严、体验到一种“执事以敬”的态度时,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内在的态度逐步迁移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课前瑜伽,体验生命的安宁——静。在国学经典教育中,“静”是学生成德的入门之径。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设静心瑜伽课。静心瑜伽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放在第二节课的开始,时间只有2分钟。学生在瑜伽音乐的引导下,或转头或点头或双手并拢向上举(用专业术语讲,就是:闭目凝神、手臂繞肩、手腕转动、合掌上升、莲花翻掌、气沉丹田)。时间不长,动作简单,一学就会。静心瑜伽,以快乐的方式代替了课前准备,让学生变得安静,教师变得平静,教学变得高效。endprint

入泮仪式,体验生命的真诚——净。这里的“净”是单纯、真诚,心无旁骛的意思。“正心诚意”是君子修身的重要环节。每学年的开学典礼,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入泮仪式。举行入泮礼,意在通过礼乐之教让学生体验到:此刻起,你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了,你要开始接受圣贤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这份体验,便是生命的真诚。

国学展演,体验生命的优雅——精。学校一年一度的国学表演,以“活化”形态展示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价值观通过各种生动的礼乐形式加以表演,如典雅庄重的大型合奏、别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清新优美的情景小品、翩翩起舞的经典吟诵等。

3. 坚持开展养成教育

落实礼乐文化教育,培育君子人格,弘扬正能量。我们从制度约束入手,制定了学生礼仪规矩,让学生对照记于心中,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礼乐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礼乐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要求,比如尊师,要求学生向老师行90度鞠躬礼或行队礼;敬父母,要做到“三要”:早上起床要向父母问“早上好”、上学或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睡前要向父母问安。

4. 积极开展特色活动

每年学校开展“入学仪式、拜孔子、点朱纱”,又如每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千人诵读经典”“中外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如体育类有足球、武术、毽球;美术类有国画、书法等;戏曲类有《七步诗》《像泰山顶上一棵松》等;音乐类有葫芦丝、笛子、电子琴等;民俗类有剪纸、刺绣等。特别是足球项目训练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聘请了国家足球队的彭伟国和彭伟东为我校足球发展顾问,给予技术支持。

(二)多措并举,彰显教育特色

1. 构建家校合作,构建家校、社区协作平台。家庭是礼乐教育的肥沃土壤,学校是礼乐教育的主要阵地,社区是礼乐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礼乐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礼乐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

2. 弘扬正能量,激励榜样,在班级中开展“礼乐娃娃”评选活动。在身边的熟悉人中树立楷模,正确引导“礼乐”教育的深入开展。

3. 為了弘扬礼乐文化,除了学科课程的学习之外,我校对活动、仪式、纪念日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构建,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方面,形成了以创造性的传承中华文明为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编写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本校本教材。

我校师生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学校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再把它的精神延伸到家庭、社区,发挥“三位一体”的礼乐教育网络的作用,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乐国学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